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輕的事鮮有發生,這些事在書法界也是屢見不鮮了。文人相輕不只是我們今天時常發生,古代也是不在少數。像宋代的米芾,他曾學過王羲之和顏真卿的書法,可是后來他卻批評王羲之和顏真卿的書法。蘇軾學習李北海,也曾批評李北海的書法。明代的董其昌和傅山也曾批評趙孟的書法,這就是古代書法家之間的文人相輕。
但其中很有意思的是傅山和董其昌。在他們年輕是都曾把趙孟書法批評的體無完膚。雖然里面涉及很多原因,像董其昌主要針對趙孟的書法。傅山更多的是針對趙孟的為人。因為趙孟曾做了元朝的貳臣,所以傅山打心里鄙視趙孟。
但到了晚年,董其昌和傅山的心態有了很大的轉變。從過去看不上趙孟的書法,到后來傾佩趙孟書法,可以說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可見最后二人還是被趙孟的書法藝術所征服。
趙孟是晉唐書法的集大成者,他楷書和行書成就最高。他的行書受《集王圣教序》影響很大,《集王圣教序》是后人收集王羲之字跡組合而成。雖然不是王羲之親手所書,但不失為學習書法的好范本。
趙孟一生曾多次臨寫《集王圣教序》,而流傳后世的只有一幅。作為元代書法大師,他對《集王圣教序》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通過他臨寫得墨跡本可以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