立足實際 發揮優勢 傾力打造特色學校
——關于創建特色學校的思考
德化縣龍潯中心小學 涂大慶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走特色辦學之路,創建特色學校,是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我校要審時度勢,從轉變觀念入手,優化資源配置,構建辦學體系,傾力打造特色學校。
一、轉變觀念明特色
“觀念的轉變比技術的進步更重要。”長期以來,“千校一面”、“萬生一腔”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觀,主要在于許多教師形成了“三風好、教學成績優即特色”的陳舊觀念,嚴重制約了學校的創新發展。為此,我們必須從更新觀念入手,組織廣大教師深入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全面、正確把握特色學校的內涵。創建特色學校,校長的管理理念及辦學思想至關重要。要引導各完小校長深刻領會特色學校的內涵與外延,使其具備良好的理論素養、獨到的辦學理念和嚴謹的治校方略,從以下三方面明確創建特色學校的方向。
1、要形成鮮明的學校特色
“特色”,特字當頭。特色學校建設應在“特”字上下功夫,在充分分析學校實際的基礎上,集思廣益,發揮自身的優勢,確立切合學校發展實際的辦學思路,制定學校的遠景規劃和近期目標,在辦學的思想觀念、制度模式上,在物質環境、校園建設上,逐步形成自己鮮明的特色,呈現學校的個性。如英山小學地處城鄉結合部,所在村落種植業發達,尤其是種茶、制茶業較為有名。因此,英山小學要在抓好教育質量的基礎上,利用這一優勢,依托英山茶場建立學農基地,引導學生學習種茶、采茶、制茶與泡茶等方面的技能,深入挖掘茶歌、茶謠、民間茶舞等民俗文化,在“茶藝”上尋求突破,體現自身的辦學思想,使學生既掌握文化基礎知識,又有服務農村經濟建設的一技之長。當然,特色辦學并不排除一般學校所共有的特性,仍應面向全體學生,營造融洽的教育氛圍,建設良好的“三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的發展。
2、要有明確的發展重點
創建學校特色,還應發揮自身的潛力,做到“人有我優”,以質量求生存、謀發展。如丁溪小學在德育教育方面已初具成效,應在此基礎上,繼續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間,以“知行合一”為切入點,注重行為規范的訓練,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鍛煉,改革學生品德考核制度。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營造德育氛圍,搭設德育平臺,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并形成一系列德育教育的配套機制,使學校的德育工作保持領先的發展態勢,成為全縣德育工作的佼佼者。
3、要建構完善的辦學體系
學校創建特色,要在教育思想、辦學目標、管理體制、教學設施、師資建設等方面大膽探索,努力實踐,構建完整的特色辦學體系,促使學校形成獨特的風格。中心校以“美育”為著眼點,以美術課堂為主渠道,不斷拓寬美育的范疇,在特色學校的辦學體系上已初具雛形。在今后發展中要繼續構筑立體的美育教育空間,進一步完善美育教育教學、評價體系,使美育教育更具科學性、規范性,爭取在美育教育中獨樹一幟。
二、優化資源辦特色
資源是學校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聯系學校實際,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資源,優化組合,合理配置,使之更好地為建設特色學校服務。
1、要盤活硬件資源
校舍、場地以及教學設施等硬件是特色辦學的物質基礎,對創建學校特色起到了促進或制約作用。在特色學校的建設過程中,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在學校教育管理中的最大效益。丁溪小學建設德育特色學校,要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設備,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聲、像、圖、文一體的強大教育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要精心規劃校園德育環境,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形成立體的德育教育網絡。金鎖小學雖然缺乏現代信息技術設備,但校園面積較大,可建立勞動實踐基地,設立科技角、飼養角、種植角,探索勞動教育的特色辦學路子。在最大限度活化硬件資源的同時,各校還應積極尋求各方面的支持,籌集資金,加大投資力度,完善硬件設施建設。
2、要強化軟件資源
軟件資源主要是指教師和學生,他們是建設學校特色的主體。在兩者間,教師是核心因素。首先,要建設一支有特色的教師隊伍。學校要制定相應制度,將專業培訓、學科培訓與校本培訓相結合,做到組織、目標、時間、內容、輔導教師、經費、考核、獎懲全落實,提高教師素質,為建設特色學校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中心校要采取自訓、集訓的手段,著力提高教師美育教育能力,全面提高美育教育實效。并要有計劃引進相關師資,不斷充實美育教育隊伍。丁乾小學要以專職美術教師帶動其他兼職教師,使全校教師人人具備輔導學生的專長。同時,依托省級陶瓷示范科技園區,建設陶藝實踐基地,創建“陶藝”特色學校。英山小學要強化教師茶藝方面的教育意識,參與對外交流,加大特色學校創建力度。其次,要多渠道多層面拓寬學生的視野,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和優勢,培養學生的特長,盡可能創造條件和機會展其所長。
3、要優化潛件資源
潛件資源是指學校的環境氛圍,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環境造就人”。好的環境能給予學生積極的影響。在建設特色學校過程中,必須通過優化潛件,加大學校“三風”建設的力度,營造學校人文環境,抓緊整合社區教育資源,凸顯其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充分發揮其強大的育人功能。中心校在這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他們以校園文化環境美為突破口,形成了校園布局整體美,校園環境自然美,校園氛圍藝術美,對熏陶教育學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今后要繼續在美育上深入開掘,將潛件蘊含的內能外化,為其進入省級名牌學校行列打下堅實的基礎。地處城郊的高陽小學要充分利用當地農業較為發達的特點,依農學農,將蔬菜示范園區的優勢挖掘出來,在培植蔬菜方面予以指導,形成學農特色。
三、構建體系創特色
特色辦學,有賴于建構一套完整的體系。這套體系應包括目標體系、課程體系與評價體系。我們要認真學習相關的特色理論,邊學習邊實踐,邊實踐邊總結,使特色學校的創建活動在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上運行。
1、目標體系
建設學校特色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不斷開拓創新的過程,需要統籌規劃,分步進行。我們制訂了“三步走”的發展策略:第一步,立足校情,從學校的傳統積淀中,尋求適合本校發展的優勢,為特色建設準確定位,訂好規劃,形成方案,并著手實施。第二步,總結特色辦學經驗,發揚優勢,反思不足,循序漸進,穩步發展。第三步,加強校際交流,相互取長補短,不斷豐富特色學校的內涵,整體推進學校特色化的進程,使學校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課程體系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社會需要、學科體系和學生發展為基點,改變以“授受知識”為主的單一課程體系,構建課內與課外、必修課與選修課、活動性課程與選修性課程并行的課程體系,形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三級的課程管理。一是改革第一課堂。繼續加大實驗課題研究力度,探索優化課堂教學的特色模式,開發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二是開拓第二課堂。建立以課堂教學為基礎、以興趣小組為骨干、以培養特長生為目的的課外活動體系,促使學生向“多能一專”的方向發展。三是發展第三課堂。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精心設計和布置校園,注重挖掘社區資源的育人作用,開設社會實踐課,建立社會實踐基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學校在構建課程體系過程中,尤其要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利用。中心校美育校本課程開發已有一定基礎,要繼續高度重視,不斷充實、完善。丁溪、丁乾、金鎖、英山、高陽等校要因校制宜,開發出自己的校本課程,為特色辦學服務,從而形成各自的辦學特色。
3、評價體系
以“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理念為指導,構建學校特色建設的評價體系。以評價促發展,以發展促評價,加快推動學校的發展。一是學校評價。將特色辦學的思路及機制的建立納入校長考核內容,并作為評估一所學校的重要指標,以此激發各完小校長不斷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加快特色學校的創建步伐。二是教師評價。評價的內容由單一的“專業評價”變為“特色教育與學科教學”雙項考評,督促教師加強學習,強化教學基本功訓練,以提高綜合素質。三是學生評價。將特色學習水平與知識能力水平測評并行,把技能考核當成一項重要的任務來抓,激發學生全面發展、學有所長。
總之,建設學校特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群策群力,勇于探索,敏于開拓,樂于創新,為造就教師盡心、家長放心、學生舒心的特色學校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