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電學的基本知識
正常人的心電圖中,記錄到的復極波方向常與除極波主波方向一致,與單個心肌細胞不同,因為正常人心室的除極從心內膜向心外膜,而復極則從心外膜開始,向心內膜方向推進。
P波
代表心房除極的電位變化,正常人P波方向在Ⅰ、Ⅱ、aVF、V 4 – V 6 導聯中均向上,aVR導聯向下,其余導聯呈雙向、倒置、低平均可;P波時間小于0.12s,振幅在肢導聯小于0.25mV,胸導聯小于0.2mV。
P-R間期
從P波的起點至QRS波群的起點,代表心房開始除極至心室開始除極的時間,成年人的P-R間期為0.12-0.20s.
QRS波群
代表心室肌除極的電位變化,正常值0.06-0.10s,最寬不超過0.11s。正常人V 1 、V 2 導聯多呈rS型,V 1 的R波一般不超過1.0mV; V 5 、V 6 導聯可呈qR、qRs、Rs、或R型,R波一般不超過2.5mV;胸導聯R波自V 1 – V 6 逐漸增高,S波逐漸變小。Q波: 除avR導聯外,正常的Q波振幅應小于同導聯中R波的1/4,時間應小于0.04s。
J點
QRS波群的終末與ST段起始之交接點。
ST段
自QRS波群的終點至T波起點間的線段,代表心室緩慢復極過程。在任何一導聯,ST段下移一般不應超過0.05mV。
T波
代表心室快速復極時的電位變化。振幅一般不應低于同導聯R波的1/10。
Q-T間期
從QRS波群的起點至T波終點,代表心室肌除極和復極全過程所需的時間。其長短與心率有關,心率在60-100次/分時,Q-T間期的正常范圍應為0.32~0.44s。
U波
T波之后0.02~0.04s出現的振幅很低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繼電位,U波明顯增高常見于血鉀過低。
二、心房、心室肥大的心電圖表現
右房肥大
P波高尖,振幅≥0.25mV,以Ⅱ、Ⅲ、avF導聯表現突出,又稱“肺型P波”。
左房肥大
P波寬≥0.12s,常呈雙峰,兩峰間距≥0.04s,又稱“二尖瓣型P波”。Ptf:P波終末電勢,是V 1 導聯負相P波振幅與時間的乘積。左房肥大時,V 1 導聯Ptf≤-0.04mm·s。
雙心房肥大
①P波寬≥0.12s,振幅≥0.25mV;
②V 1 導聯P波高大雙相,上下振幅超過正常范圍。
左室肥大
①QRS波群電壓增高,V 5 或V- 6 導聯的R波>2.5mV,或V 5 的R波 V 1 的S波>4.0mV(男性)或>3.5mV(女性)。肢導聯:Ⅰ導聯的R波>1.5mV,aVL導聯的R波>1.2mV,aVF導聯的 R波>2.0mV,或Ⅰ導聯的R波 Ⅲ導聯的S波>2.5mV。
②電軸左偏。
③QRS波群時間延長到0.10-0.11s,但一般<0.12s。
④伴ST-T改變者,稱左室肥大伴勞損。
右室肥大
①V 1 導聯 R/S≥1,V 5 導聯R/S≤1;
②V 1 導聯的R波 V 5 導聯的S波>1.05mV;
③電軸右偏≥ 90°。
雙側心室肥大
①大致正常心電圖,因雙側心室電壓同時增高,互相抵消。
②單側心室肥大心電圖,只表現出一側心室肥大,而另一 側心室大的圖形被掩蓋。
心肌缺血與 ST-T改變:
1.心內膜下心肌缺血
相應導聯T波高大直立,ST段壓低。
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相應導聯T波倒置,ST段抬高。
3.冠狀T波
冠心病患者心電圖上出現倒置深尖、雙肢對稱的T波,反映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或有透壁性心肌缺血,亦見于心內膜下心梗及透壁性心梗患者。
心肌梗塞
1.基本圖形
①病理性Q波(寬≥0.04s,深≥1/4R)或QS波;
②S-T段弓背向上抬高;
③對稱性T波倒置。
2.分期
①早期(超急性期)
T波高大,以后迅速出現ST段斜型抬高,與高聳直立T波相連。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
②急性期
高聳 T波開始降低后出現病理性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抬高顯著者可形成單向曲線,繼而逐漸下降;T波由直立變倒置,并逐漸加深。此期持續數小時或數周。
③近期(亞急性期)
病理性 Q波持續,ST段回到等電位線,T波由倒置較深變淺,持續數周或數月。
④陳舊期(愈合期)
S-T段和T波恢復正常或T波持續倒置、低平,趨于恒定不變,僅留下壞死性 Q波,持續3~6月或更長。
3.定位:
前間壁
V 1 V 2 (V 3 ) 前壁:(V 2 ) V 3 V 4 (V 5 ) 廣泛前壁:V 1 -V 6
前側壁
( V 2 )V 3 V 4 V 5 V 6 Ⅰ aVL 下壁:Ⅱ、Ⅲ、aVF
側壁
( V 5 )V 6 Ⅰ aVL 后壁:V 7 、V 8 、V 9
心律失常
1.正常竇性心律
竇性P波(Ⅱ、Ⅲ、aVF直立,aVR倒置);P波規則出現,60~100次/分;P-R間期≥0.12s。
2.病態竇房結綜合征
①持續的竇性心動過緩,心率<50次/分,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藥物糾正;
②竇性停博或竇房阻滯;
③竇緩基礎上出現室上性心律失常(房速、房撲、房顫等)。
3.期前收縮:
房性期前收縮
期前出現的異位 P'波,P'-R間期>0.12s,代償不完全。
室性期前收縮
期前出現的 QRS-T波前無P波;QRS寬大畸形,時限>0.12s;T波與QRS主波方向相反,代償完全。
交界性期前收縮
期前出現的 QRS-T波,形態與竇性QRS相同;可有逆形P'波,代償多完全。
4.陣發性室上性
室上性期前收縮連續三次或三次以上,突發突止,頻率160~250次/分,節律規則,QRS形態一般正常。
5.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
室性期前收縮連續三次或三次以上,頻率140~200 次/分。若能發現P波,P波頻率小于QRS波頻率,房室分離。
6.房顫
P波消失,代之以f波,f波頻率350~600次/分,心室律絕對不規則。
7.房撲
P波消失,代之以F波,F波頻率250~350次/分,心室律一般規則,也可不規則。
8.心室撲動
無正常QRS-T波,呈現相對規則的大振幅波動,頻率200~250 次/分,常不持久,不很快恢復,便轉為室顫。
9.心室顫動
QRS-T波完全消失,出現大小不等,極不勻齊的低小波,頻率200~500次/分。
10.房室傳導阻滯(AVB)
①一度AVB:P-R間期>0.20s;
②二度Ⅰ型AVB:P-R 間期逐漸延長,直至P波后QRS波群脫落,呈周期性; ③二度Ⅱ型AVB:P-R間期恒定(正常或延長),部分 P波后無QRS波群;
④三度AVB:P波與QRS波無關, P-P間距<R-R間距,交界性或室性逸博心律。
11.完全性右束枝傳導阻滯
QRS時限≥0.12s,V 1 或V 2 導聯QRS波群呈rsR'型 或M型波,V 1 、V 2 、ST段輕度壓低,T波倒置。
完全性左束枝傳導阻滯
QRS時限≥0.12s,V 5 、V 6 、Ⅰ、aVL導聯R波增寬,頂峰粗鈍或有切跡,V 1 、V 2 呈rS波或寬而深的QS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