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城市節奏中,能擁有足夠時間、高質量的睡眠已經算得上“品質生活”。也有一部分人,為了在夜深人靜時多擁有一些自由時間而“報復性熬夜”。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我們回顧最近半年來與睡眠有關的一些重要醫學研究,與大家分享正確的睡眠“姿勢”。
圖片來源:pixabay
北京協和醫學院阜外醫院李衛教授團隊與加拿大McMaster大學醫學院Salim Yusuf團隊等合作,對21個國家超過11萬人的睡眠研究顯示,睡得太多或太少都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有關。
具體而言,每天睡眠超過8小時的人群,隨著睡眠時長增加,發生或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也逐漸增加。尤其是每天睡眠超過10小時的人群,風險大幅增加41%!睡眠時間少于6小時的人群患病風險也增加了9%,但在臨床統計角度并不顯著。
對于睡眠充足和睡眠不足的兩種人,白天小睡的影響也很有意思。在夜間睡夠6-8小時的人群中,白天還要小睡的人群死亡或心血管疾病風險都有所增加。但睡眠不足者在白天小睡似乎有助于改善風險。
▲每天總睡眠時間與死亡和主要心血管疾病風險呈J型關聯(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ACC》主編Valentin Fuster博士及其團隊在年初發表了首個關于睡眠和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直接關系的研究。
研究團隊招募了近4000名沒有心臟病史的受試者,通過可穿戴設備對他們的日常活動狀態和睡眠時間進行記錄,隨后進行3D超聲檢查和心臟CT掃描以確定心血管健康狀態。
統計發現,相比較于每日睡眠7-8小時,每日睡眠少于6小時的人群患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高27%。相比較于良好的睡眠質量,睡眠質量較差的人群患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也高34%。JACC主編Valentin Fuster博士提到了一個很關鍵的因素:“高質量的短睡眠可以彌補較短睡眠時長帶來的負面影響。”
和上面阜外醫院的研究相似,這項研究還發現,睡眠超過8小時的女性同樣會面臨較高的動脈粥樣硬化風險。
Valentin Fuster博士領導的這項研究中,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酒精和咖啡因攝入較高的群體也多有睡眠不足和睡眠質量較差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飲酒可以幫助快速入睡,但是實際上會產生相反的效果。酒精攝入會導致入睡后很快醒來,并且醒后難以繼續入睡或睡眠質量變差。同樣的,咖啡因的攝入也會導致睡眠不佳。研究作者解釋:“基因會決定人體內咖啡因的代謝速度。如果代謝速度較慢,就可能影響到睡眠并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熬夜之所以帶來健康問題,肝細胞內的一種蛋白質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小鼠和人類的肝臟和結腸細胞中,科學家們意外發現,一種人們熟知的蛋白質——肝細胞核因子(HNF4A)與這些器官中的生物鐘密切相關。
HNF4A參與了肝臟、胰腺、腎臟和腸道的胚胎發育和生理學過程,尤其是在脂質和葡萄糖代謝以及炎癥反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已知HNF4A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罕見遺傳性糖尿病,HNF4A表達失調也與肝癌密切相關。
這次實驗表明,在生物鐘方面,HNF4A也有著雙重功能:HNF4A有助于有節律地維持人體器官的關鍵運作;當人體的自然節律被破壞時,也會反過來影響這種蛋白質的正常工作,從而導致疾病。
HNF4A在生物鐘和代謝途徑之間建立了一種有意思的關聯,這可能是聯系晝夜調節與糖尿病和癌癥等疾病發展的潛在機制。
▲對晝夜節律的破壞會導致很多健康問題(圖片來源:pixabay)
失眠看似事小,卻是第二大流行的精神疾病,也是抑郁癥的主要危險因素。《柳葉刀·精神病學》發表了一項來自荷蘭的研究,對四千多名受試者的睡眠數據分析發現,失眠癥實際上反映了五種不同的疾病!
五種失眠障礙亞型的人群因失眠而感受到的痛苦程度,以及生活中情緒或壓力對睡眠的影響程度都不一樣,分別為:
1)高度痛苦
2)中度痛苦,但情緒愉悅能帶來明顯改善
3)中度痛苦,且情緒愉悅也無濟于事
4)輕度痛苦,但受生活環境和事件的影響很大
5)輕度痛苦,生活環境和事件也影響不大
這些人格特征的相關信息往往能反映大腦結構與功能,后續研究也佐證了不同亞型患者的根本差異在于大腦機制。但五種類型的失眠患者在睡眠問題的表現上卻幾乎沒有差別,都有如難以入睡、容易提早醒來等癥狀。
這項研究結果解釋了,為什么之前對于失眠癥缺乏一種普遍有效的治療手段。這一發現有助于更深入認識失眠機制,進而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來改善失眠的痛苦。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