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性腦出血指非創傷性腦內血管破裂,導致血液在腦實質內聚集,其在腦卒中各亞型中的發病率僅次于缺血性腦卒中,位居第二。腦出血的發病率為(12~15)/10萬人年,在西方國家中,腦出血約占所有腦卒中的15%,占所有住院卒中患者的10%~30%,我國腦出血的比例更高,占腦卒中的18.8%~47.6%。腦出血發病兇險,發病30 d的病死率高達35%~52%,僅有約20%的患者在6個月后能夠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給社會和家庭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腦出血癥狀突發,多在活動中起病,常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及肢體癱瘓等。院前處理的關鍵是迅速識別疑似腦卒中患者,急救人員應進行簡要評估和急救處理并盡快送往附近有救治條件的醫院。
診斷與評估
腦出血的診斷流程應包括如下步驟:第一步,是否為腦卒中?第二步,是否為腦出血?行腦CT或MRI以明確診斷。第三步,腦出血的嚴重程度。
腦出血的診斷與評估包括:病史與體征、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疾病診斷及病因分型等。
1.病史與體征:病史采集的重點是詢問患者或家屬腦卒中發生的時間、癥狀、當時患者的活動情況。一般體格檢查、神經系統體格檢查與病情評估:首先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評估,然后進行一般體格檢查和神經系統體檢,可借助腦卒中量表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判斷預后及指導治療(常用的量表有: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2.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是腦出血診斷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腦CT檢查是診斷早期腦出血的'金標準'。
1.腦出血檢查:(1)CT平掃:CT平掃可迅速、準確地顯示血腫的部位、出血量、占位效應、是否破入腦室或蛛網膜下腔及周圍腦組織受損等情況,是疑似卒中患者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2)增強CT和灌注CT:增強CT掃描發現造影劑外溢的'點征'(spot sign)是提示血腫擴大高風險的重要證據。(3)標準MRI:標準MRI包括T1、T2及質子密度加權序列在慢性出血及發現血管畸形方面優于CT。(4)多模式MRI:其有助于提供腦出血更多的信息,但不作為急診檢查手段。磁敏感加權成像(SWI)對微出血十分敏感。
2. 腦血管檢查:腦血管檢查有助于了解導致腦出血病變的血管及病因,指導選擇治療方案。常用檢查包括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靜脈成像(CTV)、磁共振靜脈成像(MRV)、經顱多普勒超聲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等。
常規治療:大多數的患者均以一般治療為主,血壓管理,血糖管理,體溫,藥物治療,病因治療,并發癥治療。
(一)一般治療
常規予以持續生命體征監測、神經系統評估、持續心肺監護,包括袖帶血壓監測、心電圖監測、氧飽和度監測。
(二)血壓管理
腦出血患者常常出現血壓明顯升高,多種因素(應激、疼痛、高顱壓等)均可使血壓升高,且血壓升高(>180 mmHg)與血腫擴大和預后不良相關。
(1)應綜合管理腦出血患者的血壓,再根據血壓情況決定是否進行降壓治療。
(2)對于收縮壓150~220 mmHg的住院患者,在沒有急性降壓禁忌證的情況下,數小時內降壓至130~140 mmHg是安全的;對于收縮壓>220 mmHg的腦出血患者,在密切監測血壓的情況下,持續靜脈輸注藥物控制血壓,收縮壓目標值為160 mmHg。
(3)在降壓治療期間應嚴密觀察血壓水平的變化,避免血壓波動,每隔5~15 min進行1次血壓監測。
(三)血糖管理
血糖值可控制在7.8~10.0 mmol/L。應加強血糖監測并相應處理:(1)血糖超過10 mmol/L時可給予胰島素治療;(2)血糖低于3.3 mmol/L時,可給予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療。目標是達到正常血糖水平。
(四)體溫
腦出血患者早期可出現中樞性發熱,特別是在大量腦出血、丘腦出血或腦干出血者中出現。
(五)藥物治療
1.止血治療:
重組Ⅶa因子,氨甲環酸。
2.其他藥物
(1)神經保護劑:如依達拉奉,在腦出血的臨床研究與分析中發現對改善患者神經功能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2)中藥制劑:中藥制劑在我國也較多應用于治療出血性腦卒中。
(六)病因治療
1.口服抗凝藥(OACs)相關腦出血:腦出血是服用華法林的患者最嚴重的并發癥,使用維生素K及新鮮冰凍血漿(FFP)來治療華法林相關腦出血。
2.肝素相關腦出血:可以用硫酸魚精蛋白使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時間恢復正常。
3.溶栓治療相關的腦出血:輸入血小板和包含凝血因子Ⅷ的冷沉淀物。
4.抗血小板藥物相關腦出血:不推薦常規輸注血小板治療。
(七)并發癥治療
1.顱內壓增高的處理:
(1)抬高床頭法。
(2)鎮痛和鎮靜。
(3)脫水降低顱內壓:甘露醇仍是我國目前脫水降低顱內壓的首選藥物。
(4)腦室引流:如腦出血患者出現嚴重腦積水,且藥物脫水治療無明顯效果的情況下,可行腦室引流。
2.癇性發作:
(1)不推薦預防性應用抗癲癇藥物。
(2)有臨床癇性發作者應進行抗癲癇藥物治療。
3.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防治:腦出血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的風險很高。
(1)外部壓迫裝置。
(2)藥物: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3)其他:下腔靜脈濾網。
手術治療:如果病情危重或發現有繼發原因,且有手術適應證者,則應該進行外科治療。
1.開顱(小骨窗、內鏡)血腫清除術:對于腦葉出血超過30 ml且距皮質表面1 cm內的患者,可考慮標準開顱術清除幕上血腫。腦出血患者由于血腫占位效應導致意識障礙惡化者,手術清除血腫。出現神經功能惡化或腦干受壓的小腦出血者,無論有無腦室梗阻致腦積水的表現,都應盡快手術清除血腫。
2.微創手術:近年來精準立體定向穿刺設備的應用(如立體定向儀等)、手術通道建立后局部溶栓藥物應用以及局部監測等在腦出血的微創診治研究中得到了發展。
3.去骨瓣減壓術:目前研究還探索了單純去骨瓣減壓在腦出血患者中的可行性。
4.腦室出血腦室引流/溶栓藥物:腦室置管聯合rt-PA治療腦室出血是安全的,有助于降低重癥患者的病死率;內鏡通道下清除腦室血腫有助于加速清除腦室出血、降低行腦室腹腔分流的風險。
預防腦出血復發:
腦出血患者的復發風險很高,年復發率約為1%~5%。高血壓是腦出血復發的重要危險因素。降低血壓可降低腦出血復發的風險。將收縮壓降至≤130 mmHg可顯著降低腦小血管病患者的腦出血發生風險。
康復治療:
應盡早開始適合的和安全性好的康復治療,適度的強化康復治療措施并逐步合理地增加幅度。建議對腦出血患者進行多學科綜合性康復治療。實施醫院、社區及家庭三級康復治療措施,并力求妥善銜接,以期使患者獲得最大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