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成人的心臟1分鐘可以送出7升血,但是由于毛細血管遍及身體各個角落,流進毛細血管的血液要回到心臟,單靠心臟這一個”泵”的力量就顯得不夠了。特別是小腿和腳部,離心臟最遠。
血從心臟流到腳尖,再流回到心臟的過程也較長,而且腳位于身體的最下端,所以流下去的血要是沒有足夠的壓力,就很難順暢地流回到心臟。這時,小腿肚和腳部的肌肉像′泵”一樣,壓迫血管使血液往上流經由小靜脈、靜脈,最后流回到心臟,使人體整個的血液循環得以順利。
肌肉對人體的重要性
人體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肌肉的收縮力量,它維持著人體的基本生活能力。另外,肌肉力量不只是維持人的基本生活能力,它對于維持我們的健康同樣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穩定強壯關節
身體的骨骼就像是一塊一塊的積木,積木和積木相接的地方就是關節,能把這些積木搭起來、固定住、不散掉,靠的主要是肌肉和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肉能夠幫助我們做出動作,保持姿勢,穩定關節,產生熱量,要想關節穩固,就要練好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肉強壯了就能對關節起到保護作用,防止各種骨關節傷痛。
骨關節炎不僅表現在軟骨退化,肌腱、肌肉也開始老化,肌腱的老化是彈性變差,伸縮性變差,肌肉的老化是力量的下降。有研究表明,骨性關節炎的病人肌肉力量會下降40%甚至更多。而肌肉力量的下降結果是失去對關節的保護,甚至減少關節軟骨的血液供應。反過來加重膝骨關節炎的癥狀,兩者成為互為因果的關系。
膝關節周圍肌肉衰退,支撐身體重量的力量就會不夠,膝關節就會變得不穩定,我們就會感到膝關節痛。
一些中老年人或者是長期坐著不活動的人,經常會出現腰背痛。這種現象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長期缺乏鍛煉,使得他們腰背部的肌肉萎縮,力量下降,無法很好的固定腰背部的關節,從而造成小關節錯位、椎間盤脫出等問題的出現。
所以對付骨關節炎,需要肌骨同治。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骨質疏松癥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一起列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三大殺手。因此,保護骨骼、增加骨密度,也就成為保護我們身體健康的重要內容。
我們的骨骼都是被肌肉所包裏著的,肌肉強壯了,遇到意外時骨骼就可以得到較好的保護。
更重要的是增加肌肉力量的抗阻力運動可增加年輕人的骨密度,使中老年人延緩骨質丟失,有利于骨健康,預防骨質疏松。
肌力鍛煉改善膝關節炎
人老先老腿,老年人腿部肌肉力量丟失后,就會造成支撐不穩、行走不便,甚至跌倒。跌倒造成的骨折或者腦意外是老年人致死的原因之一練習肌肉力量可以提高平衡能力、協調性和敏捷性,這些均能夠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臥位鍛煉:平躺后,一腿屈曲或放松,患腿抬高30°,膝蓋繃直不打彎,腳踝盡力背伸,保持腳踝、膝蓋、大腿成一條直線,1分鐘一次,10次一組,一天1-2組。
坐位鍛煉:坐在凳子上,一腿屈曲或放松,患腿抬高25cm,膝蓋繃直不打彎,腳踝盡力背伸,保持腳踝、膝蓋、大腿成一條直線,1分鐘一次,10次一組,一天1-2組。
將彈力帶放置大腿中部,屈膝跪,雙手與肩同寬,將一側腿抬起,感覺臀中肌有酸脹感,并保持5秒,每組15個,重復3組。
30歲后,存錢不如存肌肉。
中年人應該要懂得為健康儲存肌肉。對于那些許久不運動的人,可以從身體負擔小又簡單方法做起,將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結合起來,比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滿足肌肉對氧氣的需求,可以配合做一些我們上面提到的小動作,在體力不錯的情況下還可配合包括舉啞鈴、俯臥撐、仰臥起坐等無氧運動,,增加肌肉量,防止其衰退。在飲食上要補充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以魚、禽、蛋、豆等為佳。
在我們通過運動、飲食增加肌肉及肌肉力量改善骨關節炎時,還可以注意補充一些營養軟骨的藥物如硫酸氨基葡萄糖等。
專家介紹
姚堯
康復師
博士在讀,擅長骨科術后康復治療,尤其在膝髖關節置換以及運動損傷相關疾病的術后康復及相關疾病的保守治療有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