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生,年僅40已是公司高管,平素熱愛健身,身材標準,令人羨慕。雖2年前診斷糖尿病,但口服二甲雙胍+阿卡波糖,血糖一直控制尚可,故最近未監測血糖。家人發現吳先生似乎瘦了,但并未重視,可能工作忙了。直到收到公司體檢報告,嚇了一跳,空腹血糖11mmol/l,糖化血紅蛋白9.2%。趕緊來到內分泌科就診,查隨機血糖15mmol/l,血酮0.8mmol/l,竟然酮癥了,即刻安排住院。
入院強化治療第1天動態血糖監測日圖
入院強化治療第7天動態血糖監測日圖
入院后經過胰島素治療,酮癥很快糾正,吳先生及家人終于松了口氣。但血糖波動大,胰島素強化治療過程中時常出現低血糖,通過精細調整劑量,血糖終于穩定下來。當被告知之后一直需要胰島素治療,吳先生及家人充滿疑惑,2年前診斷糖尿病時明明說是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藥可以控制血糖。
原來,此次住院,醫生發現吳先生對胰島素非常敏感,檢查提示胰島B細胞功能低下:空腹C肽0.05 nmol/L,餐后2小時C肽0.3 nmol/L,糖尿病自身抗體:谷氨酸脫羧酶抗體陽性,結合發病年齡(38歲)、中等體型(BMI 21kg/m2)、無糖尿病家族史,符合遲發1型,即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診斷。不是“2型糖尿病”變成了“1型糖尿病”,而是遲發1型逐漸顯出了真面目。吳先生驚訝之余,也明白了糖尿病分型診斷對治療的重要性。
糖尿病“變型”?漲姿勢環節
01
什么是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作為一類特殊的自身免疫糖尿病,臨床表現有很大的異質性。中國LADA診斷標準[1]為:糖尿病診斷成立后,排除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并具備下述3項條件者。
①胰島自身抗體陽性(GADA為首先推薦檢測的抗體,聯合IA-2A、IAA、ZnT8A可提高檢出率)。
②年齡大于等于18歲。
③診斷糖尿病后至少半年不依賴胰島素治療。
02
臨床特點
1. 多數患者發病年齡在40-60歲之間,體型消瘦,GADA抗體陽性。
2. 早期臨床表現與2型糖尿病相似,如果不進行胰島功能和自身抗體的檢查往往誤診為2型糖尿病。
3.起初口服降糖藥物治療有效,隨著疾病進展需使用胰島素治療。
03
TIPS
1.對于年輕新發糖尿病患者,均應至內分泌科就診明確糖尿病分型;
2.初診時擬診2型糖尿病的患者,如短期內出現消瘦,血糖波動大,胰島功能急劇下降,需盡早至內分泌科門診就診再次進行分型評估。
參考文獻:[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關于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診療的共識
專家介紹
黃珊 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醫學博士 研究生導師
上海市長寧區內分泌碩博基地負責人
上海市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委員
上海市醫師協會內分泌分會委員
上海市內分泌腎上腺學組副組長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內分泌分會糖尿病腎病學組委員
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內分泌代謝組委員
上海市糖尿病康復學會委員
上海市科普作家學會委員、評審專家
專家門診:每周二上午
特需專家門診:每周二下午、周四上午
彭文芳 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醫學博士 研究生導師
上海市內分泌醫師協會青年委員
上海市醫學會內分泌學會甲狀腺學組委員
擅長甲狀腺早癌的篩查;
糖尿病血糖精細調控及慢性并發癥的診治;
骨質疏松癥等骨代謝疾病的診治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市、區級課題多項,
發表SCI論文及核心期刊論著多篇
專家門診:每周五上午
邵侃 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醫學碩士
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專科分會糖尿病監測與治療新技術學組委員
發表10余篇核心期刊論文、6篇SCI論文,科普作品3個
申請發明專利4項
擅長血糖精細調控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預防和治療
專家門診:每周一下午
蔣小紅 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醫學碩士
上海市海醫學會糖尿病分會代謝綜合征學組委員
同仁MMC執行負責人
升三內審員
專攻糖尿病精準治療,
擅長特殊類型糖尿病診治
專家門診:每周五下午
專科介紹
上海市同仁醫院內分泌科于2021年9月開設初發糖尿病特色專病門診,主要針對初次出現血糖異常或者初次進行治療的患者明確診斷糖尿病分型及病因,避免誤診。盡可能為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逆轉把握時機,對患者進行早期生活方式指導、藥物指導以及病情的跟蹤、隨訪,為患者的健康全程保駕護航。
初發糖尿病門診 每周日上午
供稿:王倩倩、邰筱晨、蔣小紅
審稿:黃 珊
校審:戴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