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一位書法家,名叫孫過庭,以草書聞名于世!他不只擅長草書,并且鉆研出一套草書的理論,用草書寫成一部書法著作,名曰《書譜》。
但凡對草書有興趣的朋友,只要說到孫過庭,就自然想到他的書法論著《書譜》;換言之,只要提到《書譜》,也會聯想到唐朝的一位叫作孫過庭的草書家,這就是“品牌效應”,正如提到王羲之,就會想到《蘭亭序》一樣。
孫過庭的厲害之處,不只是把草書寫得出神入化,書論更是講得細致入微,把枯燥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對后世的草書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書譜》這部兼字帖、理論于一體的著作,其書法風格,完全秉承了二王的書法遺風,無論在點畫上,還是在結體與章法上,與二王的草書風格是一脈相承的,并有開性的延伸。
觀其孫過庭《書譜》,你會發現,線條與節奏,富有極強的生命力,每到動情處,筆墨翻飛,頓折勁健,線條波瀾起伏,首先是繼承了晉人的草書風貌,然后開創了唐代的草書風貌,為唐草開辟了一條康莊大道!
任何一部偉大的著作,都有它的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創作背景。在古代詩歌中,陶淵明的若干首《飲酒》詩,都是在他隱退家鄉田園時創作的。而孫過庭的《書譜》的創作背景,情形也和陶淵明差不多。
古代有不少官員,辭官歸故里,開啟了藝術之路的新征程。
孫過庭辭官歸家后,身體狀況不是很好,甚至留下了一身疾病。他沒有選擇“躺平”,而是讓自己繼續有所作為!他抱病研究草書,寫成《書譜》2卷。
可惜書稿未完成,他在貧病交加中,暴死他鄉,留下千古遺憾,這種境遇,與文學大師曹雪芹,又是何等的相似!
一部著作的身世不平凡,后人對其看法,自然也就不平凡。
《書譜》問世后,后人對其推崇備至!名家對其評價,也是一浪高過一浪。
首先是唐代書法家兼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對《書譜》給予了如此的評價:“博雅有文章,草書憲章二王,工于用筆,俊拔剛斷,尚異好奇,然所謂少功用,有天才。”
張懷瓘不愧為書法理論家與評論家,他對前代的許多名家的書法,都有過非常中肯的評價,為后世對《書譜》的認識提供了借鑒和依據。
宋代的草書家米芾,開創了宋代楷書的新氣象。他的草書,也得益于對孫過庭的《書譜》的研究,因此,對《書譜》有著切身的感受:“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乃過庭法。”
清代朱履貞云:“惟孫虔禮草書《書譜》,全法右軍,而三千七百余言,一氣貫注,筆致具存,是為草書至寶。”
對一位書家的看法,不只停留在其人的書法水平,還有其人的人生經歷。
孫過庭之所以贏得后世的敬重,只因他的勵志精神!少年的他,家庭貧寒,只讀過幾年書,便中途輟學。后來愛上了書法,數年磨練,終有成就,并憑借書法的名氣,做了官,有力證明了“知識改變命運”這一格言。
清代王世貞在《述書賦》中贊道:“《書譜》濃潤圓熟,幾在山陰堂室。后復縱放,有渴貌游龍之勢。”
孫過庭的《書譜》,為后世學草書者提供了一部優秀的范本。然而,它不僅僅是一部字帖和論著,更是孫過庭一生的心路歷程,是一部勵志的教科書,值得后世學者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