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科 游勝利
余震東陳劍鋒
劉遠明 馮華 趙振
訪談者:凌霜茗
采訪對象:余震東老師
余震東 1972年1月生人,大學本科。籍貫江西吉安,現居廣東佛山,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佛山市書法家協會監事、草書委員會委員,佛山市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佛山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1、全國第五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書協)
2、全國第五屆正體書法展入展。(中書協)
3、2019“中國書法·年展”楷書作品展前100名。(中書協)
4、第五屆全國“康有為獎”書法展入展。(廣東省書協)
5、全國首屆“靜寧蘋果杯”書法作品入展。(書法報)
6、全國“絲路風情杯”書法展入選。(和田地委宣傳部、和田市文聯)
7、“大瀝杯”廣東省第六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優秀獎(廣東省書協、最高獎)
8、江西省第十二屆書法臨帖展優秀獎。(江西省書協)
9、廣東省第二屆美術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廣東教育學會)
Q1
每個人的家庭背景、生活和學習軌跡不同,往往成就不一樣的人生。書法給您帶來了什么?您是如何走上學書之路的?
余震東老師:
書法帶來的是堅持,沉穩,精神滿足。印象中從小是在母親的嚴格管教下,一年級開始,每個星期天的上午不許出去玩,寫兩張描紅,其實是怕我出去惹事。然后我們家附近有個書法不錯的李老師,小時候感覺老師的字像印出來的,學了幾年。后來初中進了學校的書法興趣班,也就是書法有些基礎的同學在一起學習,雖然自己練得不怎么樣,但還是開闊了書法的眼界。高中因為學美術,要進行美術考學的專業練習,基本沒時間練字。大學一年級新生三筆字比賽,毛筆拿了一等,鋼筆二等,提高了自己學書法的信心和興趣。
Q2
書法藝術是與時俱進的,在取法經典的同時,您的書法也十分注重向今人取法。您認為向今人取法的意義是什么?
余震東老師:
向今人取法,也是開闊自己眼界,少走彎路,或者建立自己風格的好方法。今人的法可以是美術的,可以是音樂的,因為藝術是相通的。最高級的藝術是“氣韻生動”,所有的取法,所有的技巧都是為“氣韻生動”服務的。
Q3
您的書法作品曾入展許多重要的展賽并多次獲獎,從投稿者的角度出發,投稿之前,您是如何準備的?在投稿時,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余震東老師:
投稿前保持平常心,選擇符合賽事的內容和字體,自己熟悉或有特色的紙張,稱手的筆墨。尤其注意繁簡字,容易用錯字的使用。投稿時,雖然不用裝裱,但可以托一下底,作品怎么都好看點,作品反面要寫好作者和聯系電話。郵寄作品,不差錢的可以買畫筒,實惠的可以用PUC管。
Q4
現在有一種現象,有些獲獎入展的作者平時并不寫某個風格,而是為了參展創作“熱門”風格進行投稿,對此,該如何看待?
余震東老師:
某風格平時不寫,參展才寫而能入展,我只能說“佩服”。
Q5
國展的投展中,創作內容該如何來選擇呢?
余震東老師:
我覺得積極的,健康的,愛國的,愛家的,催人奮進的都可以吧。
Q6
學習書法到了一定階段,往往會出現瓶頸期,您是如何克服的呢?
余震東老師:
擺正心態,開闊眼界,有針對性的練習積累,藝術的進步都是量變到質變。
Q7
縱觀歷史上的書法人物,五體皆善者更是鳳毛麟角,除了保持勤奮和興趣之外,“專攻”也尤為重要。那您如何理“?!迸c“博”的關系?
余震東老師:
我的感覺,像學習武術一樣,當你還是菜鳥的時候,你肯定要有個門派打基礎,當你對本門的功夫都爛熟于胸的時候,你應該是師傅或師叔一級的了,你肯定要看看別派的功夫,有哪些可以為我所用,哪些可以彌補本派招式的漏洞。我想五體皆善者除了勤奮,應該還要有一定的天賦了,那些都是開宗立派的人物。
Q8
近期,您習的什么帖?如何處理臨帖和創作的轉換關系的?
余震東老師:
主要是王鐸的草書,臨創的數量按6:1或7:1吧,臨的目的就是為了創作能用上。同一張帖,臨的時候目的不同,收獲也會不同。比如:字形、字組、墨色,結構等等。
Q9
“擅長行草者不擅長篆隸,擅長篆隸者不擅長行草”愈來愈常見,請您談談對這一現象的看法。
余震東老師:
擅長某一兩種字體的說法,應該是指能快速獲獎,獲獎了固然好,可以作為前進的動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然應該根據自己的基礎,自己的喜好去練習,這樣你的字進步也會快一些,反過來也會提高你練字的興趣和積極性。但是如果不把書法當作發財或賺錢工具,我們是不是應該朝著國家提倡的“德藝雙馨”目標前進?
Q10
“任何事物,順合則易,背融則難”。書法創作亦是,碑帖融合最大的難點是什么?以及最核心元素該如何汲取并融合,請您談談觀點。
余震東老師:
碑的特點是古拙、奇逸,帖的特點是雅致、圓融。要融為一體,要求對字的欹側,結構的輕靈,厚重,筆法,墨法,氣息等等的嫻熟,先由生趨熟,復由熟返生,達到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境地。
作品欣賞
▼
黃庭堅采桑子 97×180cm
看花嘯志聯 32×180cm×2
東坡先生詩一首 240×104cm
漫研細嚼聯 180×32cm×2
蘇軾詩一首 240×104cm
春風秋水聯 32×180cm×2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38×38cm×2
東坡行香子述懷 70×180cm
東坡詩一首 70×180cm
辛棄疾詞一首 180×9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