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時,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哎呦,完了完了,抽筋了”。
其實,抽筋就是肌肉痙攣,是一種肌肉自發的強直收縮;多發生于腳趾、小腿及大腿后側,發作時疼痛難忍,可持續幾秒至數十秒鐘之久,尤其是半夜抽筋時往往把人痛醒。
問題來了,為什么會抽筋?
01
缺“鈣”
這里的“鈣”實際上是指血鈣,血鈣的濃度過低時,容易導致肌肉過度興奮而產生痙攣。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吸收鈣質的能力下降,加上本身鈣質流失的嚴重,所以,抽筋常常發生在這類人群中。
02
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指我們動脈出現像米粥一樣的硬化斑塊,這些斑塊常常由于身體內脂質代謝不充分所累積下來的。斑塊的存在使得血管變窄,發生堵塞,血管堵塞后血液循環不暢,導致周邊組織發生缺血缺氧的狀況,進而破壞生理機能穩定,引起下肢麻木、冰涼的感覺,休息后會好轉一些。
因此,很多伴有高血脂的術后病人,因為缺乏患肢的運動,常常在夜間出現小腿肌肉痙攣。另外,因為血液循環不好,代謝廢物無法及時運出體外,所以會經常發生抽筋疼痛。
03
身體虛弱
好多人去健身房,動感單車、普拉提、力量組合來一套,結束時揮汗如雨。但是回家后,躺在床上突然出現抽筋。這就是運動強度過大,尤其是進行無氧運動,肌肉在短時間內過度收縮,產生很多酸性代謝廢物。這些酸性代謝廢物排泄不掉,開始刺激周圍肌肉,出現痙攣;
04
寒冷刺激
05
過度出汗
出汗會帶走體內的水分、鈣、鎂、鉀等電解質,微量元素的大量丟失,破壞了機體內環境平衡,誘發肌肉痙攣。
06
局部壓迫
過重的被褥壓在腳面,或姿勢不良,壓迫下肢,會引起肌肉被動攣縮和血供不足;睡覺時姿勢不當,往往會引起抽筋。
07
某些疾病導致
某些先天性疾病或神經損傷,如中風、癲癇、破傷風等,會使肌肉失去神經的正常支配,過度興奮,容易痙攣抽筋。
既然原因找到了,我們應該怎么處理呢?
出現抽筋時針對抽筋的肌群進行拉伸運動,可以進行主動拉伸,通過交互增加組織的延展性,加強關節的活動范圍和肌肉柔韌性;也可以進行靜態拉伸,增加肌肉的長度。
01
小腿三頭肌牽拉
【要點】:膝關節微屈,足跟向下,身體直立或前傾。
02
腘繩肌牽拉
03
股四頭肌牽拉
【要點】:身體直立,髖關節中立位。
04
臀肌牽拉
【要點】:身體直立,髖關節外旋,踝背屈,身體前傾。
05
腰方肌牽拉
06
髂脛束牽拉
這些動作的牽拉頻率:30秒/組,3-4組/次,組間間歇10秒。
雖然我們已經有了應對抽筋的辦法,但如果能夠提前預防豈不是更好。那么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做什么呢?其實很簡單,“對癥治療”。
多曬太陽,補充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深色綠葉菜。必要時進行鈣質藥物的補充。
改善動脈粥樣硬化,消除引起血管直徑變小的因素,減輕體重。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平時要注意可引發其發生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運動前充分熱身伸展,增加肌肉的粘彈性;運動中補水,運動后拉伸。
注意保暖,切勿過度疲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