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腎臟病素有“隱形殺手”和治療中的“富貴病”之說。
這是為何?
腎臟疾病是一種頑固、疑難、隱匿的疾病,一旦延誤了診治,患者最后只能依靠透析治療來延續生命。
于是國際腎臟病學會、國際腎臟病聯合會于2006年確定每年3月份第二個星期四為“世界腎臟病日”,主要還是喚起全人類對慢性腎病的態度關注。
據流行病學調查數據表明,2008年北京地區20歲以上人群CKD的患病率為13%,即每10人至少有1人罹患CKD。
目前我國慢性腎臟病患病率超過10%,尿毒癥的患病率大約萬分之3~5,我國大概有超過100萬尿毒癥病人需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目前已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有20~30萬人,以每一名透析患者每年需花費10-15萬治療費用計算,國家每年支出的費用和患者家庭持續10年支付的費用,都是非常巨額的。
因此,對于腎臟病,早防早治,始終是上策。
二、慢性腎臟病防治現狀令人堪憂
目前腎臟病預防和治療上存在著典型的“四高”、“三低”現狀。
“四高”即發病率高、心腦血管疾病的并發癥高、死亡率高、治療費用高,而“三低”即發病的知曉率低、合理治療率低、病發癥知曉率低,這給腎臟病的防治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而腎臟病與心血管疾病之間也是一對“難兄難弟”,對于尿毒癥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來說,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冠心病的幾率比普通人群高了20倍,心臟疾病是導致透析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
最新研究表明,心臟與腎臟好比一對“難兄難弟”,腎病的發生會加速心臟病惡化,而心臟隱患又很可能加重腎病,即腎臟病與心臟病“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腎臟病治療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如何保護好心臟。
對此,正常人最好每年定期做一次尿常規檢查,有必要的話做B超及腎功能檢查;而有糖尿病的患者,最好每半年檢查一次微量白蛋白,適時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積極接受規范化的治療。
三、慢性腎病防治八大誤區
①:夜尿多沒啥關系
眼瞼小腿水腫、血尿、尿液顏色加深、尿中泡沫增多、高血壓、夜間小便次數增多、夜間雙腿抽筋這些是慢性腎病最常見的早期表現,夜間小便次數增多或是腎小管再吸收功能下降。
②:3毫米的腎結石不算啥
超過2毫米的腎結石可通過B超發現,盡管GFR正常,但已有腎損傷,屬于CKD分型第一期,不能掉以輕心。
③:尿蛋白一個加號沒什么大不了
尿蛋白一個加號表示尿蛋白在0.2g~1.0g/L,持續的陽性結果特別是加號較多時提示可能患有急性腎炎、慢性腎炎、腎盂腎炎、腎結核、腎腫瘤,應引起注意并應進一步檢查或復查。
④:血肌酐150不要緊
國內檢測腎功能最常見的指標是“血肌酐”,常見通用的指標范圍是44-133umol/L,患者150認為只是高了一點點,他們根本不知道其危險性。當我們發現腎功的驗血治療出現異常時、哪怕是一丁點兒的異常時,其實腎功能的損失已經不足50%了,也就是說兩個腎臟相當于壞死了一個。
⑤:吃利尿藥、降尿酸的藥沒什么事
慢性腎病的發病誘因多種多樣,但臨床證明以下人群的腎臟病發病率較其他人群要高:假如腎功能檢查發現血肌酐超過1503umol/L,患者一定要小心利尿藥、降尿酸等藥物,此外,長期使用腎毒性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抗菌素等)也易患腎臟疾病。
⑥:腎病患者感冒一下沒事的
在我們日常接診的患者中,有一種叫做“IgA”腎病的慢性腎病,經過問診大多數患者表示在發病前的很短時間內存在“感冒”(專業稱呼為“上呼吸道感染”)等,醫學研究也證明了感冒這種常見的“小小疾病”卻存在著誘發腎病的巨大風險,總之,腎病患者怕感冒。
⑦:腎臟不好,吃吃楊桃沒什么
腎不好要少鹽、低蛋白飲食,這個大家都懂,但一些腎病患者吃楊桃導致病情惡化或復發也存在,因此,腎炎患者最好少吃或不要吃楊桃,此外,南方地區人們“海鮮、老虎湯、啤酒”的飲食習慣,致使南方地區出現高尿酸血癥,即“痛風”的比例較其他地區高很多,繼而引起的痛風性腎病、腎衰竭也很高,要注意飲食平衡。
⑧:水腫消了、尿蛋白正常,腎病就沒了
很多患者經過醫生一段時間的用藥后,發現水腫消失了,尿蛋白也正常了,于是就不再接受治療,這是大錯特錯。在臨床醫學上,蛋白尿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被稱為疾病完全緩解,只有這種狀態持續2年還不復發,才能叫做治愈,而且對CKD早期、持續的治療是預防腎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體檢要繼續保持。
四、腎臟病高危人群需定期尿檢
上述提到的早期表現其實也只是一個籠統的概括,有很多人并不一定出現,所以對患者而言,有癥狀出現是幸運的,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警示。但遺憾的是很多人早期是無癥狀的,而中晚期表現出現后就已錯過了可以逆轉的治療階段。
慢性腎病的常見診斷其實不是依靠腎功能血液指標的監測,而是通過尿液監測,尿液對腎臟疾病的檢查具有:早期發現、性價比高的特點。
絕大多數腎臟疾病在最早期其實是尿液的異常開始的,這種異常起初可以沒有任何臨床的自覺不舒服表現;
尿液檢查價格便宜、操作方便:價格不過10元左右、特殊項目最高的不過30元左右;留取尿液不用抽血等等。
一旦尿液檢查如出現尿蛋白、潛血(隱血)、紅細胞、管型等異常指標,應該立刻找腎病專科醫生進行進一步診斷。
五、多久體檢一次?
正常人最好每年定期做一次尿常規檢查,有必要的話做B超及腎功能檢查;而有糖尿病的患者,最好每半年檢查一次微量白蛋白,適時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積極接受規范化的治療。
六、慢性腎病的診治現分為“三級預防”
慢性腎病的診治現分為“三級預防”:一是日常體檢、自檢提前發覺疾病;二是明確腎臟疾病后積極、正確、科學治療,防止、延緩腎臟疾病加重出現尿毒癥;三是當已經出現終末期腎病時仍要積極、正確治療以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
目前,西醫在慢性腎病的診治過程中仍然起著不可或缺主導的作用,其療效已在大量的慢性腎病臨床診療中得以證實。
雖然在治療過程中,藥物不良反應一直是困擾醫生的難題。但相對于慢性腎病的嚴重后果而言,找到最優化的治療方案,并積極、規范化的治療,依然是腎病患者的首選。
因此,那些看了藥品說明書后就抵觸治療的患者,是極其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