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老百姓的工資收入相比5年前、10年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手中的閑錢也積攢得越來越多。
很多人認為自己的收入增加了,所以財富也增長了;便產生了這種思想:“既然我的銀行卡里有很多錢,那我干嘛還要理財!”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收入增長≠財富增長,而像這樣的理財誤區還有很多!
今天就和網信課堂一起來看看,你的家庭踩中了哪些理財誤區吧!
誤區一:收入增長=財富增長
家庭在做投資理財時,首先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就是通貨膨脹。正因為通貨膨脹的存在,縱然我們銀行卡上的數字表面上增多了,但我們的購買力卻在不斷下降,導致我們的收入增長實際上并不等同于財富增長。
當今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單純靠銀行儲蓄已經不能有效保證資金保值增值,合理的資產配置尤為重要。財富積累的方式有很多種,家庭可以通過多種理財方式實現,比如銀行理財產品、互聯網理財產品等。
誤區二:錢少用不著理財
很多人認為理財是有錢人才做的事情,但其實每個家庭都需要理財,因為理財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養成合理分配資金的習慣,避免出現資金斷裂的緊急情況。
對于收入不高、存款不多的家庭來說,理財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規劃消費,存住錢。對資產有個清晰的認識,定下一個合理的目標,比如每月要存多少錢,然后用收入減去儲蓄目標,剩下的錢再做支出安排,這樣日積月累才能存下更多的錢,為后續投資理財做準備。
誤區三:追求短期收益,忽視風險
在理財過程中沒有明確目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抱著“一夜暴富”的幻想,只看到短期能獲得高收益,缺少一個長期的規劃,同時也忽略了風險。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清楚認清自己的資產情況和風險偏好,選擇對應的理財方式。比如對投資理財了解不多的家庭,可以選擇收益穩健風險較小的產品,抗通脹,保值增值;對于有穩定收入、風險承受能力又相對較高的家庭來說,就可以選擇偏股型產品,對漲跌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誤區四:風險與承受能力不匹配
在做投資理財時,大多數平臺都會對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綜合客戶的投資經驗、年齡、家庭資產狀況等因素,把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由弱到強基本分為五種類型:保守型、謹慎型、穩健型、進取型和激進型。
從家庭理財的角度來看,人的一生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在每個階段中,人的收入、支出、風險承受能力和理財目標各不相同,理財的側重點也不相同,家庭理財需要確定自己階段性的生活與投資目標,時刻審視資產分配狀況以及風險承受能力,不斷調整資產配置、選擇相應的投資品種與投資比例。更重要的是,要正確評價自己的性格特點和風險偏好,在此基礎上確定自己的投資取向以及理財方式。
誤區五:盲目跟風
理財最忌諱人云亦云!聽別人說這只產品收益特高,就大把跟風買賣;別人又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就把2個雞蛋放在5個籃子里,結果還是沒有理想收益。對于這類不知道如何理財的家庭,可以了解下“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圖”,就是著名的4321定律,即40%投資+30%生活開銷+20%儲蓄備用+10%保險,這個配置方法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科學、穩健的資產分配方式,根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況將資產分為四個區域,以保證合理的增值。
誤區六:忽視流動性
用流動性換收益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誤區,看中產品的收益性,而忽視資金的流動性,結果導致急用錢時拿不出資金。家庭生活中的緊急情況不可避免,所以做理財時一定要預留出一些備用金,如果認為資金閑置很浪費,也可以考慮一些能隨時贖回的理財產品,以確保特殊時刻資金不被套牢。
以上就是關于家庭理財規劃中的幾點誤區,網信課堂在這里提醒大家~只有根據家庭財務從實際出發,做好詳細規劃,家庭理財才能真正有的放矢,做到科學統籌、心中有數。
合理運用我們手中的金錢, 一方面有效地花錢,讓有限的錢發揮最大效用,既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又提高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通過開源節流投資等增加收入,不斷積累財富,達到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