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作為文化歷史學派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作為維果茨基的同事和學生,魯里亞的研究從某種角度看是為文化歷史學派提供證據的。但這些證據實際上開創了一個重要的新領域——神經心理學,尤其是他對傷兵進行研究后。當然,從特殊教育角度看,魯里亞的研究依然為兒童的發展、為障礙兒童的干預尤其是發展障礙兒童的干預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例如,感知肌能訓練只有和言語、語言相聯系,才能實現維果茨基所言的發展高級機能的斷言。鑒于目前中國大陸的特殊教育實踐,尤其是發展障礙兒童的干預、特別是孤獨癥兒童干預中的那些不當甚至錯誤做法,本號特發表作者大約寫于2007年的這篇文章。盡管作者囿于外文水平的限制,未能全面研究魯里亞的著作,饒是如此,此文對于如何干預孤獨癥依然可以有很大啟發了。
摘要:本文在介紹魯里亞的研究后,就魯里亞研究給特殊教育的啟示,包括如何動態的看待特殊兒童尤其他們動態的發展、早期干預的生理基礎何在、感知訓練的機制何在以及如何通過作品鑒別的方式鑒別異常等。
一、魯利亞
魯利亞(A·P·Лурия1902~1977)是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內科醫生,也是神經心理學的創始人。他1921年喀山大學社會科學系畢業后,即從事實驗心理學的研究。開始是研究勞動生理心理學,1923 年研究人的激情狀態問題,1924年結識維果茨基,并與他一起研究心理發展問題,特別是對情感過程的心理生理方法問題展開研究。1924~1934年間,他與維果茨基和列昂捷夫共同研究并提出了“心理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1926-1929 年間,他和維果茨基在 E.M.羅薩里莫神經病院進行了腦機制的研究,1931-1933 年在哈爾科夫烏克蘭精神神經病研究所附屬醫院繼續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
1936-1941 年他在前蘇聯醫學科學院神經外科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失語癥問題。1936年他以題為“激情過程的生理心理學”的論文取得教育科學(心理學)博士學位,1942年又取得醫科學(神經病理學)博士學位。
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主要研究腦外傷引起的心理障礙的診斷和恢復問題,特別研究了大腦額葉在心理過程中的調節作用,1951-1956 年他在蘇聯教育科學院兒童缺陷研究所開展了關于言語對不同年齡的正常兒童和異常兒童的隨意運動和調節作用的研究。
之后,主要是對以前的工作進行總結。
魯利亞的學術生涯主要是和心理的生理機制的研究密切相關的,他不僅與維果茨基、列昂節夫共同建立了著名的學派,而且他的大腦的工作機制的相關研究,開神經心理學研究之先河,成為神經心理學的創始人。
二、魯利亞的主要研究
(一)確定文化發展的生理基礎
維果茨基曾經天才的猜想到文化的發展必然有其生理的表現,或者說,一般生物學的發展是為一般的心理發展準備條件的,而文化的發展也必然有其特有的生理準備??上У氖?,維果茨基的早逝使他本人沒有機會對這個天才的猜想進行徹底的研究。
然而,魯利亞的研究回答了這些問題,即魯利亞回答了維果茨基上述問題的機制。他的研究表明,大腦的三級機能區是意識活動的生理機制,也即文化發展的生理基礎。他具體實現、展示了發展的符號是如何工作的,即機制問題。
從發生學的角度,魯利亞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兒童發育過程中腦發育過程的心理學家,他提出了兒童腦的發展從后到前,分成三步逐步發展。
他說:大腦皮質分層次結構的淵源——這種腦皮質分層次的結構,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i]。
他借助vogt的成熟說,認為,如果第一級皮質區——投射區的神經要素的髓屑化在早期就結束了,那么,在第二級和第三級皮質區中,髓屑化的過程則要延續很長的時期,在某些情況下,要延續到7~12歲的時候。[ii]
他認為,與那些心理活動最復雜的、綜合的形式相適應的器官,是在發育的較晚階段才成熟的,因而,人的心理活動的形成是由比較簡單的形式向復雜的、間接的形式進行的[iii]。
他說:“在幼兒那里,第一級區的保存對于第二級區的順利形成是必要的,而第二級皮質區的充分形成對于第三級區的形成是必要的。”[iv]
而這個第三級機能區是人所特有的意識活動的器官。這個器官的最后形成的部分就是腦皮質的前額部分。
他認為,腦皮質的前額部分是在個體發育的4~8歲——晚期才成熟的。3.5~4歲時面積增長速度加快,7~8歲第二次飛躍。
正是腦的高級部位的發展的滯后或延遲性才為高級心理機能的獲得提供了條件和器官,為兩者的輻合發展提供了時空的條件,使兩者的發展能夠融為一體[v]。
當然,魯利亞的天才的研究不僅為本學派的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而且,在后面的論述中,會發現這些觀點也是早期教育、早期干預乃至特殊教育的重要的生理基礎和理論源泉。
(二)開創性的工作——大腦的動態機能定位理論
魯利亞最具有開創性的工作是經過幾十年的系統研究后提出的大腦的聯合區理論。
他寫道:用神經心理學的方法分析心理過程內部結構的途徑,“這個方法基于細致地分析腦局部損傷時的心理過程的變化,其目的在于闡明:在這種損傷時究竟哪些心理過程的復合體或系統受到損害。因此,這個方法能夠分析各種心理過程的內部結構和相互聯系。”[vi]
魯利亞的理論打破了過去大腦機能定位的機械論觀點,而認為腦機能的定位是一個有機的動態的過程。這些觀點在為學派的理論進行證明、論證的同時,也開創了神經心理學的新天地。
1.大腦的三級皮層學說
魯利亞認為,大腦皮層存在著三級各不相同但彼此聯系的層次系統,即三級不同的機能區。這些層次系統是大腦新皮質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分化、完善起來的。
皮層的第一級機能區,也稱為投射區——就是新皮質的第Ⅳ、第Ⅴ層細胞,其基本作用是接受外周的沖動(傳入)和發放沖動到外周(傳出)。因此,這個區又可以稱為特異功能區。
皮層的第二級機能區,也稱為投射-聯絡區——主要位于第一級區上的第Ⅱ、Ⅲ層細胞層上,這些細胞主要是由具有短軸突的細胞組成的。他們軸突的大部分或者同外周沒有直接的聯系,或者接受來自處于腦的深部中的皮質下組織的沖動(這些皮質下組織實現著對來自外周的沖動的初步加工)。這個區不負責具體的與外周的聯系,而只是負責對相關信息進行初步的分析、整合。因此,這個區域可以被稱為初級聯絡區。
皮層的第三級機能區,也稱為重疊區——位于皮層的最上層,這些部分完全是由上部細胞層(聯絡層)組成,與外周沒有直接的聯系。他認為:第三級皮質區保證各個分析器皮質環節的協同工作,保證大腦皮質最復雜的整合機能[vii]。因此,這個區可以被稱為聯絡區。
2.大腦的三個聯合區
魯利亞在對大腦的皮層進行機能分區的基礎上,又認為,大腦——整個大腦——也可以分作三個基本的聯合區,就是這些聯合區的協調工作才使得各種心理活動的完成成為可能。
第一個機能聯合區主要位于大腦下部的腦干和腦的皮質下部位中,是保證調節緊張度或覺醒狀態的聯合區。這些器官與皮質有著雙重的關系,既增強皮質的緊張度,同時,又受皮質的調節[viii]。
這個系統的工作原理是按照“非特異性”原則工作的,興奮不是以個別的、孤立的沖動擴散著,也不是按照“全或無”的規律,而是分階段逐步變化自己的水平,從而調節整個神經器官的狀態[ix]來工作的。
第二個機能聯合區主要位于新皮質的外表部,占據著它的后部,即位于兩半球靠后部分,包括視覺區(枕葉)、聽覺區(顳葉)和一般感覺區(頂葉)以及相應的皮層下組織,是由皮層和皮層下神經元組成的,它是接受、加工和保存來自外部世界的信息的聯合區[x]。
這個聯合區的作用是接受、加工和儲存外部信息。
它的工作原理不是上述的分階段逐步變化,而是根據“全或無”的規律來工作的。
這個系統具有高度的模式化的特點,即高度的模式特異性,亦即各種感受器或細胞只管自己的事情。
第三個機能聯合區是規劃、調節和控制復雜活動形式的聯合區。它對進行著的活動予以規劃、調節和控制。它位于大腦兩半球的前部,在中央前回——中央溝的前方。
這一聯合區的工作和第二聯合區一樣,采用分層次的原則,但是,與第二聯合區相反,神經沖動是由三級皮層區傳至二級皮層區,再傳至一級皮層區的,即從三級機能區傳至二級機能區,再傳至一級機能區和效應器的。因此,這個聯合區又可以稱為外導聯合區。
魯利亞說,大腦額葉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這些重要的器官使得動物得以不僅指向現在,而且指向未來,從而保證它的積極行為的最復雜形式[xi]。
當然,三個聯合區是密切合作的,第一個聯合區保證必要的皮質的緊張度,第二個聯合區實現對進入腦的信息的分析與綜合,而第三級機能聯合區保證有目的的探索運動,從而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由于所有信息都與第三個聯合區有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說,第三聯合區是整個大腦的三級區[xii]。
3.皮層三級機能區的工作規律
魯利亞認為,大腦皮層的工作規律有三個。
第一是大腦皮層的分層次(結構)規律。
這種層次不僅表現在成熟上,也表現在工作上。在成熟上,如前所述,是低到高逐漸成熟的;而在工作上也是各層各司其職。
在兒童的早期這些皮質是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則的,而在成年后則遵循自上而下的路線。
第二是皮層區域的特異性遞減規律。
他們表現為:第一層高度模式化,第二層少模式化,第三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模式的性質。
也就是說,第一級機能區的功能是各種細胞各司其職,與自己無關的信息不會處理;第二級機能區已經基本上較少對特定的刺激發生反應了,而是具有初步的分析綜合的特征了;三級機能區不對具體的特定刺激發生反應,只是綜合處理相關信息。形象的說,一級機能區相當于是士兵,二級機能區相當于將軍,三級機能區則是元帥。
第三是機能的漸進性側向化規律,即隨著從第一級皮質區向第二級皮質區,然后向第三級皮質區的過渡,機能逐漸同一定的腦半球相聯系的規律。
表現為,隨著言語的產生,右手活動占優勢的人的左半球成為言語優勢的半球,某些機能向一側半球發展。
魯利亞說:“模式特異性遞減和機能側向化遞增的活動原則,保證了大腦的工作的最復雜形式的可能性,而這些形式,乃是人的認識活動最高形式的基礎,這種高級形式從發生學說是與勞動聯系著的,而從結構上說,則是同言語參與心理過程的組織聯系著的。”[xiii]
4.殘疾兒童特點的研究
從某種程度上說,維列魯學派的起派之作就是殘疾人、傷病人的研究。無論是維果茨基、還是魯利亞無不如此。
魯利亞及其同事以及學派的其他學者都對殘疾兒童的神經活動特點——尤其是智力落后兒童的高級神經活動特點進行了詳細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
大腦皮層的接通機能減弱是智力落后兒童最重要的一個個特點,這也是他們學習速度緩慢的原因。
條件聯系的分化機能差是他們的第二個高級神經活動的特點。
這個特點決定于智力落后兒童的神經過程沒有達到足夠的強度,即他們的神經過程——興奮和抑制的過程較弱,沒有足夠的強度。這是他們的第三個神經活動的特點。
這種結果的出現源于智力落后兒童的大腦皮層的保護性抑制占優勢,就是還沒有如何工作就開始出現保護抑制了。這是他們的第四個高級神經活動的特點。
最后一個神經活動的特點是兩種信號系統的作用出現障礙。
魯利亞和他的學生的實驗證實了,智力落后兒童第一和第二信號系統的相互作用障礙明顯。實驗讓普通學生和智力落后學生根據口頭指示和直觀示范讓他們學習不同的技能和熟練技巧。結果表明,智力落后兒童是更多的根據直觀直覺而不是口頭的指示去行動。語言對他們在新的復雜的經驗環境中定向的幫助很少,而語言對正常兒童很早就起著調節的作用和決定作用。[xiv]
5.殘疾兒童的教育與診斷
魯利亞說:“建立一門關于反常兒童的、特別是智力落后兒童的發展的、對其缺陷的正確辨認和估計的有科學依據的學科,尋找訓練他們的合理途徑——這一切,如果不采用一系列臨床的、實驗心理學的和病理生理學的研究,都是不可能的?!?/span>[xv]
正是這些研究使得他們的鑒別更多的帶有醫學色彩,這或許是他們的鑒別更為準確的原因之一。[xvi]
魯利亞曾經談到生理特點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
例如,在視覺皮質的二級皮質損傷的病例中,如讓損傷病人看眼鏡的畫面,他們就很窘迫,不知道意味著什么。說“小環……,還是小環,木棒……橫梁……想必是自行車吧?”沒有辦法感知到完整的形象。[xvii]
據此,就可以設計出診斷視覺損傷的圖形量表。
魯利亞曾經真切的說:“神經學及其最年輕的和積極的領域——神經外科學的發展的每一步都表明,臨床是多么感到及其缺少對腦的病灶性損傷的準確的、盡可能早的部位診斷(至少是區域診斷),以及有科學根據的恢復被腦局部損傷所損害的機能的途徑。”[xviii]
魯利亞說:“對反常兒童進行細致的臨床研究,進行有助于確定反常兒童所具有的本質的心理學實驗,并找出補償這些缺陷的方法,乃是變缺陷學為一門有科學依據的知識體系的必要條件?!?/span>[xix]
三、魯利亞給我們的啟示
(一)整體而動態的看待殘疾兒童
整體而動態的看待兒童尤其是殘疾兒童,對教育工作的開展、對其缺陷的最大限度的校正或矯正具有重要的意義。
魯利亞的關于腦機能的動態定位的學說,實際上就是一個整體的、變化的、分工又合作的腦機制的學說。不同的機能區分管不同的工作,但是這些機能區又協同工作。這種有機的整體工作觀,是符合大腦的實際的。這就使得我們在看待所有兒童時,必須整體的看、有機的看,而不是片面的、機械的、靜止的看。否則,殘疾兒童的發展就談不上。這就是殘疾障礙兒童與一般兒童的共性之處。
整體而動態的看待殘疾兒童,就使我們看到殘疾兒童發展的渠道或途徑。也就是說,整體看待殘疾兒童的發展時,就能從機體的整體補償角度看到兒童發展的希望和可能,這是機體自身的特性。這種特性,用皮亞杰的觀點說,就是認知結構有自己獨特的完型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源于大腦的整體工作機制)。這種完型能力在殘疾兒童那里,包括在腦功能上,就是那種自我修復缺陷的傾向,也就是缺陷補償的傾向。
這樣,在理論上、在大腦活動的機制上,魯利亞就為我們解釋殘疾兒童的發展——主要是智力的發展、腦功能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參照。
(二)感知機能訓練與特異訓練的生理基礎
感知肌能訓練或感統訓練或醫院的所謂的OT或PT,實際上都是一類活動。在魯利亞之前,從福祿貝爾的恩物,到伊塔德、謝根的生理學方法,直至蒙臺梭利的蒙臺梭利方法,實際上都是今日的感知肌能訓練。但是,在魯利亞之前,是沒有理論上的解釋,或沒有生理基礎或神經心理學的解釋的。魯利亞的研究為我們無意之間提供了感知肌能訓練的生理基礎的解釋。
首先,無論是對智力落后兒童、孤獨癥兒童還是對肢體殘疾兒童,抑或是對普通的嬰幼兒而言,大腦的成熟是由內到外的進行的。即先成熟低級中樞再成熟高級中樞,具體說就是第三級機能區的成熟最晚?;蛘哒f,如果沒有第一級和第二級機能區的機能成熟,第三級機能區的成熟是談不上的。而這些機能區的成熟的要求之一就是信息的刺激,感知肌能訓練恰好就是既適應了大腦機能發展、成熟的這個順序,又提供了相應的信息刺激。也就是從這個角度說,感知肌能訓練輻合了大腦的生理和功能發展的需要。
其次,感知肌能訓練對于那些腦損傷患者有獨特的價值。包括智力落后在內的那些和腦損傷——包括傳統的器官和組織水平的損傷以及在分子、離子水平上的損傷——有關的所有殘疾障礙兒童,如智力落后兒童、腦癱兒童、學習障礙兒童和孤獨癥兒童等,在腦功能的成熟和缺陷的矯正上,都需要由低級的機能過渡到高級的機能。雖然魯利亞本人并沒有談到對這些殘疾兒童的訓練的生理機制問題,但是,他的學說或研究實際上給出了感知肌能訓練的生理機制。
一方面,感知肌能訓練的主要是第一級機能區和第二級機能區的功能,沒有這些功能的發展,就很難耳聰目明;另一方面,通過這些機能區功能的訓練勢必影響到第三級機能區的功能,或者說,通過對第一、二級機能區的訓練,最終有可能促進第三級機能區的發展,就是促使這些兒童作為人——高級生物的意識的生理基礎的發展,也就是說,通過感知肌能訓練,能夠促進整個智力的成熟和發展;同時,感知肌能訓練,不僅僅是對大腦的第二和第三聯合區的功能進行訓練,也促進第一個聯合區功能的進步,從而促進這些兒童的大腦激活水平和控制水平的提高。
對于那些特異性訓練——如專門的語言訓練、定向訓練等(這實際上也是感知肌能訓練的內容之一),其生理基礎也如魯利亞的研究所顯示的,是通過第一、二級機能區的功能訓練、重建和復建,在確定本機能區功能的同時,促進第三級機能區的功能發展。
這里有兩個完整的生理過程,通過感覺器官的機能訓練,在打通了從低級到高級的機能區的聯系和功能的同時,也訓練了傳出機能的功能——從三級機能區——即從指揮系統到效應器的功能。
(三)早期干預的生理機制
魯利亞本人并沒有對早期干預的生理機制進行解釋,但是它的研究卻對早期干預的機制提供了很好的說明。
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早期干預是指對殘疾或障礙兒童——有時也包括其他處境不利兒童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和早期教育與訓練。就治療——主要是醫學手術、教育或訓練而言,其生理機制主要表現在下列方面:
首先,早期干預是補償可能的大腦缺陷的最佳途徑。盡管大腦的機能分區是魯利亞觀點的重要內容之一,但他傳達的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卻是大腦機能的整體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說大腦是一個既分工又合作的有機的整體,當一部分出現問題時,由于自身完型能力的存在,另外一部分的功能有可能代替失去能力的部分。這種替代或完型能力的建立,當然是在腦發育的早期更容易產生、在腦功能充分分化前更易產生。早期干預恰好在時間上與之吻合。
其次,當大腦的某些區域因為缺陷,功能得不到發展時,不僅這個區域的功能受損,其他區域的功能也可能受到牽連。這時,專門的訓練——這些訓練往往是特異性的(如語言訓練)不僅可能建立或鞏固本機能區的機能——例如建立新的或打通本區域內神經聯系的道路,還可能同時刺激其他區域功能的發展。
當然,某些區域的傳統的器質性損傷嚴重的話,即使是訓練也不見得達到理想的效果??梢仓荒苁鞘褂眠@樣的訓練。
(四)鑒別的思路
魯利亞的研究還為特殊兒童的鑒別尤其是殘疾兒童的鑒別提供了神經心理學的思路。
一般而言,任何心理現象都有其生理基礎。反之,也可以通過心理現象來推測其生理狀況。這就為某些特定類型的殘疾或障礙兒童的鑒別指明了方向。
例如,學習障礙兒童是由認知的器官功能受損——包括生理和功能的損傷——導致的,而這些損傷必然有特定的表現,如魯利亞表述的失語癥的狀況。這樣反過來,就可以通過對某些兒童是否具有某些特定的表現,來確定兒童大腦的某些部位的功能是否受損,從而決定該兒童是否是學習障礙兒童。
可以這樣認為,智力異常兒童——包括智力超常和智力落后、學習障礙兒童、孤獨癥兒童、言語障礙兒童——主要是其中的失語癥而非發音器官異常導致的言語障礙等,都可以通過設計相應的反映神經系統功能的量表而鑒別。
四、魯利亞簡評
無疑,魯利亞是20世紀世界范圍內最偉大的神經心理學家之一。它的研究透著學派的觀點,即為了維護學派的學說、觀點而奮斗。它的研究在為學派的有關觀點尋找依據的同時,創立了神經心理學。
他的關于大腦的動態的機能主義的觀點,具有辯證唯物主義的典型特征,不僅用變化的觀點研究、看待腦機制,也用系統的、整體的觀點研究、看待腦機制,避免了用靜止的、不變的觀點研究充滿活力的大腦,使得其學說更接近事實,這是其他學派或學者的對大腦研究的只見樹木、不見樹林的那些研究所不具有的典型的進步之處。
正是如此,魯利亞的觀點才更具有現實意義,也才更能為教育提供生理機制的說明。
當然,作為一種學說或觀點,魯利亞也有自己的不足或研究不到的地方,這是科學研究或科學發展的必然。魯利亞的關于腦機制的研究是從宏觀或中觀角度進行的,但是在微觀上,腦的機制是如何的在他那里就沒有解決。
[i] A·P·魯利亞著,汪青、邵郊、王甦譯,《神經心理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28頁。
[ii] A·P·魯利亞著,汪青、邵郊、王甦譯,《神經心理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37頁。
[iii] A·P·魯利亞著,汪青、邵郊、王甦譯,《神經心理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38頁。
[iv] A·P·魯利亞著,汪青、邵郊、王甦譯,《神經心理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102頁。
[v]筆者所述的兩者是指高級心理的發展合高級心理的生理器官的發展,也就是文化發展和文化器官的發展,這點對于后面要研究的特殊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vi] A·P·魯利亞著,汪青、邵郊、王甦譯,《神經心理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321頁。
[vii] A·P·魯利亞著,汪青、邵郊、王甦譯,《神經心理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20~27頁。
[viii] A·P·魯利亞著,汪青、邵郊、王甦譯,《神經心理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84頁。
[ix] A·P·魯利亞著,汪青、邵郊、王甦譯,《神經心理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84頁。
[x] A·P·魯利亞著,汪青、邵郊、王甦譯,《神經心理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96頁。
[xi] A·P·魯利亞著,汪青、邵郊、王甦譯,《神經心理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116頁。
[xii]當然,我們也可以把這三個聯合區形象的叫做動力區、認知區和指揮區——筆者注。
[xiii] A·P·魯利亞著,汪青、邵郊、王甦譯,《神經心理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104~105頁。
[xiv] C·Я·魯賓仕坦著樸永馨譯:《智力落后學生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42~45頁。
[xv] A·P·魯利亞:“正常和反常兒童高級神經活動研究的幾個問題”,參見A·P·魯利亞等著、馬藤驤等譯:《反常與正常兒童高級神經活動問題》,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1頁。
[xvi]在前蘇聯,文化家族性智力落后是不存在的,因為他們認為沒有生物學的特征——筆者注。
[xvii] A·P·魯利亞著,汪青、邵郊、王甦譯,《神經心理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133頁。
[xviii] A·P·魯利亞著,汪青、邵郊、王甦譯,《神經心理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321頁。
[xix] A·P·魯利亞:“正常和反常兒童高級神經活動研究的幾個問題”,參見A·P·魯利亞等著、馬藤驤等譯:《反常與正常兒童高級神經活動問題》,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