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風起,“AI 教育”概念迅速席卷教育行業的各個場景。但是,日益火熱的人臉識別、分析學生上課狀態的技術,卻讓不少學生、家長和專家深深擔憂。
“究竟是校園信息化還是校園監獄化”、“數據收集是否侵犯學生隱私”、“表情識別分析真的靠譜嗎”……人們議論紛紛,一些教育學界專家也站出來反對。
而在已經推行類似智慧課堂管理平臺的學校里,學生與老師作為課堂上原本的主角,在直視這個攝像頭的瞬間,相信心中都會泛起雜陳的五味。
1學生
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監控課堂上學生表情,本質不過是”上課背手“這些上古學規的現代升級版,強化的是課堂紀律,而不是有些人所宣揚的能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二者之間并沒有必然聯系。
我打賭西方中小學沒辦法推廣這類”先進經驗“,在歐美的教育體系里,更為看重學生實踐以及實踐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分組討論和課題報告等課堂內容占比不少,表情管理系統很可能在第一步——人臉識別階段便開始難度重重。
所謂AI 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基于錯誤的課堂質量觀,就是對學生進行只是灌輸,把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工具。
這種灌輸教育模式,是和學校辦學的應試傾向符合的,這也是有學校追捧使用這類技術的原因,采用這類技術,是把應試教育進一步“精細化”。
另一個更深層的可能后果,就是單純依賴人工智能來了解學生上課情緒反饋,特別是與個人課堂表現、教師教學質量等實際評價掛鉤的情況下,學生很可能養成表演性人格。
網友 @二缺又***
。。。那要是天生冷臉的不被坑死啊,要時時刻刻咧嘴笑
細思極恐……
二老師
這種抵觸心理,不止存在于學生一方,監控攝像對講臺上的講授者來講,何嘗不是另一種“冰冷的凝視”?
網友 @翠花炒**
知道,之前接觸過這種軟件……師生壓力其實都會變大
網友 @木感情的***
我**最討厭教室里的監控系統,上課跟學生聊點別的調節氣氛都跟做賊似的,被抓就扣績效,尼瑪太變態了,老師得板著臉一板一眼教,學生得板著臉瞪著眼盯著老師學,有交頭接耳的,低頭的,玩手機看小說的,那這個老師等著去校長辦公室喝茶吧——教學水平有問題,學生聽課率不高!
國外有研究報告顯示,教師在人工智能最難取代的職業排行中高踞榜首,就因為教育需要靈魂和情感。但在監控體系之下,教師也是被管理對象,長期使用監控系統,對教師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也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教師上課就依靠智能系統的“反饋”,告訴教師哪個學生不認真,哪個學生不專注,這是技術識別的結果,離開了技術手段,老師還會教學嗎?
人們的行為模式會被現代技術潛移默化地改變,種種殷鑒不遠。比如,離開了GPS導航,有多少司機還會自己認路?
可傳道授業的事業,畢竟不是開車認個路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