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俗稱大胯,它能幫助人們站立,并實現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是人體最大的承重關節。老百姓成天說大胯疼、大胯疼,其實說的就是髖關節疼痛,髖關節是擔負人們日常活動的重要關節,容易出現疾病,引發疼痛,有的患者疼痛位置較局限只表現在腹股溝位置,有的除腹股溝外,腰部、臀部甚至膝關節也疼痛明顯,嚴重影響生活。股骨頭壞死又稱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之一。
【表現】:早期活動后腹股溝區不適,休息后可以減輕。股骨頭壞死發展快,多在出現髖部疼痛后數月甚至2年內發生股骨頭塌陷、關節疼痛加劇、活動受限,甚至行走困難。除此之外,股骨頭壞死引起的疼痛,不局限于髖部,大腿內側、臀后、膝關節也有放射性疼痛。【治療】:人工髖關節置換,是目前治療股骨頭壞死最有效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早期患者可行微創保髖治療,中期患者常合并多種并發癥,可通過藥物、生活調節等改善循環、減少負重,達到消除疼痛的目的。股骨頭壞死晚期,如果患者疼痛癥狀明顯,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出現功能受限,建議行關節置換手術。膝關節容易發生骨性關節炎,髖關節也同樣容易。髖關節關節炎有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原發性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多發于50歲以上女性肥胖群體;繼發性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大部分患者之前患有其他髖關節疾病。
【表現】:早期表現為髖關節、大腿甚至涉及膝關節的酸、脹、痛,勞累后加重,休息可改善。發展到后期會出現疼痛加重,特別是活動后、受涼后,伴有跛行、髖關節屈曲和旋轉受限。有的甚至出現靜息痛(不活動也痛),夜間痛等。【治療】: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病程可持續幾年甚至十幾年。早期時可選擇非甾體抗炎藥、軟骨保護藥等,隨著病程的加重,可選擇手術治療。股骨頭壞死和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兩種病,有可能同時存在,大部分是分開的。
髖關節撞擊綜合征,多見于青少年或大量體育運動者,是因為關節在活動時發生不正常的撞擊,導致的一系列癥狀(如疼痛等),嚴重的患者,甚至在不活動時,也會出現疼痛。
【表現】:髖關節撞擊綜合征患者可在逐漸活動過程中出現多種癥狀,如髖關節彈響,前側、外側、后側或腹股溝區疼痛,深度屈髖、內旋或外展時髖關節銳痛等。【治療】:病變輕微,癥狀不重,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的患者,可通過服用非甾體消炎藥物、改變生活方式來緩解疾病;當病變較重癥狀明顯,保守治療無效時,應考慮關節鏡微創治療。目前認為髖關節撞擊綜合征不進行治療會逐漸發展成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很多人看來是個兒童病,要是小時候沒有發現這個病,長大了也不會有。可現實生活中確是有些患者在青壯年時期才被診斷出來,錯過了早期最佳治療時期。未得到及時治療,長期生物力學異常進而導致發展為嚴重骨關節炎。
【表現】: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主要表現為腹股溝區疼痛,活動后疼痛加重。有的患者也可表現為髖關節外側疼痛,患肢翹二郎腿或拉伸髖外展肌時疼痛加重。【治療】:尚未出現骨關節炎患者可采取截骨保髖手術,而已發生嚴重骨關節炎的患者則需行人工關節置換術。大粗隆滑囊炎是一種骨科常見的慢性非特異性滑囊炎,病因包括反復受力、跌傷或髖關節外側受到撞擊、不良姿勢以及某些疾病。多發生于臀大肌與股骨大粗隆之間,可因肌腱與粗隆的摩擦而產生。
【表現】:髖關節外側疼痛,銳痛或鈍痛,當進行與髖關節有關的運動或在蹺二郎腿時疼痛加重。當患者患側睡時也可加重癥狀。除髖關節疼痛外,臀部及大腿后外側也可有放射痛。【治療】:休息、藥物和物理治療。短期使用手杖或拐杖可能有益。如果這些方法無效,需要手術治療。髖關節疾病出癥狀都較為相似,如關節疼痛,運動勞累后加重等,所以要求患者在出現疼痛后及時診斷,正規治療,不能“走歪路”,由此,建議您:
不論是哪個疾病引起的髖關節疼痛,您都不能自以為是在家強忍,特別是那些明確自己病因的患者(如外傷、運動不當等),更是要早早就醫,不要將自己拖成“晚期患者”。
髖關節經常不適且診斷為輕型患者,平時要有意識地鍛煉髖關節周圍肌肉,使髖關節的活動范圍能夠得到改善,僵硬、疼痛癥狀得以減輕。在生活中,要減重,要合理運動,改善生活習慣,恢復正常的生活,這比 “祖傳秘方”要管用多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