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皇象
皇象,字休明,三國時期吳國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時有草圣之稱。前人對皇象書法平價甚高,唐張懷瓘曰:“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可見他創造了“相眾而形一”的書風,在書法史上有重要意義。
皇象 急就章
9、衛夫人
衛夫人,名鑠,字茂猗(公元272-349年),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汝陰太守李矩之妻,東晉著名女書法家。族祖衛瓘,官至西晉司空,錄尚書事,與索靖俱善草書,人稱“一臺二妙”。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鑠師承鐘繇,妙傳其法,以為楷書訂定筆劃順序而聞名。王羲之少時曾從其學書,衛夫人是“書圣”的啟蒙老師。
衛夫人 近奉帖
10、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慕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 蘭亭序
11、王獻之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與其父王羲之并稱為“二王”,與張芝、鐘繇、王羲之并稱“書中四賢”。王獻之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以行書和草書聞名。
王獻之 中秋帖
12、王珣
王珣,349年-400年,字元琳。王珣工書法,董其昌稱其“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遠帖》是東晉時期難得的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一直被歷代書法家、收藏家、鑒賞家視為稀世瑰寶。
王珣 伯遠帖
13、王僧虔
王僧虔,426年—485年,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南北朝時期劉宋、南齊大臣 、書法家,出身“瑯邪王氏”,為東晉丞相王導玄孫、侍中王曇首之子。王僧虔喜文史,善音律,工真書、行書。其書承祖法,豐厚淳樸而有骨力。 墨跡有《王琰帖》。著有《論書》等。
王僧虔摹 萬歲通天帖
14、鄭道昭
鄭道昭,455年-516年,字僖伯。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魏碑體鼻祖,工書善正書,體勢高逸,作大字尤佳。被譽為“書法北圣”,南與王羲之齊名,有“南王北鄭”之譽。
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拓片
15、陶弘景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號華陽隱居(自號華陽隱居)。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瘞鶴銘》是古人為葬鶴而撰寫的一篇銘文,大字正書原刻于江蘇鎮江焦山西麓棧道摩崖之上,臨江絕壁,被尊奉為“大字之祖”,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坐標意義的傳世名跡。宋金石家黃伯思考為梁陶弘景書,后世多同意這種說法
陶弘景 瘞鶴銘
【隋唐五代】
16、智永
智永,生卒年不詳,陳、隋間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人稱“永禪師”。善書法,尤工草書。
智永 真草千字文
17、歐陽詢
歐陽詢,557年-641年,字信本,楷書四大家之一。因其字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并稱“歐虞”,后人以其書與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
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
18、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年幼學書與著名書法家僧智勇,受其親傳,妙得“二王”筆法,故其書筆致圓融豐腴,外柔內剛,續魏晉之脈,啟盛唐之風。
虞世南 汝南公主墓志銘
19、陸柬之
陸柬之,585年-638年,唐朝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柬之最初書學虞世南,晚學“二王”,草書筆意尤為古雅。“落筆渾成,恥為飄揚綺靡之風”,故有“晚擅出藍之譽”。傳世書跡以《五言蘭亭詩》刻貼與《書陸機文賦》墨跡最為著名
陸柬之 文賦
20、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他的書法初學虞世南,萬年取法鐘繇、王羲之,融匯漢隸,豐艷流暢,變化多姿,自成一體。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圣教序》等。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21、孫過庭
孫過庭,646年-691年,擅楷書、行書,尤長于草書,取法王羲之、王獻之,筆勢堅勁,直逼二王。著《書譜》2卷,已佚。今存《書譜序》,分溯源流、辨書體、評名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6部分,文思縝密,言簡意深,在古代書法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許多論點,如學書三階段、創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義。有墨跡《書譜》傳世
孫過庭 書譜
22、薛稷
薛稷,649年-713年,字嗣通,中國唐代畫家,書法家。工書法,師承褚遂良,亦有新奇,當時即有“買褚得薛,不失其節”的說法。與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并列初“唐四大書法家”。
薛稷 臨摹蘭亭序
薛稷 信行禪師碑
23、張旭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書法與懷素齊名。其性好酒,據《舊唐書》的記載,每醉后號呼狂走,索筆揮灑,時稱張顛。實也說明他對藝術愛好熱狂度,被后世尊稱為“草圣”。
張旭
24、李邕
李邕,678年~747年,即李北海,也稱李括州,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漢族,廣陵江都(今揚州江都區)人,一說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善楷、行書,尤長碑頌。其書法個性明顯,左低右高,筆力遒勁,舒放有險峭爽朗之感。
李邕 李思訓碑
25、顏真卿
顏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并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善詩文,著作甚富,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顏真卿 祭侄文稿
顏真卿 裴將軍詩
26、李陽冰
李陽冰,生卒年不詳。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字少溫,漢族,譙郡(治今安徽亳州)人。李白族叔,為李白作《草堂集序》。初師李斯《嶧山碑》,以瘦勁取勝。他善詞章,工書法,尤精小篆。自詡“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書寫的篆書,“勁利豪爽,風行而集,識者謂之蒼頡后身。”甚至被后人稱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李陽冰 三墳記
27、懷素
懷素,725年-785年,字藏真。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稱“草圣”。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法度具備。懷素與張旭形成唐代書法雙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高峰。傳世書法作品有《自敘帖》《苦筍帖》《圣母帖》《論書帖》《小草千文》諸帖。
懷素 自敘帖
28、柳公權
柳公權,778年-865年,其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并稱“楷書四大家”。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后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吸取了顏真卿、歐陽詢之長,溶匯新意,自創獨樹一幟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后世有 “顏筋柳骨”的美譽。傳世碑刻有《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馮宿碑》等,行草書有《伏審》、《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跡《蒙詔帖》、《王獻之送梨帖跋》。
柳公權 蒙詔帖
29、杜牧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工草書,其書字體姿媚,用筆勁健。
杜牧 張好好詩帖
30、楊凝式
楊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號虛白。楊凝式在書法歷史上歷來被視為承唐啟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響。代表作品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神仙起居法》。
楊凝式 韭花帖
內容整理自網絡
墨客傾情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