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分是一種偶然,可遇不可求。山東省平度市田莊鎮西寨村黨支部書記、青島西寨農機合作社理事長侯松山就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成了種糧大戶。
西寨村位于山東半島西部,膠萊河東岸,以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農作物為主,由于土壤肥力較低,農作物產量不高,多數青壯年村民放棄土地,到鎮里的鑄造企業工作。2011年,青島市委確定青島市農業機械管理局(現合并到青島市農業農村局)連續幫扶西寨村三年,并安排專人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針對村民外出務工較多、土地撂荒的狀況,駐村第一書記建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規模經營增加收入。此時的侯松山,雖然也為村莊發展想了不少辦法,但由于身處農村,對于農業生產的艱辛有天然的“懼怕”。經過多次利弊權衡,他選擇了流轉土地種植糧食這條道路。
侯松山
2011年6月,侯松山籌資200萬元牽頭成立青島西寨農機專業合作社,本村100多戶村民成為首批社員。十多年來,他帶領合作社更新裝備、完善設施、托管服務,逐步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到2021年底,擁有各類大型農業機械260臺(套),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500萬元。流轉了8個村莊、595個農戶的3800多畝土地,年產小麥2280噸,玉米2660噸,年經營收入達9500萬元。
合作社先后獲得了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中國質量信用AAA級示范社、山東省星級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山東省農機安全生產管理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2019年入選首批農業農村部“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典型示范案例。侯松山也被授予青島市鄉村之星、青島市勞動模范、齊魯之星,成了名副其實的“種糧大戶”。
1//政策好,人努力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已實施五年,各地涌現出一批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典型,西寨農機合作社成立伊始,駐村第一書記帶領侯松山到德州、淄博、濰坊等地,學習當地合作社管理和發展的先進經驗,經過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糧經統籌、機藝融合、增收節支”的發展思路。“合作社能發展到今天,得益于黨的好政策,得益于明確的發展方向。”侯松山說。
對于農業來說,政策是風向標、信號燈,也是決定糧食生產的第一要素。侯松山所說的好政策,就是國家先后出臺的良種補貼、種糧農民補貼、種糧大戶補貼、深松作業補貼等一系列大力發展農業,扶持種糧大戶的惠農政策。結合這些扶持政策,侯松山流轉了本村及周圍村莊沒有耕作能力和外出打工農戶的土地,還有一些農戶把自己不愿意種植的“薄地”也流轉給合作社,逐步實現連點成面,規模經營。到2015年,合作社流轉的土地就達2400多畝。
由于前期流轉土地的產量比較低,再加上連續4年干旱,種糧的收入抵不上土地流轉的費用。為了讓農戶心里踏實,侯松山便從銀行貸款將流轉費兌現給農戶。“有時候忙活一年,賺了一屁股債。”侯松山打趣地說。
莊稼好不好,有水沒水是關鍵,為了能“喝”上水,2015年,侯松山多方聯系,爭取到農田水利建設的扶持資金,打了10眼深水井,鋪設了地下電纜,灌溉條件改善后,糧食產量逐步增加,看到了“薄地”也能高產,侯松山堅定了種糧的信心。2019年,國家又對西寨農機合作社流轉的1000多畝土地進行高標準農田改造,農用水渠、機耕路、智慧農業、高效節水等多個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標準,成為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示范田,節水、節肥、節藥、節工成效明顯,畝均節本增效約500元。
為充分發揮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西寨農機合作社利用青島市農機安居工程、農機教育培訓基地建設等項目,在西寨村北部建設了面積5336平方米的合作社大院,建成了集先進機具推廣、農資購銷、信息發布、農機存放維修、人員培訓于一體的融合應用示范平臺,成為膠東地區最大的農機專業合作社。
2// 農機一響,種地不慌
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僅有3臺拖拉機,2臺播種機和部分翻耕犁等農具,機械化程度低、農機農藝不配套,流轉土地后,機械不僅不好用,而且不夠用。“流轉的薄地比較多,如果機具性能再差,產量就更低了,我一有時間就到農機市場轉,看看有哪些先進機具,要買就買最好的。”侯松山說。多年來,他始終堅持這一理念,當別人在用傳統大犁耕地時,他購買了液壓翻轉犁;當別人在用旋耕機整地時,他用上了動力驅動耙;當別人還在大水漫灌時,他使用了水肥一體化設施。據測算,2017年以來,僅每年用于機具購置及更新的費用就達150萬元以上。
“最好的”機械裝備也給合作社帶來了收益,突出的表現就是糧食減損。“以前的收割機效率低,收獲的小麥雜質多,跑糧也多。我們現在用的都是大喂入量的和縱軸流的聯合收獲機,不僅作業效率高,而且脫粒效果好。”侯松山說。
機械多了,維修、保養得提上日程。為保證農忙時不“趴窩”,他們借助青島市農機維修網絡建設項目成立了區域性農機維修服務中心,購置一大批專用的農機維修設備。在搞好自己機具維修、保養的同時為周邊群眾提供維修服務,服務面積覆蓋了周邊5個鎮120多個村莊,解決了農忙時節農民機手往返城區維修機具的苦惱。“在這里維修機械,省時、省力,心里踏實。”明村鎮農機手常付寬告訴筆者。
3// 農業要增產,技術是基礎
多打糧,打好糧,科技是重中之重。多年來,侯松山對綠色技術始終情有獨鐘,2013年,合作社規劃1200畝農田推廣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通過多年試驗示范,藏糧于地效果明顯,耕層逐漸增厚,畝均作業成本降低60多元,部分地塊小麥產量提高了5%左右。
中國農業大學李洪文教授團體多次現場技術指導,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領導也曾蒞臨視察并給予充分肯定。2017年,合作社又與山東理工大學杜瑞成教授團隊合作,試驗推廣了集深松、免耕、深耕6年一個周期循環的“生態沃土機械化耕作技術”,進一步完善了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土壤肥力明顯提升,小麥產量比傳統種植又增加了3%左右。他們還與山東農業大學等多所院校合作先后開展了黑麥草固氮還田試驗、不同肥效對玉米產量影響試驗、玉米深松分層施肥播種試驗、小麥玉米全程機械化抗旱減災技術集成與示范等一系列試驗示范,加快了當地綠色技術的普及與推廣步伐。
雖然自己種了接近4000畝小麥,但侯松山始終像照顧孩子一樣細心照顧他們,每當植保、灌溉等主要農時,他都要連續幾天靠在農田,仔細觀察作業效果。2021年小麥秋播時遇到災害天氣,晚播面積較多,苗情比較復雜。今年開春后,他多次邀請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促弱轉壯。“只要我們依靠科技,管理跟上,措施得當,今年豐收沒有問題。”侯松山堅定地說。
農業科技普及離不開人才,侯松山認為未來的農業,應該是“能人”農業,只有“新農人”成為“能人”,才能產生更大的效益。合作社每年安排10余期技術培訓班,對“新農人”進行能力培訓,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目前,西寨農機合作社已有5名社員獲得了青島市農民工程師技術職稱,社員矯新龍還被評為青島市農機使用“土專家”,成為當地知名的“田秀才”。
侯松山還要求農機手不僅要懂機械,還要懂農藝,能夠根據農作物品種隨時調整行距、株距、播種量,還能夠根據農作物年產量情況,對機具進行技術改進,為下一年提高產能做好準備。“今年,我們承接了500畝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任務,將根據種植特點,對所需機具進行改裝和改進,盡快改造出適合當地特點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作業機械,確保玉米不減產,大豆多增收。”侯松山對做好這項工作信心滿滿。
4// 托管經營,助農增收
雖然土地流轉讓西寨合作社嘗到了甜頭,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些弊端逐漸顯現,難以實現更高的產出效益。與此同時,分散的小農戶土地經營細碎化、生產效率和效益低,對“雇人干活”需求越來越迫切,作為土地流轉補充的農業生產性托管便應運而生。西寨農機合作社順應形勢,轉身成為專業替農戶干活的“田保姆”,幫農戶解決了“不愿干、干不好、干了不劃算”等問題。目前,合作社已托管土地26000多畝,形成了農民、合作社與農業發展共贏的局面。
土地托管的路并非一帆風順,剛開始農戶受濃重的重土情結影響,雖然不想種地,但也害怕合作社作業不用心,影響產量。國家適時出臺了社會化服務與中小農戶銜接的政策,實施了從“補主體、補裝備”向“補服務”的一系列措施,讓農戶吃了定心丸,放心把土地托管給合作社管理。為了搞好托管服務,西寨農機合作社購置了先進的農機裝備,成立了植保服務和耕作服務兩支作業隊,制定了耕種管收各個環節的全程解決方案,從機制上進行了完善。
田莊鎮矯戈莊村民矯立東將自己的15畝小麥托管給西寨合作社,自己成了“甩手掌柜”。“比我自己找機械作業每畝能節約80多元,生產資料成本也降低了5%,產量能提高10%,小麥玉米兩季作物加起來每畝可增收多300元,不用種地還多賺了錢。”矯立東感慨地說。
托管不僅幫農戶解決了實際困難,也給新技術推廣應用提供了舞臺,“想把地種好,獲得更多的收益,就要用好品種和現代農業新技術。”侯松山說。他們在托管生產中統防統治環節大力推廣綠色、低毒、低殘留、無污染的農藥,不僅提高了病蟲草害防治效果,又有效降低農業物化成本和生產作業成本,實現農業節本、提質、增效。
5//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數字技術在農業中迅速推廣,讓土地、勞動力和資源得到了全方位優化配置。2017年,侯松山開始探索農業智慧化,他在大型拖拉機上安裝北斗導航系統,實現了耕翻土地對行、平、直,深受農戶歡迎。在小麥、玉米聯合收獲機、小麥、玉米免耕播種機、深松機、翻轉犁等機具上安裝作業監控傳感裝備,適時采集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等農機作業的數據。管理人員只要打開手機,就可以看到拖拉機在哪里干活,干了多少活,作業質量和效果,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能實現農機資源的合理配置。
2018年,西寨農機合作社在青島市農技推廣中心幫助下使用了水肥一體化智慧系統,建起了標準化輸水管道、出水栓等農田灌溉設施。“過去種糧,最頭疼的就是澆地,苗期、拔節期、孕穗期、灌漿期都要澆水,一人一天只能澆4-5畝地。現在只要閘門一合就能澆地,通過手機就能看到澆水效果,僅人工費就能節省4萬多元。”侯松山說。據他測算,智慧的水肥一體化比大水漫灌每畝地還節省兩成水,畝均節本100多元,增產近100千克。
2020年,侯松山開始探索建設“無人農場”,目前,規劃500畝的“無人農場”內已經安裝了2處農情監測站,對小麥、玉米生長環境的降水、氣象、病蟲害等信息進行監測和采集,統籌分析降水、溫度、濕度、風力及風向等信息。下一步,將安裝可視系統和遙控裝置。項目建成后,將為“慧”種地提供可行性解決方案。
豐收來之不易,豐收的密碼值得細細解析。十余年來,侯松山從“畏懼”農業變成了一個種糧大戶,將畝產小麥300千克的薄地變成了畝產600千克的良田,把農戶從“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艱辛勞動中解放出來,給“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加上精彩的注腳。
作者:姜言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