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分別介紹了盛熙明《法書考》筆法、風神篇的內容,大家對什么是筆法和如何做到書法具備風神有了一定的認知,今天我們繼續來介紹《法書考》中的工用篇,主要是關于學書法比較基礎而且又很常見的問題羅列了古人的論述。
卷七 工用
王右軍過江觀覽名刻,嘆學衛夫人書徒費歲月。故學書者以當知所終宗尚,乃能知所用力,至于臨摹之功,丹墨之妙,皆宜精究也。
這里引用了王羲之晉末南渡后書學經歷,核心在“當知所終宗尚”,也就是說學書法一定要找好的書法作品來臨學這個是最重要的。
頃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馀不足觀。
在書法應該學誰的問題上,王羲之認為應該學鐘繇和張芝,這個可以理解,畢竟當時書法的發展還不像后面那樣豐富。
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須口傳手授,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迫,巧使合宜。其次變通適懷,縱合規矩。其次紙墨精佳。
張旭認為學習書法得通過老師的口傳手教。此外認為學習書法應該注意執筆、筆法、布置、適懷、文房用品五個方面。
掇筆往來,懸管自在,但取體勢雄壯,不可拘其小節。右畏懼生疑,否臧不決,動用迷于筆前,振動惑于手下,師心固乎獨見,弟子執其寡聞,恥請問于智人,忌藝能之勝己,若欲造玄,未之見也。
虞世南提倡取勢要雄壯,不要拘泥小節。此外對于學書法難于達到玄妙的原因也做了批露,比如傳授書法的人固執己見,而學書法的人孤陋寡聞,向智人求教反倒覺得羞恥。
大物芒芒,各歸其根,復本謂也。書復于本,上則法于自然,次則歸乎篆籀,又其次者師于鐘、王。夫學鐘、王尚不繼虞、褚,況冗冗者哉。 又云:一點一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馀裕。然字峻秀類于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者,書之妙也,是曰無病。勤而行之益佳,若有方闊齊平,支體肥遁,布置逼仄,有所不容,棱角且形,神氣昏蒙,以濃墨為華者,書之困也,是曰病甚,稍須毒藥以攻之。
張懷瓘的觀點認為,書法最終得向大自然求法,其次向篆籀,再其次學鐘繇、王羲之。此外對書法作品“無病”與“有病”的評判也給出了標準。“無病”的書應該是峻秀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有病”的書則是“有方闊齊平,支體肥遁,布置逼仄,有所不容,棱角且形,神氣昏蒙,以濃墨為華者”。
趨變適時,行書為要,題勒方富,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故亦旁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若毫厘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至如鐘繇隸奇,張芝草圣,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伯英不真,而點畫狼籍,元常不草,使轉縱橫,自茲以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專精也。雖篆籀、章草,工用多變,而濟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后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 又云: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旨歸。豈惟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合。致使摹拓日廣,研習歲滋,先后著名,多從散落,歷代孤紹,非其效歟?夫運用之方,雖由已出,規模所設,信屬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茍知其術,適可兼通,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于精熟,規矩得于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后,瀟灑流利,翰逸神飛。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則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時,時然一變,極其分矣。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會通之際,人書俱老。
孫過庭在這里對行書、真書、草各自特性及相互間關系進行介紹,他認為草書要兼有真書的嚴謹法度,真書也要有草書靈活自然。真書以點畫來組成形體,靠使轉表現情感個性,而草書則是用點畫顯露性靈,靠使轉構成形體,雖然有所區別但也有共通的地方。所以孫過庭說擴大接觸面,如篆籀、小篆、八分、飛白書等,吸收各體的特點,然后才能達其情性,形其哀樂。他認為學習古人書法時要遵守一個原則“古不乖時,今不同弊”,也就是說要學古人但不能一味不分好壞的盲從,此外還得做到心思精密手法嫻熟,規矩了然于胸這樣才能意在筆前、翰逸神飛。對于書法的三個階段:初、中、會通,孫過庭也給出了勸戒,先要平正,然后再去追求險絕,等到掌握了險絕了再去返樸平正。
大抵字不可拙,亦不可巧,不可今,不可古,華質相半可也。鐘王之法,悉而備矣。近世虞世南深得其體,別有婉媚之態。
在拙與巧、古與今之間找到平衡。
張伯英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永禪師登樓不下,四十馀年。張公精熟,號為草圣;永師拘滯,終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盡美。俗云:書無百日工。蓋悠悠之談也。
書法想要達到有大成不是短時期的工夫就可以達到的。
第一用紙墨,第二認勢,第三裹束,第四真如立,第五行如走,第六上稀,第七中勻,第八下密。
張敬玄云:初學必先真書。便學縱體為宗主,真體難成矣。
張敬玄認為初學書法要先學真書。但沒有說明為什么。
士于書法必先學真書,以八法俱備,不相附麗,至側字亦可正讀。不論本體,蓋篆籀之遺風。若楷法既到,則肆筆行草,自然臻妙。
宋高宗對于為什么要從真書開始學給出來具體的理由,因為八種筆畫的筆法都具備,有篆籀之遺風。
握管濡毫,伸紙行墨,一于其間,點點畫畫,放意則荒,取妍則惑,必有事焉,神明其德。
下筆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又云:或者專喜方正,極意歐、顏,或者專務勻圓,留心虞、永。或為體須稍匾則自然平正,此又徐會稽之病;或謂欲其蕭散則自不塵俗,此又王子敬之風,豈足以盡書法之美哉!歐陽率更雖結體太拘,而用筆特備眾美,雖少楷則,而翰墨灑落,追蹤鐘、王,來者不能及矣。顏、柳結體雖異,用筆復溺一偏,書法一變。字畫剛勁高明固不為無助,而晉、魏之風軌掃地矣。
學習古人書法,姜堯章認為如果和古人一樣則會少了自己的神彩,如果只是一味追求遒勁就會有流俗的毛病,追求剛勁不是沒有意義,如果太過了就丟失晉魏的風度。
政禪師工書,筆法絕如晉、魏間人,常笑學者臨法帖曰:彼皆知翰墨為貴者,其工皆有意,今童子書畫多純筆,可法也。
政禪師的觀點和姜堯章有些相近,講求晉魏風骨,追求自然。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筆下不滑,兩行一度,創臨惟須筆滑,不得計其遍數。
筆勢論的觀點認為臨帖目的不在于寫得和原帖完全相象。應經歷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取舍,第一階段是為了約束手,第二階段要學習帖字字的外形和筆勢,第三階段得做到有些像原帖,第四階段往里頭增加些遒勁和圓潤,第五階段根據自己想法進行取舍。
朕少時頻遭陣敵,必自指揮。觀行陣即知其強弱,每取吾弱對其強,以吾強對其弱。敵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數十步;吾擊其弱,必突過其陣,自背而反擊之,無不大潰。多用此制勝,思得其理深也。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態自生耳。然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臥王濛于紙上,坐徐偃于筆下,可以嗤笑子云。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締觀,思其運筆之理,然后可以摹臨。其次雙鉤蠟本,須精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夫臨摹之際,毫發失真則神情頓異,所貴詳謹。 又云:字書專以風神超邁為主,刻之金石,其可茍乎!摹字之法,須墨暈不出字外,或填其內,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體。雖然,猶貴于瘦勁,使工刻之,又從而刮治之,則瘦者亦肥矣。雙鉤時須倒置之,使無容私意于其間,誠使下本明,上紙薄,倒鉤何害?若下本晦,上紙薄,卻須能書者為之,發其筆意可也。夫鋒芒者,蓋字之精神,大抵雙鉤多失,又須朱其背時稍致意焉。
唐太宗認為初學書法摹帖是必須經歷的,對臨和摹的區別也進行了比較,摹的方式比較容易出成效但容易忘,臨書比較容易融入帖子不易忘。摹的對象也應該有要求,得是前人名帖,放在左右時常觀看揣摩,然后用雙鉤蠟本進行精心摹拓,其間不要加入個人想法去改動原帖,雙鉤好后再進行摹寫,摹時要使墨暈不超出雙邊。他還分享了自已學書法的側重,學古人作品不是學其形勢,而是學其中的骨力。這種只學骨力不重形勢的觀點就要分清個人所處的階段了。
張懷瓘云:夫簡兵則觸目而是,擇將則萬不得一。故與眾同者俗物,與眾異者奇材。書亦如然。為將之明,必不披圖講法,明在臨陣制勝。為書之妙,必不應文按本,妙在應變,無方皆能,遇事從宜,決之于度內者也。
張懷瓘認為要與眾不同,而還要在法度之內應變從宜。
虞安吉云: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成書耶。
虞安吉認為學書法不要一點一點都和原帖一樣,那就不是書法了。
姜堯章云:摹書最易。
紙剛用軟筆,紙柔用硬筆。純剛如錐畫石,純柔如泥印沙,既不圓暢,神格亡矣。書石同紙剛例,蓋其相得也。又云:用筆著墨不過三分,不得深浸,毛弱無力,墨用松節同研,久彌佳矣。
古書畫皆圓,蓋有助于器。唐皆鳳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一援筆,因凹勢鋒已圓,書畫安得不圓?今研如心,平如砥,一援筆則褊,故字亦褊。又近有钅敖心凸研,援筆即三角,安得圓哉!
欲刻者不失真,未有若書丹者。然筆得墨則瘦,得朱則肥,故書丹尤以瘦為奇。而圓熟美潤常有馀,燥勁古老常不足,朱使然也。又云:作楷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求險。墨濃則筆滯,墨燥則筆枯。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運動,勁則有力,圓則妍美。蓋紙筆墨皆書法之一助也。
書法對文房用品也是有較多要求的,比如王羲字對紙的軟研與筆的軟硬搭配給出了具體要求,紙軟筆硬,紙硬筆軟,要領就是相互的補充,用墨得選用松節同研,醮墨時筆毫三分入墨就行了。而米芾對硯臺要求也有具體的見解,認為硯臺中心得像瓦凹才能使筆毫調圓,筆調圓了字畫才能圓。
姜堯章更是直接說明文房四寶是書法必要輸助,對于不同的書體,對墨又有不同的要求,楷書墨要用干但不要太燥,行書草書用墨要燥潤相滲和,墨潤可以體現出妍美,墨燥則可以體出出險絕。筆要選鋒長有勁而且圓的。
工用篇,通篇的核心在于介紹古人關于學習書法該學誰、學習側重什么以及怎么學的觀點,可以說是比較正統的學書法的路數,比如學名帖、從楷書學起,采用摹帖的方式進行臨習,以及學古人法帖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全像古人等等。這些對于我們不同學習階段的書友都有指導意義。
圖中插圖為《蘇慈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