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頭條發書法作品時間長了,慢慢地和很多書友熟悉了。有書友問我,說我原來學的是王羲之的《圣教序》,練了一段時間了,我最近喜歡趙孟頫的楷書和蔡京的行書,我想同時臨三個字帖行不行?我理解是這樣的,臨帖應該要做到專一和廣博的統一。
王羲之《圣教序》
做到臨帖的專一非常重要。通過對一個帖專心的臨習,可以讓我們對這個帖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形成自己最深刻的書法記憶。
臨帖專一,我們要做四項工作:
1、要認真慎重選帖。要選真正自己喜歡的,同時又是符合書法學習要求的帖來進行學習,這樣你的學習熱情才能持久。我們與生俱來都是喜新厭舊的,如果你在選帖的時候過于草率,我可以保證用不了多久,你就會覺得其他的帖也不錯,就不再專心臨這個帖了。
蔡京行書
2、再選定一家帖后,對這個帖和相應的情況做深入的了解和學習。以圣教序為例。如果我們選了《圣教序》,我們就應該學習王羲之的生平,了解一下魏晉時期書法史的發展情況,知道當時的書法家鐘繇是什么情況,王獻之是什么情況。看一下王羲之的其他作品的情況,看看他寫的《蘭亭序》,看看他寫的《頻有哀禍帖》等等,看看這些字帖和《圣教序》有什么不同。
3、要認真讀帖。要認真看《圣教序》這個帖上的字,它的起筆行筆收筆是怎么做的,要看清它的結體有什么特殊性。只有把這些最基本的情況了解清楚,臨帖才有針對性。
4、要做好精臨。粗粗的抄幾遍字帖,那不叫臨帖,沒什么效果。只有通過精臨才能夠學習到這個字帖的精髓,才能形成良好的頭腦記憶和肌肉記憶。臨帖必須要達到七八分像,才算達到基本標準。這個像不僅是字型像,還要有行筆速度,要求神韻像。
黃庭堅草書
在我們臨帖做到專一的基礎上,還要做到學習的廣博。我們可以多看一看其他書法家的行書字帖,也可以抽時間臨一臨,感受一下和圣教序的不同。還要多看看和行書相近的其他書體,比如楷書字帖。我們看看魏晉時的楷書,唐朝的楷書,以及元明清的楷書有什么不同,楷書和行書在書寫時有什么不同。再看一看草書書體,王羲之、王獻之的草書,張旭、懷素草書,以及黃庭堅、王鐸的草書等等。也可以試著臨一臨,感受一下草書的寫法和行書的不同。通過學習了解其他行書字體,了解楷書和草書,加深對于《圣教序》學習的認識。
一般情況我不贊成兩種書體同時臨習,這樣會造成書法記憶的混亂。但如果書體不同,分清主次,還是可以的。比如我們以臨行書為主,楷書為輔,這個還是能接受的。
作者書寫孟郊詩《登科后》
#2021生機大會##2021加油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