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曉宇
摘要:傅山是明清鼎革之際風格突出的書家之一,不論他的楷書、行書和草書都在書法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筆者通過了解其生平及書法風格特征,結合他提出的“四寧四毋”,分析在“尚奇”的明代,動蕩的時局影響下,追求標新立異的傅山,他的“支離奇邁”的書風是如何形成的。并且對后世書風有何影響。在學習傅山草書的過程中,不僅僅研習他的超凡的書法技巧,更是學習到他的錚錚傲骨、赤膽忠心,真真正正做到人與字合而為一。
關鍵詞
傅山、尚奇、四寧四毋、支離奇邁
正文
(一)傅山的生平
傅山是明清之際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尤以書法見長。傅山生活的這個時期正是在政局動蕩、國破家亡之時,明宮內外紛爭,戰亂不休。處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的文人墨客,紛紛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所以這個時期也是文化思想最活躍的時期。他們分為好幾個類別,其中傅山代表的是寧死不屈、忍辱負重的態度,雖然生存下來,但是絕不與清朝合作,并且絕不參加各類“反清復明”運動。正是這種高尚的情操,灑脫的個性影響了他的書風。
說起傅山的書法,人們首先會想到他的“丑”派書法。從二王行書的筆勢委婉,平和自然開始經過唐代一個階段的發展,到宋代的“尚意”書風,注重個人風格和個性的發展。一直發展到明清傅山開創了新一代的書風,提出“寧拙勿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的四寧四毋思想。主要談論做人與寫字之與他間的關系,故想寫好字必須先做好人,主要反映了他直抒胸意的性格和書法的風格,正如寫給他子孫的“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傅山是難得一遇的奇才,除了在書法方面有造詣外,在繪畫方面也有建樹。
傅山《草書千字文》
(二)傅山的書法特色:“支離奇邁”
由于傅山所處的時代背景,他代表了“反清復明”一派,所以他的書法作品、書畫風格的形成,是和當時的政治經濟、生活習慣、物質條件等有密切關聯的,也就是他的風格與他所生活的背景息息相關。如寫字,從開始的甲骨文到我們現在所寫的簡化字體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的變化,宋以前人寫字,席地而坐,一手拿簡冊,一手懸肘揮寫,后來用高桌子,手和臂的姿勢以及執筆的方法也隨之而改變。
然后科舉制的盛行,書法更加追求簡單以及書寫性的方便,隨后小楷字體發展越來越快,小楷不同于之前的中楷或者是大楷,其是手腕用力,手肘基本是用不著,所以,手腕就貼到桌子上面寫字。到了清代康熙以后更為嚴格,要求整整齊齊,圓轉潤滑,形成了所謂館閣體的書風。這固然屬于科舉仕祿范圍的現象,但卻是在野的文人、方行的僧道,由于種種關系的影響,也常無形中反映出那一時期的風氣。所以,在“尚奇”的晚明,大幅的立軸,中堂之作紛涌而出就不會格格不入,反而由于書風的豪放和本文拼湊帶來的戲劇性和荒誕性,視覺沖擊力也更能吸引觀者。
他的書法初學趙、董的行書。臨摹極其相似,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他的《上蘭五龍洞場圃記》為崇禎十四年作,極其相似于宋代的風范。宋代文人風貌是喜歡用繁瑣的字眼,傅山也是如此。他學富五車,積學深厚,又頗具個性,加之書法界有了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和倪元璐等諸名家的影響,傅山的書法更是具有一種奇特的怪味。他也曾學習過前人的東西,如顏體的寬廣博大,還有他行書中的篆籀氣,他寫大字喜用顏體,如《集古梅花詩》,就是寫小楷也用顏體,如《逍遙游》。鄧散木《臨池偶得》中說:“傅山的小楷最精,極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書應人求索,但他的草書也沒有一點塵俗氣,外表飄逸內涵倔強,正像他的為人。”他的顏體寫得非常好,流傳至今的顏體大字楹聯和榜書多件,皆端莊遒勁,剛健有力。
傅山認為顏魯公的書法具有“支離”的特質。實際上,傅山正是在比較了顏真卿和趙孟頫的書法后,提出了“四寧四毋”的美學觀。顏真卿代表的是拙、丑、支離、率直,趙孟頫則體現了巧、媚、輕滑、安排。傅山更傾向于顏真卿書風,其晚年書法中,顏體書風占主導地位。傅山認為顏魯公的《顏氏家廟碑》與《大唐中興頌》都具有“支離”地特質。傅山在臨習《大唐中興頌》時,盛贊此頌文辭古雅,磊落奇偉,加之多年的風雨剝蝕多了些殘損,更使得這件作品氣勢磅礴。
我想,當傅山臨摹此頌時,不僅僅是被顏書奇特瑰麗的氣勢吸引,碑文的本身更能勾起他復興大明、重建漢族王朝的夢想吧。
傅山《草書雜冊》部分
(一)動蕩不安的時局
談到傅山的行書,不得不從行書的根源說起。魏晉時期的二王是行書的先祖,魏晉時期在書法史上是一個承前繼后的時期,將書法推向了一個巔峰。從此之后帖學之風開始盛行,后人紛紛臨習模仿,出現了許多文人士大夫的變革,后來發展成為一種欣賞的藝術。進入明清,書法逐漸進入低迷,由于書法的漸入迷障和館閣體的出現阻礙了書法的發展,加上傅山的時代背景,政體動蕩,出現了一批明朝的遺民,而他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由于有著種種的遺民家國情懷,所以反對正統的儒家思想,反對中庸之道,認為不能沿襲舊人所留下的東西,應該集古出新,標新立異,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二)標新立異的突破
提出“丑”派書風,與當時的正統是大相徑庭。首先,何為丑派書風?在理清這個概念之前,我們應該了解。一門藝術的審美取向應該各有不同,有些人抱著傳統的風格,像是明清之前的眾多文人,在正統的基礎上,創建了“尚韻”“尚法”“尚意”書風在此基礎上一點點的延伸,而有些人,正如傅山一類的人,想要打破正統,在無路可尋的情況下尋求更大的突破,通過新的時代生命力和審美的元素,來彰顯自己的創造力。提到“尚丑”不得不提的是明中晚期的徐渭,命途多舛,他的作品中就表達了自己的悲憤和極度不滿之情,滿腔熱血通過書法表達,是社會苦悶,人生命運的宣泄,就這點來說,和傅山是相似的。而且我們都知道丑書在中國書法上不是一個貶義詞,這個書法美學觀念和他的書法藝術創作不僅獲得成功,還成為書法史的一個奇跡。
晚明興起的文人篆刻大大刺激了人們對古代字體和異體字的興趣,對書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傅山也不例外。充滿異性質的晚明文化,為藝術家的標新立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對一個文人來說,刻印和使用印章成為人們接觸和了解古文字一種方式之一,正如十七世紀最重要的篆刻收藏家和批評家周亮工所說,“六書之學亡,賴摹印尚存其一體”。
在臨習傅山書法作品時,被他的作品深深吸引,尤其是他的草書筆勢雄奇飛動,跌宕起伏,字間的自然連帶與他從容,不拘一格的個性息息相關,這正是他“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的表現,他用才學創作的每一件作品,其內在的節奏韻律與精神氣質令我著迷。傅山草書正是我所追求的藝術形態,他常常把字與字之間的牽絲當作連接下一個字的筆畫去對待,上下字之間渾然一體,聯系更加密切。他在處理空間的把握上也是令人稱奇的,他總會把字里的空間用筆畫封住但卻不沉悶,雖然看似張牙舞爪,實則不露鋒芒。人們說起傅山常常會想起同一時代的書家王鐸,二者有其相似之處,但我總覺得王鐸于細節處太過窮究其理,更加喜歡追求一絲一毫的變化與對比,反而失去草書的率意,筆者更喜歡傅山看似張揚卻渾穆莊重的寬厚感。
(三)“支離神邁”的價值
傅山書法作品中縱橫肆意的風格都是來源于他自己的書學感想,他與同時代的徐渭、張瑞圖、王鐸黃道周等人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書法思想,與他們相比,傅山更加注重的是自己感情的抒發,和對于正統精神的反叛。
單獨看局部來說,傅山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有著強烈的書寫性,連帶字之間的紐帶自然平和,沒有一絲做作之意,令人觀賞后心情愉悅,他的用筆有篆籀意呈現出圓轉的面貌,正如傅山《論書》中:“未習魯公書,先觀魯公詁。平原氣在胸,毛穎足吞虜。”看出書法中有顏魯公的氣質他的書寫速度符合他的纏繞的特點,沖擊力極強,從整幅作品中看來,字與字之間,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粗細變化明顯,甚至從行與行之間可以看出作者不遵循傳統,忽寬忽窄,呼應關系緊密多變。他又有米字的姿態萬千,單個字擺動明顯,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動態感。“支離神邁”是傅山對顏魯公作品的盛贊,同樣,筆者認為傅山的草書更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同樣擔得起“支離奇邁”的贊賞,“奇”字是傅山書法給人的跌宕起伏的強烈沖擊。草書的出現推動書法必然成為一種審美的藝術,傅山在草書中“達其性情,形其哀樂”,把自己的情感充分表達,但傅山不同于之前書家的草書,他的草書以繁代簡,用筆畫復雜的字在整幅作品中進行纏繞和連帶,把對于自己復雜糾結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傅山的草書與王鐸的草書大體看有相似之處,仔細看來有些許不同,他們兩個人的草書都是模仿二王和張芝出來的,王鐸在運筆中多頓挫折筆,傅山則是行筆中圓轉纏繞的居多,很多書法家認為傅山是青出于而勝于藍,成就大于王鐸。
傅山《草書雜冊》部分
傅山書法對現在書風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他的“四寧四毋”思想。自元代以來提倡回歸魏晉書風,許多書家模仿二王,而不勝于二王,產生一種“媚態”,到了明清之際,傅山提出的“四寧四毋”則是這種媚態的一種反叛,又如同時代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所說:“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而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當我們學書先求工,而后又求不工,看似矛盾,實則不然,不工是工之后的提升,是書家個性的發揮,情感的發揮。創作的動機空靈了,才能流于自然。傅山更多出于民族精神,不欲臣服清政權而倡導“丑”;而劉熙載是用老莊思想來證明來說明他藝術的源頭。二者都是力扛“丑”字大旗的人,是時代的抗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