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月1日的一份研究報告,腸道里常見的兩類細菌會共同為結腸腫瘤的生長助力加油。這項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研究闡述了位列美國第三大癌癥——結腸癌不為人知的可能原因。研究進一步提供了證據以證明腸道細菌會以一種不可預見甚至是致命的方式在改變人體的免疫系統。
研究結果建議未來需要采取特定的預防措施,比如做結腸鏡時查找這類細菌。如果發現這類菌群,病人可能要提高結腸鏡掃描的頻率。最終結腸癌高危人群或許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以對抗其中至少一種細菌。
“我不能向你保證這些細菌就是導致結腸癌的罪魁禍首,但是它們應該被列在嫌疑因素清單上的首位”,Christian Jobin說。他是佛羅里達大學的醫學教授,專攻胃腸道細菌的研究。
2018年,美國大約會有5萬人死于結腸癌。這項研究關注這個病的最早起階段。
研究發現,脆弱擬桿菌和大腸桿菌這兩類細菌可以刺穿腸道上的粘液保護膜,這種保護膜通常可以阻止腸道被侵害。一旦穿透這個保護層,細菌會形成長的薄片覆蓋在腸道上并繁衍生息。
然后大腸桿菌會釋放一種毒素損壞結腸細胞的DNA,而脆弱擬桿菌可以產生另一種毒素破環結腸細胞的DNA并使得細胞發炎。這種共同作用促進了腫瘤的生長。
并不是每個人的結腸里都攜帶這兩種細菌。那些童年時期就帶有這種細菌的人,這些細菌直接成了腸道里多樣化細菌的一部分,就是所謂的腸道菌群。
對于攜帶這類細菌的大多數人來說,還不清楚這些細菌將可能成為一個問題,Eric Pamer博士說道,他是紐約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傳染病專家。
這些細菌好像能夠誘發結腸癌癥,或者說讓前癌狀態的細胞更快的向癌癥方向發展,Drew Pardoll博士說,他是約翰霍普金斯癌癥免疫治療Bloomberg-Kimmel機構的主任。
“在最早期階段發現這樣的細菌,這是朝著弄清腸道菌群在結腸癌方面扮演什么角色的研究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Matthew Meyerson博士說,他是波士頓Dana-Farber 癌癥機構癌癥基因組學的主任。
這個研究的牽頭者,Cynthia Sears博士,Bloomberg-Kimmel機構的傳染病專家,并沒有想過要研究結腸癌。她和她的同事們在看一種由脆弱擬桿菌釋放的毒素,那是一種熟悉的毒素,是腹瀉的常見因素。
然而,在培養器皿里,發現這種毒素損壞上皮細胞的DNA并促發癌變從而引起癌癥。當研究者們把這種分泌毒素的細菌放入老鼠的體內,老鼠的結腸內發現了腫瘤。
于是科學家們決定研究一個更寬泛的問題:有沒有某種細菌與人類的結腸癌有關聯,如果有該是哪種?
科學家們選擇研究兩類人群:一種是沒有結腸癌基因風險的但是卻患了結腸癌的;另一種是帶有罕見遺傳基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者F.A.P的人(這種幾乎不可避免會得結腸癌)。
在兩組人中,癌癥起始于息肉,這是帶有一二種可能導致患癌的突變基因的結腸細胞的良性增生。然而,在絕大部分時間里,息肉從不生長并保持無害的狀態。
但如果一個息肉發生幾次突變,癌癥可能開始發展。
所以為了保護患者,醫生會在做結腸鏡時切除任何發現的息肉。
帶有F.A.P基因的人可能會有幾百個息肉布滿他們的結腸。要全部摘除不可能,醫生只能把他們的結腸全部切除。
Sears博士和她的同事們檢查了來自與攜帶F.A.P患者的6個布滿息肉的整段結腸。研究者們發現了侵犯了結腸黏膜的細菌生物膜。但是生物膜僅僅由兩類細菌組成,即脆弱擬桿菌和大腸桿菌。而在健康人的結腸組織切片里,極少會發現這些細菌。
研究者還檢查了來自攜帶F.A.P人群的25個腫瘤樣本,也發現這兩類細菌。
團隊然后在老鼠身上進行了一個試驗,給老鼠注入致癌因子以促進老鼠結腸細胞的DNA改變。然后讓它們感染這種細菌中的一種。幾乎沒有出現腫瘤。
但是當研究者們給老鼠同時感染這兩種細菌,腫瘤發生了。
這個結果可能幫助解釋了為什么攜帶F.A.P基因的同樣家庭的人患結腸癌的年齡差別很大:。Jobin博士說,“你可以試著減少這些細菌,但是說的容易做起來難。抗生素將可能帶來更多的損害”。
藥物會殺滅腸道里很多種細菌,而其中很多細菌是健康必須。
該研究中提到的細菌并不是涉及結腸癌的先來者。研究者們在晚期結腸癌里發現了一種不同的細菌——梭菌,最近的研究發現這種細菌隱藏在腫瘤中并可隨著腫瘤擴散到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