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聯盟倡導的“世界高血壓日”。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 2019》顯示,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已達 2.45 億!研究表明,收縮壓每降低 1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張壓每降低 5 mmHg,死亡風險降低 10%~15%,腦卒中風險降低 35%,冠心病風險降低 20%,心力衰竭風險降低 40%,因此,預防和控制高血壓,至關重要。
今天一起來關注大家都感興趣的血壓測量吧
一、血壓測量方式及診斷標準
1、目前常用的無創血壓測量方法主要有診室血壓測量、家庭血壓監測 、動態血壓監測 。
①診室血壓測量 (OBPM):是指患者在診室或醫院,由醫護人員按正確規范,測量上臂肱動脈所獲得的血壓值,是我國目前臨床診斷高血壓、進行血壓水平分級以及觀察降壓療效的常用方法。
②家庭血壓監測 (HBPM):是患者在家庭測量的血壓,可反映患者清醒狀態下白天的血壓,也可以用于鑒別白大衣高血壓和隱匿性高血壓等,可以測量長時血壓變異。是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手段,也可用于輔助診斷及療效評估。
③動態血壓監測 (ABPM):動態測量患者日間和夜間的血壓,可以獲得多個血壓參數,了解患者短時血壓變異、晝夜節律等,對于發現白大衣高血壓和隱匿性高血壓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作為輔助診斷及調整藥物治療的依據。
2、診斷標準
診室血壓、動態血壓監測及家庭自測血壓的高血壓診斷標準(mmHg)
首診發現收縮壓≥ 140 mmHg 和(或 )舒張壓 ≥ 90 mmHg,建議在 4 周內復查兩次,非同日 3 次測量均達到上述診斷界值,即可確診。
若首診收縮壓≥ 180 mmHg 和(或 )舒張壓 ≥ 110 mmHg,伴有急性癥狀者建議立即轉診;無明顯癥狀者,排除其他可能的誘因,并安靜休息后復測仍達此標準,即可確診,建議立即給予藥物治療。
二、詳細測量方法
1、診室血壓測量要點
2、家庭血壓監測要點
3、 動態血壓監測要點
血壓總是測不準,常見誤區有哪些?
診室測量血壓時,坐姿、方法等多種因素可能導致血壓讀數偏高,造成誤診。
1. 憋尿
受測者在憋尿狀態下,可能導致血壓讀數約偏高10~15 mmHg。在測量血壓之前,應排空膀胱。
2. 坐姿不端正
受測者坐姿不端正,包括懶散、背部或下肢缺乏支撐等情況,可能造成血壓讀數約偏高6~10 mmHg。測血壓時,需背靠椅背、雙腳平放在地板上。
3. 手臂懸空
受測者手臂懸空,可能導致血壓讀數約偏高10 mmHg。測量血壓時,應將手臂平放在桌面上,使上臂中點與心臟平齊。
4. 袖帶套在衣服上
測量血壓時袖帶套在受測者衣服上,可能造成血壓讀數約偏高5~50 mmHg。測量血壓時,最好能裸露手臂。
5. 袖帶太小太緊
測量血壓時袖帶太小太緊,可能導致血壓讀數約偏高2~10 mmHg。應根據被測者手臂周長選擇大小合適的袖帶。
另外,袖帶下緣與肘前間隙間距為1~2厘米為宜,與手臂之間應能自由伸進一個手指。
6. 翹腿
測量血壓時受測者翹腿,可能使血壓讀數約偏高2~8 mmHg。測量血壓時不要翹腿,雙腳平放支撐。
7. 講話
測量血壓時受測者問問題、回答問題、打電話等現象,可能造成血壓讀數約偏高10 mmHg。測量前、測量時以及兩次測量之間都應該避免交談,保持安靜。
降壓目標及生活方式干預
1、高血壓患者的降壓目標:
一般高血壓患者,血壓降至 140/90 mmHg 以下;
合并糖尿病、冠心病、 心力衰竭、慢性腎臟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如能耐受,應降至 130/80 mmHg 以下;
年齡在 65~79 歲 的患者血壓降至 150/90 mmHg 以下,如能耐受,可進一步降至 140/90 mmHg 以下;
80 歲及以上患者降 至 150/90 mmHg 以下。
2、生活方式的干預
除了用藥,調整生活方式也十分重要的降壓手段:
① 減少鹽的攝入,每日鹽的攝入不超過6克。
② 健康飲食,新鮮的瓜果蔬菜、乳制品、豆類等可以適當多吃;含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的食物,或高鹽高糖的食物少吃。
③ 限酒戒煙。
④ 控制體重。
⑤ 規律運動。
⑥ 調節情緒,減輕壓力。
⑦ 減少暴露在污染空氣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