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西醫稱為冠心病、腦卒中,在中醫診斷為中風、胸痹,中醫認為,這兩種病發病機制類似,多是痰濁、瘀血阻滯脈絡、氣滯血瘀等。預防此類疾病,一定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多運動,控制體重等。另外,針對此類疾病人群,介紹3個中成藥,供大家參考。
腦心通膠囊
組方為:黃芪、赤芍、丹參、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乳香(制)、沒藥(制)、雞血藤、牛膝、桂枝、桑枝、地龍、全蝎、水蛭。
方中重用黃芪,大補脾胃之氣,氣旺血行,有益氣行滯,活血化瘀之功,故為君藥。丹參通血脈,散郁結,祛瘀生新,調經順脈,具有活血祛瘀,通脈止痛之功,當歸長于活血祛瘀,兼能養血和營,二藥合用,輔助君藥祛瘀而不傷正,共為臣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乳香、沒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雞血藤行血補血,舒筋活絡,牛膝滋補肝腎,活血通經,共為佐藥。桂枝、桑枝、地龍、全蝎、水蛭通經活絡,息風止痙,用為佐使。諸藥相合,共奏益氣活血,化瘀通絡之功。
臨床應用:
中風 因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所致,癥見半身不遂,周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語不利等;腦梗塞見上述證候者。
胸痹 因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所致,癥見胸悶,心前區刺痛,心悸,氣短,乏力,自汗,脈細澀,舌淡色紫;冠心病心絞痛見于上述證候者。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腦心通膠囊有抗腦缺血、抗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目前有用腦心通膠囊治療血管性癡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文獻報道。
服用時需注意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低鹽,忌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忌煙酒、濃茶,有胃病患者飯后服用。 有出血傾向者慎用,寒凝血瘀或痰瘀互阻之胸痹者慎用,在治療期間,心絞痛持續發作宜加用硝酸酯類藥。如果出現劇烈心絞痛、心肌梗死等,應及時救治,用腦心通膠囊有引起輕度胃腸道反應的文獻報道,對于中風急性期應綜合救治,應等病情穩定后才能應用本品治療。
益腦寧片
組方為炙黃芪、黨參、制何首烏、靈芝、女貞子、旱蓮草、桑寄生、天麻、鉤藤、丹參、赤芍、地龍、山楂、琥珀、麥芽。
方中炙黃芪、黨參益氣健脾,行滯活血,促進血行,共為君藥。何首烏滋補肝腎,填精益腦;靈芝益氣養血,寧心安神;丹參、赤芍、地龍、山楂活血通脈,化濁降脂,共為臣藥。女貞子、旱蓮草、桑寄生滋補肝腎,平肝潛陽;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琥珀安神定志;麥芽健脾消食,行氣開胃,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補腎,活血通脈之功。
臨床用于氣虛血瘀、肝腎不足所致中風,表現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言語謇澀,肢體腫脹或疼痛,關節屈伸不利,伴氣短乏力,自汗出,下肢痠軟,行走不穩,飲水嗆咳,視物不清,頭暈耳鳴;
氣虛血瘀,肝腎虧虛所致的胸痹,表現為發作性胸痛,胸悶,憋氣,伴有氣短,乏力,心悸,自汗,心煩少寐,頭暈,耳鳴等;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腦缺血、抗血栓、降血脂和抗動脈硬化等作用。孕婦禁用。
應用本品需注意,中風病屬風火、痰熱證者慎用,冠心病心絞痛發作時應根據病情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治療髙血壓應根據病情輕重配合服用降壓藥。
銀丹心腦通軟膠囊
組方為銀杏葉、丹參、燈盞細辛、絞股藍、山楂、大蒜、三七、艾片。
方中銀杏葉味甘、苦、淫,性平,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丹參味苦,性微寒,有活血祛瘀,通絡止痛之功,共為君藥。燈盞細辛,味辛,微溫,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止痛之功,三七味甘、微苦,溫,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之功,絞股藍味苦,微甘,性涼,能益氣健脾,山楂微溫,甘、酸,能健胃消食,活血化瘀,大蒜溫,辛、甘。能溫中健胃,消食理氣,艾片辛、苦,微寒能開竅醒神,清熱止痛,共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食化滯之功。可用于胸痹及中風的治療。
臨床應用: 胸痹 因氣滯血瘀所致,癥見疼痛劇烈,心前區憋悶,痛有定處,兩脅脹痛,氣短,心棒,頭暈,舌質紫暗或瘀斑,脈弦澀或結代;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中風 因氣滯血疲所致,癥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言語謇澀,舌質暗,脈澀;中風后遺癥見上述證候者。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心肌缺血、增加機體耐缺氧能力、調血脂等作用。需注意,對于氣虛血瘀、痰瘀互阻之胸痹、心悸者不宜單用, 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低鹽,忌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忌煙酒、濃茶,出血性疾病及有出血傾向者慎用,在治療期間,心絞痛持續發作宜加用硝酸酯類藥。如果出現劇烈心絞痛、心肌梗死等,應及時救治,中風急性期應綜合救治,待病情穩定后方可用藥。
文中提到中成藥,請辨證后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