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是人體下肢支撐身體最重要的關節,太極拳運動雖不是激烈的體育項目,但由于練習過程中要求身體放松下沉,下肢松胯屈膝,經常有一腿支撐重心,膝關節背負的”擔子”很重,加上膝關節復雜的結構和眾多功能,隨之而來的傷病也多.因此,練太極拳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護膝關節.
一、膝關節疼痛的原因
1、練功前關節活動不充分:
有些人練習太極拳時不做熱身運動,直接進行套路練習,想利用有限的時間多練一遍拳,活動不充分就開始練拳,膝關節周圍肌肉韌帶還比較僵硬,做動作不慎就會造成膝關節扭傷,在以后的練習時就會出現疼痛現象。
2、練功后不注意休整及保養:
練習太極拳需要全程松胯屈膝,腿部承受著人體的絕大部分重量,較長時間的練習,致使腿部肌肉緊張而疲勞。在停止練習后,就要注意充分休整,調節肌肉放松。如果腿部肌肉僵硬得不到緩解,就會導致膝關節勞損。同時,如不注意生活細節加以保養,一旦膝關節受風寒刺激,肌肉和血管收縮會引發疼痛。
3、練功時姿勢不正確:
(1)曲膝時膝關節超過腳尖太多,使整個身體的重量都壓到膝關節上,不能順利地下到腳下,由于膝關節承重太大,易造成膝關節疼痛。
(2)定式時實腿的膝關節不能與腳尖對照,如“單鞭”定式,右腳跟后蹬,成左弓步,身體重心移在左腿,若左腿膝關節干沒與腳尖對照,使膝關節受力不當,則易造成膝關節疼痛。
(3)重心倒換時動作幅度過大,兩膝造成左右搖擺,同時兩腳不能抓地,出現不是外側腳離地,就是內側腳離地的現象,扭來扭去,也會對膝關節造成不良影響,容易使膝關節受傷。
(4)動作轉換時不能虛實分明,在腳尖外擺或內扣尚未定好方向就將身體重心轉移過去,兩腳在地面上虛實不分地亂扭亂擺,帶負荷轉重心致身體左右搖擺、前后不穩,膝關節容易受傷而出現疼痛。
4、原有傷痛練拳后表現明顯:
有些人原有膝關節受過傷,或得了關節炎,平時腿部不承受壓力,覺得痛不明顯,而習拳由于全身放松下沉,下肢松胯屈膝,單腳支撐身體重心而超負荷承受壓力,致使原來傷痛的膝關節疼痛明顯。
5、身體重心過低造成運動量過大:
有些人平時運動少,初練拳時會感到腿部支撐力不足,腿部容易疲勞,也容易在控制能力差時受傷,致使疼痛。有些人刻意追求動作到位,下蹲多少度等,重心過低,膝關節屈曲角度大,承受的壓力增加,從而加大關節軟骨磨損程度致使疼痛。
二、練拳如何護膝
練拳膝關節疼痛會繼而出現骨性關節炎或使原有的骨性關節炎癥狀加重;還會嚴重地影響動作的準確,不利于拳藝的提高,使自己失去信心而放棄練拳。練拳的目的是練出一身好功夫,練出一身好身體,不能功夫上身了,身體卻練壞了,練功與養生同樣重要。
練拳護膝關鍵是:
(1)動作要正確,符合要求,膝關節與足尖方向一致,拳架要練得熟練,松柔了,才可發勁。
(2)年紀較大者或體弱者或平時缺乏鍛煉者,拳架不必要求過低,只要能做到身體重心的虛實變化即可,再通過站樁慢慢增強下肢的力量,就能預防損傷膝關節。
(3)除了鍛煉前后要分別充分進行熱身和冷身活動,還要注意膝關節的保養,例如避免受風寒侵襲。練完功后,周身出了很多汗水,全身毛孔都打開了,這時一定不可進入空調房間,或用電風扇對著吹和洗涼水澡;冬天要注意膝關節的保暖;大風天氣不要在戶外練拳等。
對老年人而言,大部分人都存在膝關節老化性改變,練拳要量力而行,重點是講究動作規范,架子不要過低,膝蓋不要超過腳尖,“小腿肚”不要超過后腳跟,膝蓋不能過度外撇或內扣,重心后移要放在兩胯跟,腳掌心放空,十個腳趾輕輕抓地。如果將身體重心放在腳掌上,膝蓋就會加大承受身體的重量,長時間練習就會受損害。
記住松胯,重心后移,這是保護膝蓋的正確練法。還要注意運動強度,每次練拳時間不要太長,做到勞逸結合;一旦出現膝關節疼痛,要科學分析原因,及時調整,以發揮太極強身健體作用,利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