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融合教育,就是提供給所有學生,包括那些有顯著殘疾的學生每人一個公平的機會,獲得有效的教育服務的機會。在這個期間需要提供給他們所需的輔助器具和支援服務,以及在適當的年齡讓他們在普通學校的教室里接受教育的機會。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以后可以在正常社會中生存,讓更多的特殊兒童回歸主流。
國內融合教育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的學前融合教育發展水平不高,發展速度緩慢,發展教育不均衡,大多數幼兒園里沒有完善的學前特殊教育方面的教具,圖書等設施,而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幼兒園的實際困難。
例如學前融合教育的落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園長的觀念,園長對融合教育的興趣不高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師資培養滯后,例如高校學前教育師資培養中缺少對特殊教育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和培養,導致教師們缺乏特殊教育素養,因為很少有學校會培養特殊教育師資,所以導致融合教育實踐時缺乏系統而專業的訓練;家長參與學校的方式有待改善,在融合學校里特殊兒童家長的參與度并不是很高,家長習慣性的讓學校,教師參與全面的決策,缺乏有效地溝通,雙方不能夠做到很好的理解與配合。
從發展地區上來看,臺灣地區的融合教育在目前看來是發展較好的,在臺灣,一些融合了特殊兒童的學校都建立了資源班,普通班和特殊班,不同程度的自閉癥兒童會被安置在這些班級中接受普通教育。 當然在大陸也有一些發達城市,列如上海,北京,山東地區對融合教育就十分重視,這些地方對融合教育的規劃都有特別的要求。
融合教育需要具備的能力
我認為融合教育需要的能力包括三個方面:
一、不同階段的孩子應該具備不同的能力,
在小學階段孩子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有:1.聽鈴聲自覺上下課;2.養成課間上廁所、喝水、玩耍的習慣;3.培養自控能力、在一定時間內特別是上課時不大聲喧嘩、嘮叨;4.聽并執行課堂指令;5.學會學習使用學習用品;6.正確的坐姿,而不是東倒西歪;7.保管好自己的學習用品、收拾書包。
還有在幼兒園階段的孩子的融合教育需具備的基本能力有:1.安坐;2.聽指令;3.簡單規則;4.大小便、進食自理;5.能向老師和同學問好;雖然這些規則在早期干預的時候也有常做,但是在幼兒園或者小學的環境中,孩子不一定可以做的很好,所以這些規則性的知識孩子必須掌握。
自閉癥兒童的融合需要和自閉兒童的心理特點吻合,其實自閉癥兒童和其他很多正常兒童一樣, 在內心方面也有很多需求,需要在一個充滿友愛的環境中成長,融合要根據自閉兒童的心理狀況和需求進行相關幫助。
同時也要站在自閉癥兒童的角度進行思考,從而更好的幫助自閉癥兒童。功能性較低的自閉癥兒童,不能提早進行融合,要對他們進行早期的干預訓練,使他們自身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后才送到幼兒園或者學校進行融合教育。
二、學校和老師需要具備的能力
(這里的老師不單是指融合教育學校里的老師,還有早期干預訓練的老師,因為早期訓練的老師有些也會進入到融合班):學校需要提供有力的支持平臺,如果支持力度比較薄弱,那實施融合教育就很困難,效果也會很差,作為老師應該重點了解兒童的發展需要,老師可以參考孩子的個人IEP報告和計劃,為孩子制定一個人生發展的規劃,它包括研究每一個兒童的特點,為每一個兒童的發展制定IEP。并注重學校的學習和教學,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提供家庭輔導計劃,比如布置作業,錄制視頻;建議社區融入計劃,比如可以讓家長帶孩子體驗生活,參與休閑活動等。
回到我們的孩子身上,無論他們的功能高低,我們都想希望通過早期干預來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如果我們的孩子很久都學不會說一句話,我們作為老師就要好好地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環境,他們感受不到這句話的作用,在教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問的太多,沒有給孩子一個他們自己能夠控制的環境;或者是不是我們等待的太少,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做出反應,產生自信的感覺,我們應該思考調動孩子學習動機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答案就是:讓孩子享受過程,自己掌控自己的興趣,體驗到成功的可能性,擁有能勝任和自信的感覺。
三、家長需要具備的能力
首先家長需要掌握兒童的發展規律,特殊兒童的發展同樣遵循兒童發展規律,盡管普通兒童和自閉癥兒童存在差異,但他們也是兒童,他們的身心發展還是遵循著普通兒童的發展規律,而且共性其實要遠遠大于差異性,作為一名特殊兒童的家長,要學會自己武裝自己,至少基本的兒童心理發展知識是家長一定要懂的。比如普通兒童怎么玩兒、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學、怎么成長,那我們的特殊兒童也可以這樣去玩、去想、去做、去學、去成長。
其次融合教育是一項很大的工程,前備功能要求很高,需要努力學習特殊教育知識理論,技術技能等,家長為孩子做融合準備前,要先打聽好課程體系和教學理念,列如蒙臺梭利理論就有提到兒童的發展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和自我教育。張雪門行為課程中也有提到生活即教育,根據兒童的能力、興趣、需要來幫助他們學習。已經在進行融合教育的家長要注意避免讓孩子反復的做題,孩子也需要時間去完成做家務(如自己的衣服自己疊)、運動、培養興趣愛好、與同伴活動的機會等。而家長需要做的是把要學習的內容和要達到的目標吃透,把握學習的進度,用更好的技巧讓孩子學會鞏固,使得事半功倍。
最后家長在家應該給孩子制定一些要求和習慣:1.好習慣要求:生活習慣:早睡早起,生活有規律;吃好吃飽,精力充沛;生活自理,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長盡量減少輔助;2.學習習慣:寫的習慣,坐姿和正確握筆最重要;;讀的習慣,每天認真閱讀,15分鐘即可,家長要聽;聽的習慣,家長要堅持,每天講讀故事給孩子聽,至少15分鐘;說的習慣,注重生活化的溝通,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需要和看法;課外閱讀習慣,講孩子喜歡的故事和給孩子看繪本故事書,注意一定要堅持。3,識字要求:認老師、每位同學的姓名;借助圖片認字;多逛街,利用商店招牌,廣告牌,標語識字;陪孩子看課外書,看電視識字;廢物利用,制作一張詞匯積累大表,把孩子喜歡的食品、玩具外包裝上的字剪下來,貼在大表上,這樣做幾乎每個孩子都喜歡去大表上認字。
融合教育的重要性
在當今社會,我們應該明白對教育投資是最劃算的,如果殘疾人教育缺失,最終導致的是社會的負擔。所以說在目前甚至以后看來,融合是一種趨勢,是一種期盼,融合更是為了將來減負,是為了更好的鍛煉自閉癥孩子。
首先融合教育是為特殊孩子回歸主流社會奠定基礎,“融合”不是“混合”,“融合”我們不要把它誤以為就是讓孩子完全融入到普通班級里接受教育,和正常孩子一樣接受各種各樣的學習內容,這樣會讓他們產生挫敗感。
很多自閉癥孩子去了幼兒園或者小學上課時,他們并不能完全適應,而且也沒有給他們制定明確的目標,只是把他們簡單的放在普通班級和普通孩子一起接受教育,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會發現孩子沒有一點進步,反而退步了很多,甚至出現了一些問題行為,所以大部分孩子都是去了一段時間,家長覺得不行,又送回來接受一對一的訓練,其實融合教育是需要給予輔助和支持的,是對特殊需求者的“有效”的教育和服務,開展融合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創造最少限制的環境,為殘疾兒童提供適合其特點和需要的教育,為今后全方位融入社會打下基礎,“讓學生以后可以在正常社會中生存”。
其次融合教育是為了讓孩子練習社會性的環境,通過“融合”也讓更多的人主動關心特殊教育并參與特殊教育,讓特殊孩子能接受高品質的普通教育,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也讓他們適應了不同教學環境以及提升學習的能力,在較大的班級里生活,也擴展了他們的社交空間。面對不同的老師和同學,可以促進特殊兒童人際溝通能力的發展和共情能力的提高。融合教育還可以促進特殊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高特殊兒童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能力,它包括生活、學習、勞動、人際交往能力。
我們的自閉癥孩子和同伴的互動溝通能力是十分薄弱的,有時候他們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他們不會用正確的表達方式去交流,那融合教育就可以提高特殊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動作模仿能力,在幼兒園里,孩子不再是一個單一個體,他有很多的小伙伴可以一起玩耍,當其他小朋友邀請特殊兒童一起玩沙沙時,我們的孩子可以參與到其中,和他們一起體驗玩沙沙帶來的快樂,當小朋友們都在排隊的時候他也會跟著小朋友們一起排隊,當小朋友們都在做操的時候,他會觀察模仿他們的動作,并跟著一起做,當小朋友們和他問好,詢問他問題和他說話時,他可以回答并反問其他小朋友,這些都可以增強孩子的表達能力,從而來提高他們的社會性。
最后融合教育是泛化的必須條件,很多自閉癥兒童都存在泛化不足的表現,比如孩子他可以在一對一課程中聽從老師的指令并都能做到,但是換到集體課上,孩子卻不能聽從老師的指令,也做不到相應的動作,在比如小朋友喜歡看的小豬佩奇,小豬佩奇可以在課堂上流利的和老師用日語交流,但是當他去到了日本當地時,卻不能和當地人用日語進行交流,環境發生了改變,原本會的就很難做出來,這就說明該行為還沒有被完全掌握,在融合教育課程中,會有不同的課程內容,它會根據孩子的情況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也會采用多重范例教學和有系統的泛化等教學方法,讓兒童能在不同的環境中學習相同或相似情景模式的課程內容,同時也會接觸到不同的老師和同學,這為他在今后的泛化過程中提供有利的條件支持。
早期融合教育中,特殊孩子需要的不僅是家長和老師,而是期望能有一個團隊的支持,而這個團隊包括了特教老師、專家、家長、普通學校老師、以及同齡孩子的陪伴,在這樣理想的團隊支持下進行融合教育,希望我們的特殊孩子能體驗到最好的教育,得到最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