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出血性中風還是缺血性中風,高血壓都是重要的危險因素。中風患者在發病前有高血壓病史者約占60% ~70%。
中風是高血壓病的最主要并發癥,長期持續的高血壓患者,發生中風的機會為血壓正常者的7倍,即或是早期波動的高血壓及中度高血壓,不論任何年齡、性別都潛藏著中風的危險性。特別是出血性中風,常因各種原因,如精神緊張和過度勞累等,引起在發病前出現血壓的急劇或持續性升高,甚至常常是先發生高血壓危象、高血壓腦病或小中風發作等,然后突然發生中風。這說明血壓的急劇變化,是激發中風的關鍵。血壓的變化可引起機體的一系列變化,高血壓或低血壓均可引起人體血流動力學改變。
(1)高血壓患者經常有明顯而急劇的血壓波動,忽高忽低,或始終處于高血壓狀態,使腦的小動脈內壓增高,張力增大,于是通過血管自身的調節機能使之經常處于痙攣狀態,以增加腦血管的阻力,使腦血流量不致因為血壓升高而過度灌注。如果血壓長期升高或忽高忽低地劇烈波動,可致腦小動脈中層肥大,血管平滑肌纖維增生,血管壁整體性及彈性破壞,腦血管的自動調節機能逐漸喪失,再遇血壓劇增時,便會擴張形成微動脈瘤。在此基礎上血壓急驟升高便可使微小動脈瘤破裂出血發生中風。如果腦血管持續性處于痙攣狀態,則可促進腦動脈壁及腦組織缺血性改變,即腦供血不足,造成腦血流和氧供應不足,而產生一系列中風先兆癥狀。
(2)如果血壓過低,血管內壓過低不能擴張,甚至發生痙攣,不能驅使血液流過痙攣狹窄的病變血管時,便造成腦供血不足或梗死;或由于血壓過低,循環中的血流變緩慢,則容易發生血小板聚集及血黏度增高,形成血栓。所以,血壓不穩,忽高忽低,對于已硬化了的腦動脈來說,既可造成出血,又可造成缺血,兩種危險性都存在。
因此,一旦出現血壓急劇波動、忽高忽低的不穩定變化,要當心發生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