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畫家和書法家歷來很講究在運筆過程中的“骨力”的表現。
“骨力”也叫做“骨法”,在南朝齊謝赫提出的“六法”中,第二條就是“骨法用筆”。清代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也說“字有果敢之力,骨也。”但是,究竟什么是“骨”抑或“骨法”、“骨力”呢?
《平安帖》
所謂“骨”,是指在書法的點畫和國畫的線條中的骨子,以及蘊含著的筆力,它既很抽象又很實在主從觀賞者的角度來說,要去體味它,感覺它的存在,或許比較抽象,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它卻是很實在的,因為一根高水平的線條或一個高水平的一幅畫,都要依靠它而存在,憑借它作為支柱而使形體得以確立,因此,它對于創作者來說,是很實在的。當然,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既然骨力是筆力在點畫、線條中的體現,那么只有通過長期鍛煉,才能在運筆的過程中產生出骨子,產生出筆力,進而在點畫、線條中表現出“骨力”。同樣,從觀賞者的角度來說,要體味、感覺“骨力”的存在盡管比較抽象,但是在了解了它的含義以后,通過不斷的對比,最終還是可以把握它的。
《孔侍中帖》
潘天壽的作品,他常用的一方印章的印文是“強其骨”三字,可見他是很注重線條的“骨力”的——“強其骨”三字的雙關含義暫且木論。我們看他的作品,其運筆之“骨”的存在和表現,誰能說絲毫感覺不到呢?
《強其骨》
《雄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