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楷書《孔子廟堂碑》原本稱《東觀帖》,明代王世貞曾收藏,后輾轉入清內府。其間曾為董其昌所得,董其昌大為贊揚。
虞世南書此碑成,以墨本進呈唐太宗,太宗把王羲之所佩右軍將軍會稽內史黃銀印賜給虞世南。虞世南親筆寫的謝表,宋時曾刻入《群玉堂帖》,已佚。
此碑書法俊朗圓腴,端雅靜穆。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此碑刻成之后,'僅拓數十紙賜近臣,未幾火燼'(清楊賓《大瓢偶筆》)。
武周長安三年(703),武則天命相王李旦重刻。正書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額篆書'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為李旦所書。重刻之石今亦不傳。宋代黃庭堅有詩云:'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可見原拓本在北宋已不多見了。
現在所存精品古拓,僅有清人李宗瀚得元康里于山舊藏本,譽為唐拓本。究竟為何時所拓,難以確定。此拓本大部是配陜本,其漫漶、損泐之字多是唐本。李宗瀚本有翁方綱考釋文字。此拓本有中華書局、文明書局、有正書局以及上海古籍書店、日本二玄社等影印行世,原拓本則已流入日本,藏三井家。
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遒麗清峻,筆致俊逸,字形舒展,落落大方,沉穩有力,筋骨內含,點畫精到,謹嚴中有放松,飄逸中有晉人韻致。
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字伯施,漢族,越州姚余(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生性沉靜寡欲,執著且向學。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配葬昭陵。
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善書,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初唐四杰”。唐人李嗣真《書后品》列其書為“上下品”,評價道:“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績嬌春,鶴鴻戲沼,故當(蕭)子云之上”。
《書斷》卷中列其隸、行書為妙品,稱其書“得大令(王獻之)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存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
據說虞世南作書不擇紙筆,卻很注意坐立姿勢和運腕方法。他認為,只要姿勢正確,手腕輕虛,即使是粗紙,禿筆,信手拈來也能揮灑自如,別出新意。傳世書跡刻石楷書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行書有《汝南公主墓志銘》、《摹蘭亭序》等。
下期預告·《爨龍顏碑》「民國石印版」。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