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長輩經常用“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來體現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以此來教育后輩。雖說話粗理不粗,但能吃這么多鹽的長輩,“口味”看來不輕啊~
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人平均每人每年大概要吃掉約6.5千克的鹽,平均每天18克,如果按照一袋鹽400克來計算,一個人一年就相當于吃掉了16袋鹽。
吃了這么多鹽,真的沒事嗎?
吃鹽不正確
6種疾病來排隊
根據《中國膳食指南2016》建議,不管是普通人還是三高患者,食鹽量每人每天都不能超過6克鹽。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超過6成的人,每天的食鹽攝取量都是超標的,過多的鹽分會帶來以下幾種疾病。
1
高血壓
鹽在某些內分泌素的作用下,能使血管對各種升血壓物質的敏感性增加,引起細小動脈痙攣,使血壓升高,而且還可能使腎細小動脈硬化過程加快。
如果鹽分過多,就會導致細胞內外的鉀、鈉比例失調,使紅細胞功能受到損害,血流粘滯,流動緩慢,加重了血液循環的工作負擔,導致血壓的進一步升高。
2
胃癌
常食用的鹽中并沒有致癌物質,但高鹽卻容易破壞胃黏膜,使它對胃壁的保護作用下降,食物中的各種有害物質更容易作用于胃壁,因而會促進多種胃病的發生。
3
骨質疏松
過量攝取食鹽,會導致我們體內的鈣大量流失,這就很容易使骨頭“變脆”,也就是骨質疏松。所以,攝入鹽分超標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發生骨折。
4
心臟衰竭
吃鹽太多也會導致心臟衰竭。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衰》雜志的研究發現,食鹽是導致心衰的危險因素。因此想要心臟永葆年輕也需要合理的控制食鹽攝入。
5
損害腎臟
當攝入的鹽分過多時,就會導致體內滲透壓增高,多余的鈉就要從腎臟排出,加大腎臟負擔,損傷腎臟。同時,鹽在排出的過程中會帶走鈣,使得尿鈣水平升高,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6
肥胖
咸味能夠刺激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會影響大腦中“愉悅中心”的神經傳遞,使人感覺到興奮,快樂,這種感覺會讓你忍不住吃一點、多吃一點、再吃一點……最后胖成了球。
每天攝取6克鹽
是什么概念?
看到這里,很多人就會疑惑,6克鹽到底是多少?畢竟煮飯的時候也不可能拿著天平去稱重呀!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舉幾個生活中常見的容器,讓大家心里有個數。
1
啤酒蓋
去掉膠墊的啤酒蓋,平著裝滿一蓋,相當于5~6克鹽。
2
瓷勺
平著裝滿一個瓷勺大約為18克,所以6克就相當于三分之一的瓷勺。
3
一小撮
用三個手指頭抓的一小撮鹽約為2~3克。
小貼士
建議在廚房使用有規格的鹽勺進行鹽的稱取,這樣,每次做菜的時候心里都能有個數。
選鹽講科學
請對號入座
超市的食鹽種類琳瑯滿目,有什么低鈉鹽,加碘鹽等等,能把人的眼睛都看花了。究竟改選哪一種鹽好呢?
1
低鈉鹽
顧名思義,低鈉鹽的含鈉較低,約為普通食鹽的70%,并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鉀,有助于人體的鈉、鉀平衡,適合中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患者長期食用。
2
加碘鹽
指的是增加碘制劑后的食用鹽。我國部分地區的居民飲食中長期缺乏碘元素,導致甲狀腺疾病流行,也就是是俗稱的“大脖子病”,而食用人工加碘的鹽,可以有效預防碘的缺失,減少甲狀腺疾病的發生。特別提醒,患有甲亢的人不宜食用加碘鹽。
3
無碘鹽
與加碘鹽相反,無碘鹽中不含有精制的碘化物,這種鹽主要針對甲亢患者,即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的人,以此來降低甲狀腺激素的分泌。
小貼士
一定要根據家人的身體情況,選擇適合的鹽,切忌盲目跟隨,只有適合自己的鹽才是好鹽。
7個妙招
減鹽不減味
食物的美味離不開鹽的調味,但過量的鹽分又會損害人體的健康,所以,烹飪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食物種類之間的搭配與調味方式,這樣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鹽的使用量,讓食物既美味又健康!
1
使用低鈉鹽
使用低鈉鹽是家庭中減少攝鹽量的最簡單方法,可以在幾乎不影響咸味感覺的同時,把攝鹽量降低,同時有效增加了鉀的攝入量。
2
晚放鹽
烹飪時最好在起鍋前將鹽撒在食物上,這樣鹽附著在食物的表面,沒有滲透到內部,能使人感覺到明顯的鹽味,又可以減少近一半的用鹽量。
3
適當用醬
醬和醬油有一定的鹽分,在烹調肉類菜肴時,適當加些醬,同時少放鹽或者不放鹽,這樣菜肴既有誘人的色澤,激發人的食欲,又減少了用鹽量。
4
用酸味代替咸味
做涼拌菜和沙拉的時候,可用醋、檸檬汁、番茄等進行調味,既減少鹽的用量,也能讓菜肴味道更好。
5
加入辛香來調味
在菜肴中適當加入芥末、姜、胡椒、咖喱粉等香辛調料,可以增強口感,掩蓋低鹽的清淡口感。
6
加入腌制品時少放鹽
鮮肉,火腿,泡菜,咸菜等一些腌制品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鹽分,在做這些美食的時候,最好少放鹽或者不放鹽,利用食材本身的鹽分取代加入的鹽。
7
用香味蔬菜增香
在菜品出鍋后,可以撒上一些香菜,蔥段等香味蔬菜,既可以裝飾菜品,又能散發香味,減少低鹽帶來的清淡口感。
以上幾種方法有沒有適合你的呢?低鹽飲食并不意味著“清湯寡水”,我們可以巧用其他方法來替代鹽的咸味,這樣既保持了食物的美味,又可以降低鹽分的攝入,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