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中風、糖尿病、高血壓、脊髓損傷、腦癱、骨折術后、頸肩腰腿痛等疾病的居家康復內容,定期更新,驚喜不斷。
【居家康復第17講】近3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方式西方化和人口老齡化,肥胖率上升,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呈快速增長的趨勢。據統計,現我國成年人患病率達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高達15.5%,預計有高達1.5億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更為嚴重的是在糖尿病前期如果不進行干預,大約有1/3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會發展為糖尿病,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糖尿病,都不是一步到位就得了糖尿病的,總有個發展過程。而在糖尿病前期就進行干預,大多數人可以不發展為糖尿病,比如體重減輕1公斤,糖尿病前期進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就能減少16%,可以說處于糖尿病前期(血糖增高階段)的人是我們預防糖尿病的重中之重。因此,了解糖尿病的發展過程,及早進行干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那么今天就跟隨小編來了解一下糖尿病發展的過程吧!
目前,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極為復雜,至今未完全闡明。不同類型其病因也不盡相同,即使在同一類型中也存在異質性。總的來說,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共同參與發病。在糖尿病的自然進程中,不論其病因如何,都會經歷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患者已存在糖尿病相關的病理改變(如自身免疫抗體陽性、胰島素抵抗、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相當長一段時間,但糖耐量仍正常。
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要經歷一段“潛伏期”,即為糖尿病的“高危時期”,而處于“高危時期”的人群稱為糖尿病“高危人群”,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家族史陽性、具有某種遺傳學標志和免疫學標志的人群,比如家中有人是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某些白細胞抗原或胰島細胞抗體、抗谷氨酸脫羧酶抗體陽性者。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家族史,或存在代謝綜合征,包括高體重(超重或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粘、高尿酸和高胰島血癥,一個人存在這7個“高”中的3項以上,即使血糖不高,也很容易得糖尿病。總之,這個時期如果不注意,血糖就會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走進下一個階段。
第二階段:隨病情的進展,出現糖調節受損(IGR),包括空腹血糖調節受損(IFG)和糖耐量減少(IGT),兩者可分別或同時存在。
1型糖尿病或因自身免疫性的破壞,各種胰島細胞抗體檢出,β細胞減少,胰島素分泌不足等出現糖耐量減少;2型糖尿病或因β細胞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以代償胰島素抵抗時出現糖調節受損。這個階段,血糖水平升高,但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血糖處于正常與糖尿病之間的一種狀況,即處于臨界狀態。主要包括以下情況:
1、空腹血糖調節受損(IFG):是指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又達不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者,他們的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爾/升之間,當然他們的餐后血糖也沒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2、糖耐量減少(IGT):是指在作糖耐量試驗時,空腹和服糖后兩小時都沒有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但后者在7.8~11.1毫摩爾/升之間。另外,糖耐量減少只能是糖耐量試驗的結果,若是沒有作糖耐量試驗,僅僅餐后血糖介于7.8~11.1毫摩爾/升則不能診斷為糖耐量減少(受損)。
3、餐后血糖受損:是指餐后半小時、1小時血糖升高,和(或)餐后2小時血糖正常和糖尿病診斷之間的狀態,餐后2小時血糖在7.8~11.1毫摩爾/升之間。
總之,這個階段已經不再是正常人,糖尿病的帽子就懸在他們頭頂之上,隨時可能掉下來,如果這個時期再不采取措施,早晚有一天會戴上糖尿病的帽子。
第三階段:糖調節受損情況持續惡化,在不久的將來則會進展為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主要表現為β細胞幾乎完全消失,不打胰島素就難以維持生命,變成了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主要表現為血糖持續增高,最后變成2型糖尿病患者。
怎么樣現在對糖尿病的進展過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在我們出現糖代謝水平異常時,控制飲食和適量運動,同時定期監測血糖水平,使之處于正常范圍內。總之,通過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預就可有效的預防糖尿病,做到“未病先防”,另外在干預期間所養成的良好習慣也會使我們受益終身。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因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及其復雜,至今未被闡明。因此,本文只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小編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而進行的闡述,可能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也足以讓大家了解糖尿病的進展過程了。如有不當之處,懇請有關專家、讀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內科學》葛均波,徐永健主編,p734~737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不當,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