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戟門一直向北走,西安碑林博物館中最具標志性的建筑物——孝經亭已在眼前,仔細觀察后不少人都會問,為什么孝經亭上所書碑林二字的“碑”少了一撇?
“碑林”匾額并無題款,傳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林則徐被革職發往新疆伊犁時途經西安所題。這一說法在游客中最為流傳,但這是否就是真相?
據碑林博物館副館長王原茵說:“碑林兩個字究竟是誰寫的,寫于何時,目前已經無法考證??梢钥隙ǖ氖?,少一撇的碑字肯定不是錯別字,而且宋代以前的碑字確實沒有那一撇。”
“碑”的字形演變
講完了這個小八卦,這“碑林”二字下,才是西安碑林孝經亭的“主角”。
《石臺孝經》的碑文是唐玄宗用八分隸書抄寫的《孝經》原文,并在先儒的注釋中采集精華、刪除煩亂、萃取義理注解而成的,天寶二年(743年)頒布天下,勒石于石碑,碑額由太子李亨所撰,石碑距今一千二百余年。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本褪恰缎⒔洝分械拿哉Z錄;而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朕略萌”正是出自《石臺孝經》的“孝經序”這一段碑刻中。
西安碑林博物館內設有七個碑石陳列室、八個碑亭、六個墓志廊,珍藏展示了秦漢至現代的各類碑刻4000余方,是歷代大書法家和歷代皇帝書法真跡的寶庫,成為了書法愛好者欣賞、學習書法藝術的地方。即使是對書法不太熟悉的人,也基本辨得出書法的分類,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
篆書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統稱。
《嶧山刻石》是秦代篆書碑刻,相傳是大秦丞相李斯所寫,正面鐫刻著頌揚秦始皇功績的文字,背面則刻秦二世詔書,碑文書體是后世臨寫篆書的典范。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曹全碑》在漢碑中極富盛名,是漢隸的巔峰之作,碑文記載了曹全家族世系及征討疏勒、平定起義、安撫百姓、擴建官舍等事跡。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顏勤禮碑》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晚年為其曾祖父顏勤禮所撰書的神道碑,碑文追溯了顏氏家族世系及功業。顏真卿晚年作品已完全脫去了初唐楷法的體態,字體中體現出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玄秘塔碑》由時任宰相的裴休撰文,書法家柳公權書丹而成,敘述大達法師在德宗、順宗、憲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紀念大達法師之事跡而告示后人?!缎厮窞榱珯鄷▌撟魃闹械囊蛔锍瘫?,標志著“柳體”書法的完全成熟。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
《集字圣教序》碑文為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治為三藏法師玄奘所譯佛經撰寫的序和記,文中主要是推崇佛法并贊揚玄奘法師赴西域取經和居長安譯經的功績。長安弘福寺僧人懷仁又耗時24年,從內府所藏的王羲之墨跡中集字書勒此碑,至高宗年間碑成。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此貼為五代后梁僧人彥修法師臨摹草圣張旭原書,全帖六行30字,似是張旭肚痛時自診的一紙醫案,寫此幅字時是蘸飽一筆一次寫數字至墨竭為止,再蘸一筆。保持了字與字之間的氣貫,還可以控制筆的粗細輕重變化,使整幅作品氣韻生成,產生“神虬出霄漢,夏云出嵩華”的氣勢。
除書法碑刻外,西安碑林博物館也藏有一些石刻藝術精品,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指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中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
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于陵前。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
然而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存僅有其中“四駿”,“颯露紫”、“拳毛騧”現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都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即使歷經了多朝變幻、時常戰亂頻繁,文化也流傳的較為完整,多半可謂是漢字的功勞,從象形文字開始,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的發展演變,記錄了歷史,也延續了歷史。
西安碑林博物館匯集了數千件古代名碑刻貼,厚重的歷史印記讓這古老的孔廟散發出愈加安逸沉穩的氛圍,這里碑石如林、樹木蔥蘢,更有鐘愛書法之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