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偶然看到一個微軟的面試幾何題目,斜邊長為10cm的直角三角形,在它的直角點往斜邊拉了一條垂直的線,長度標注了6cm,讓計算整個三角形的面積,題目還指出一定要堅定自己的答案,要是直接看圖片的話,簡直就是侮辱初中畢業的我們,這么簡單的題微軟面試會考嗎?難道微軟是故意讓我們感到迷惑嗎?先按照基本的數學定理來算一下,底乘以高除以二,得出30,面試官再次強調:你確定你的答案嗎?你心里肯定又犯嘀咕了:微軟面試能出如此簡單的題目嗎?也許就是考驗我堅定地意志,好吧,我非常確信我的答案。最終這位面試者未通過微軟的面試。
顯然這道面試題目并沒有看上去那么簡單,這道問題的答案是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三角形,你可以試想一下,以三角形的斜邊為直徑畫一個圓,這樣在圓上的任意一點與該直徑的兩點相連都會形成一個直角三角形,而這個直角三角形的直角拉向斜邊的垂直線最長為該圓的半徑5,因此題目中給出的垂直邊為6的直角三角形根本就不存在,原諒這個問題有點繞,通過這個簡單的面試題觸發了幾點延伸的思考:
1、教育給予了我們怎樣的思維方式
從小學開始,我們就進入到應試教育的大漩渦中,每天都在學校接受著所謂“確定性得教育”,我作為老師給你們說的就是絕對正確的,給你們出的各種考題都是確定的,有且只有唯一的答案,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我們就已經形成了對于給定條件的確定性判斷,認為不論是誰給你的條件都是正確的,你要做的就是在這些條件之上解決問題,哪怕是哪個出題老師給你了一個錯誤的三角形參數,最多也是犯了錯誤的出題老師的問題,出錯題老師成為了特例,但是“出錯題的老師”在我們的世界中卻是常態,我們被賦予了“錯誤的解題方法”。
我們再來看看我們大學時代的思考方式,整個應試教育給予我們的思考方式可以在大學發揮到極致,也許還有同學能記住自己在大學時代的學習方法---劃重點,你希望通過老師給你劃重點來通過你的期末考試,任何與考試無關的知識和信息都是無用的,哪怕是一個知識點需要前后幾個概念來幫助理解也可以剝離出去單獨死記硬背,只為考試中的那能保證及格的幾分,到了大學之后,我們甚至連所謂的題海戰術也放棄了,這是在應試教育中唯一一個可以彌補確定性教育中出現的不確定性,盡可能讓你見識到各種可能性,以便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可以直接套用記憶解決。
莊子曰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顯然應試教育的題海戰術無法解決掉變幻無窮的世界,我們追求的恰恰是這種極端的簡化方法,直接劃重點,直接告訴你考題更好,當然最好帶答案。當我們面臨微軟的面試題目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進入到假定條件為真的思維模式之中,這道題目正是把嚴重患有此種思維癥狀的人給篩選出來了,去不了微軟工作還是有原因地。
2、產生如此的思維方式教育只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基因進化理論來看,我們的行為傾向都受到我們的基因所設計和影響,基因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復制和傳播,在幾萬年的化中從來都沒有變過,基因所具有的目標非常堅定,它應用各種方式,唯一的目的就是保證自己的復制和傳播,而要實現這個基因的最終目標,我們的思維方式設計的過程必然要遵循這條規定,你傾向于采用的思維方式就是最有利于基因復制和傳播的。
似乎思維方式和基因是八竿子打不著的概念,但是從進化學上來看,你的思維方式服務于你的基因復制和傳播,因此,在可以耗費大量能量的思考上面,人類進化的非常懶惰,對于信息的接受和處理也是尊從極簡,能從2個字就做出決策就堅決不看第三個字,能通過一句話明白的絕不聽第二句話,哪怕聽了也是左進右出,更何況是已經給出的已知條件,懷疑已知條件那簡直就是在浪費基因復制和傳播的資源。遵從已知條件和默認選項成為了人們的選擇性傾向。
顯然我們是信息獲取的吝嗇者,我們希望盡可能少的接受和處理信息,而解決掉盡可能多的事情,這對矛盾已經深深植入到我們的基因之中,基因的目標明確,幾萬年都在完善整個系統,而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我們個人目標顯然已經無法與基因的目標完全一致,甚至差距越來越大,基因追求復制的數量,而我們要求提升生活的質量而不能養育過多的后代,基因要求我們最大限度獲取能量,而我們則因生產能力的提升而面對過剩的產品,最顯著的活動便是減肥。當我們的目標與基因目標不一致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改變天然的思維模式,轉到有利于實現自身目標的方向。
改變思維方式,提升思維力就像減肥一樣,一定會充滿了各種艱難險阻,但是為了實現個人效能的目標就必然需要走這一條艱難險阻之路,做一個獨立的思考者真的沒有那么簡單,需要我們重新認識自我,找出那些基因模式傾向,采取理智的行為應對這些,讓自己慢慢成為一個獨立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