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書法中的筆法有如武功招式中的絕招,有著傳子、傳弟子,不傳外人等規矩。
世傳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一篇中顏真卿自述師事張旭求筆法,時間久了,張旭只叫他要勤學苦練,練習的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會領悟等等。最后顏真卿求得緊了,“長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盼示,拂然而起”。
還有包世臣的《藝舟雙楫》里面也特別記載了張照求王鴻緒教授筆法而王鴻緒不肯。張照只好藏匿在王鴻緒寫字的小樓上才得以窺見王鴻緒是如何下筆的。后來王鴻緒看見了張照的字,笑著說:“汝豈見吾作書耶?”
以上種種傳聞,皆造成現代人對于書法中筆法的認識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筆法可以將它作廣義和狹義的兩種解釋。廣義的是指使用毛筆的方法;狹義的則是字中點畫的寫法。
具體來說,就是執筆和用筆。
執筆
執筆有方法,正確的應該是以擫、押、鉤、格、抵五指執筆法為準;
執筆有高度,一般來說,書寫行草字體時,執筆高些,書寫小楷時,執筆低些;
還有枕腕、懸腕、懸肘等內容。(有志于書法的學習者應該學會進行懸肘書寫。)
用筆
用筆,包括起筆、行筆和收筆。
倘若是將筆筆連起來,則每一起筆皆是從前一筆的落筆而來,每一落筆又是次一筆的起筆所從出。因此,用筆要從起筆講起。
起筆的方法也很簡單,只有兩句話:橫畫豎下,豎畫橫下。這也是古人所說的,有往必收(橫)無垂不縮(豎)的方法。然后以此為原則可以推而用之于其他的筆畫。正如楷書的筆法和草書一樣,楷書是草書的收縮,草書是楷書的延擴,一切的千變萬化皆從此出來的。
書法的用筆一定要這樣,因為寫字必須將筆毫鋪開,每一根毫才能盡其力,點畫才有變化,才有精神風采,必須如此起筆,落筆,筆毫才能夠鋪開,古人論用筆的秘訣,要“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這就是書法中所考究的“中鋒”。
提和按
所謂“提按”,就是起筆收筆,起筆是按,收筆是提。
所謂“提”,并不僅僅指將筆鋒提得離開紙面才叫提,只要是在筆按下之后在行筆之時稍微提上來一點不到離開紙面的程度也叫提。
事實上,每一筆畫的全部形成并非簡單到只有一按一提,而是一畫的形成之中,有很多的提和按的。當筆鋒在一畫的行程中有時要轉一下彎,有時要有些上下,這樣一畫在形態上就出現有粗和細的地方。而這些粗的地方就是按的效果,細的地方就是提的效果。
頓(換筆、使轉)
在按的地方稍一停頓鋒就轉了,凡是這種按的地方又叫做“頓”。這種地方多是筆鋒轉換的地方,所以又叫“換筆”。總之這一切都是提按的變化與連續。這在草書中尤其重要,尤其容易看出,所以又叫“使轉”。
宋代黃庭堅曾說:“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直須具此眼者乃能知之。”這就是長久練習書法得來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