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漫長,在這樣漫長的歷史中,出現了無數的名人,有忠臣,有奸臣,有名臣,有名家。死于酷刑的也有很多。像商鞅、吳起、李斯、晁錯、方孝孺、魏忠賢等等不少。但是有幾個人的死是很讓人惋惜的。
商鞅又名衛鞅、公孫鞅,戰國時期衛國人,法家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改革家。歷史上最著名的變法家。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國進行了大規模的變法,改革了戶籍制、軍功制、土地制、稅收制,這種改革對秦國之前的法度改革的比較徹底,打破了貴族階級世襲的特權,引起了特權階層的仇恨。在秦孝公去世后,貴族階級以“謀反”的罪名誣陷商鞅,迫使秦惠文王追捕商鞅,商鞅戰敗而死,尸身被車裂。
商鞅死后,秦惠文王并沒有廢除商鞅制定的新法,秦國反而從商鞅變法中獲得了極大的利益,日益強大起來,最終消滅六國,統一全國。
商鞅的死很讓人惋惜,雖然作為法家,制定了嚴苛的制度,引起了很多人的憤怒,也觸動了許多人的利益,但是這種制度卻是實實在在為秦國帶來了利益。
商鞅雖死,其法不滅,這也證明了商鞅變法的正確性。
吳起是戰國時期衛國人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兩大著名軍事家“孫子吳起”,兩人的兵書也合稱為“孫吳兵法”。其實吳起還有一個很大的成就是在楚國進行的變法。但是相對于商鞅變法來說,吳起變法最終失敗,所以他的變法不如商鞅在歷史上的影響大。
吳起的變法在楚國同樣觸動了貴族的利益,遭到楚國貴族的痛恨,在楚悼王去世后被追殺,死后尸身也被車裂。
吳起的變法雖然最終失敗了,但是在楚悼王時期依然使楚國變得強大。與商鞅不同的是,商鞅雖死,其法不滅,而楚國隨著吳起的死亡,新法被逐漸廢止,楚國從此也漸漸從一個大國開始衰落,最終被秦國所滅。不能不讓人為吳起和他的變法所惋惜。
李斯是秦始皇時期的丞相,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在秦始皇時期,輔佐秦始皇消滅六國,成就帝王霸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秦統一六國后,幫助秦始皇制定禮儀制度,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書同文、車同軌,制定郡縣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基本格局。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李斯為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此外,李斯的文學成就很高,他的《諫逐客書》不僅在當時為秦國留住了很多非凡的人才,也在后世的文學史上,對政論文的影響很大。魯迅曾稱贊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的書法同樣成就很高,他編纂了小篆和隸書,為中國的書法奠定了基礎。
這樣一個人,最后的結局卻是因為站錯了隊,與趙高勾結害死了秦始皇長子扶蘇,擁立二世胡亥,并且最后因為趙高的嫉恨,被父子腰斬于市。他的下場除了讓人覺得可悲可嘆之外,也深感惋惜。
但是“攘外必先安內”這一主張,最先明確提出者卻是西漢景帝時期的晁錯。當時漢朝內有“七國之亂”,外有匈奴侵犯,在這種局勢之下,晁錯為漢景帝提出了“攘夷必先安內”的主張,并主張漢景帝“削藩”,被漢景帝采納。
晁錯的這一主張在當時達到了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成功削藩,加強了中央集權制,穩定民生,富國強兵,最終為漢武帝時期對匈奴戰爭的勝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晁錯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的很多政治主張,后來都被漢文帝和漢景帝所采納。而他提出的“重農貴粟”的主張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提出的“削藩”策事實證明也是正確的。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正是因為“削藩”冊的提出,在發生“七國之亂”的時候,被人以清君側的名義,上書請求漢景帝殺了晁錯,晁錯被朝服腰斬于市。然而事實上,“清君側”只是造反者的一種借口,晁錯被殺后,七王并未罷兵,依然反了,晁錯卻被錯殺,成了政治的犧牲品,不能不讓人嘆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