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吃水果的時間,大部分人都聽過不少說法。除了「早上金蘋果晚上爛蘋果」,還有「餐前不能吃」、「餐后不能吃」,用餐時不能吃,必須兩餐之間吃,等等說法。吃個水果真有那么難?
尤其是餐前吃水果,很多人都有顧慮,認為可能會傷胃。但是,如果餐前30分鐘,甚至餐前1小時吃呢?對于那些沒有胃病,消化能力正常的人來說,也會有損害嗎?有沒有什么好處呢?
其實,有初步研究提示,
對胃腸功能正常,但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人來說,餐前吃水果,尤其是獼猴桃,可能是會有好處的。
研究者征集了30名身體健康的華人受試者,并讓他們按隨機順序分別吃3種餐食:
對照:
先喝250毫升的白水,30分鐘后吃含有65克碳水化合物的大米粥。
處理1:
先吃含有25克碳水化合物的獼猴桃(大約相當于200克獼猴桃),等30分鐘后,再吃含有40克碳水化合物的大米粥(大米粥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特意調整到和獼猴桃一樣的水平上,都是13%)。
處理2:
先喝含有25克碳水化合物的大米粥,等30分鐘后,再吃含有40克碳水化合物的大米粥。
餐前吃的食物,被稱為「餐前負荷」。也就是說,處理1和處理2分別用含25克的獼猴桃和大米粥當餐前負荷。這種吃法在我國被俗稱為「墊墊饑」。
餐前先吃點東西,可以消除身體對食物的迫切渴求,也可以提前動員與控制血糖有關的胃腸激素和胰島素,故而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
有關餐前負荷的知識,本公號以前發過文章,請感興趣的朋友參考閱讀。點擊標題復習:你知道餐前負荷嗎?
研究者做了兩批實驗,一批是早餐前加獼猴桃或大米粥餐前負荷,另一批是午餐前加同樣的餐前負荷。
測定他們的餐后血糖反應和相關激素反應,同時還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了他們在餐后的飽感、饑餓感和食欲。
先要說一下,200克獼猴桃大約是一個半獼猴桃的量,在成熟適度的前提下,獼猴桃并未給受試者帶來胃腸不適問題。
實驗結果是這樣的:
和不吃餐前食物只喝水相比,無論是大米粥還是獼猴桃,只要是作為餐前食物,都起到了降低餐后血糖反應的效果,而獼猴桃的效果比大米粥更好。
在早餐實驗中,先吃獼猴桃時,餐后血糖曲線下面積降低了29.8%,而先喝大米粥降低了12.4%。獼猴桃降低餐后血糖反應的效果達到顯著水平(P=0.047)。從血糖峰值來看,先吃獼猴桃的降低效果達到了極顯著水平(P=0.01)。換句話說,先吃獼猴桃真的非常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波動。
在午餐實驗中,三種組吃法的餐后血糖曲線下面積倒是沒有顯著差異,但先吃獼猴桃或大米粥的時候,血糖峰值的降低達到了極顯著水平。先吃獼猴桃時,餐后血糖峰值降低了1.1毫摩爾/升(P<0.001),而先喝大米粥降低了1.0毫摩爾/升(P<0.001)。這說明,雖然血糖曲線下面積沒有變,但血糖曲線變得平緩了。
對胰島素進行測定發現,餐前吃獼猴桃的時候,胰島素出動的速度最快,而胰島素濃度曲線峰值是最低的。也就是說,先吃獼猴桃時,身體可以用較少的胰島素達到更迅速、更有效的血糖控制效果。
三種吃法的饑餓素、胰高血糖素和GLP-1變化沒有顯著差異,飽感分值有所上升,但第二餐的實際食量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先吃水果或先喝粥,并不會影響食欲,不會讓人額外多吃。
很多人可能會說:以前只知道獼猴桃維生素C特別多,沒想到還有這樣的好處!
味道酸甜可口,又能補充維生素,還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很多因為要控制血糖而不敢吃水果的人,是不是已經心動了?
其實研究發現獼猴桃還有很多其他好處,比如促進腸道運動而預防便秘,減輕腹脹不適感,改善腸道炎癥反應,改善腸道菌群,促進蛋白質消化,有利預防貧血等。其血糖指數較低,含較多葉酸和鉀,適合糖尿病患者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食用。甚至有新研究提示,睡前一小時吃獼猴桃還可能有利睡眠。
只是要提醒一下,正因獼猴桃促進腸道運動效果較強,所以容易腹瀉的人不要吃。它也含有較強的蛋白酶,胃病患者餐前不宜多吃。此外,獼猴桃也是過敏原,對它有過敏反應者應避免。
現在正是各地獼猴桃應季成熟的季節。如果喜歡獼猴桃口味的話,不妨每天吃一個,能給您全家人帶來更多的健康收獲和美味享受哦!
微博 / 公眾號:范志紅_原創營養信息
頭條號簽約作者
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新中心崗位科學家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
中國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協會理事
中國科協聘營養科學傳播首席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博士
轉載 / 合作請聯系
media@fanzhiho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