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心之助簽約作者慶慶
女人:我和你說話呢,你為什么不吭聲?
男人:我不說話,還不是因為你說個沒完。
女人:你以為我想啊!我說個不停還不是因為你一直不回答。
婚姻中的爭吵往往都是這么開始的,我想說的你理解不了,你不想聽的我偏要說個沒完。
一開口,又是一場口水戰,分不清誰對誰錯。最后,誰都不愿意再理解彼此。
夫妻間,怎么就不能好好說話呢?
上期心悅會關系力系列課程中,盧悅老師就帶我們一起解密溝通秘籍,教我們如何開啟一場有效果的談話。
一、影響我們溝通的“內心戲”
尖尖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和丈夫吵架了。這次的起因,是丈夫對她畫作的一句評論:恩,這次畫的好多了。
尖尖心里一酸,看來我以前畫的很不好嘍。丈夫察覺到了尖尖的不開心,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明明是積極的評價,為什么尖尖聽了第一反應不是開心,而是回到了自己畫的不好的時候呢?
有意思的是,世界不會欺騙我們,但我們自己會騙自己。
在溝通中,每個人都是接收器,我們接收到的信息,直接決定我們如何回饋信息。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并不是世界所展示給我們看的,而是經過我們內心加工過的。
因為,在接收信息時,會有兩種噪音影響我們的知覺:外在噪音和內在噪音。
外在噪音包括一切外在的有型和無型的信息:比如別人直接的批評,或一些肢體語言。這些都會被我們敏感地捕捉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進入我們的思想,變成我們自己的三觀。
內在的噪音指,我們內在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一些消極評價。
當別人對我們評價的時候,我們很自然就啟動了內在的自我評價機制,即使別人的評價是積極的或中性的,到我們內心這,也要哐哐哐給自己兩錘才自在。
尖尖的反應便是這樣的運作機制,當丈夫對尖尖肯定時,她自己的感受卻把彼此拉回了她畫的不好的時候,她在丈夫的話語中感受到的是對她過去的否定,實際上,丈夫表達的明明是對妻子當下進步的贊揚。
很多時候,有些爭吵,只是因為我們在和自己的假想敵在對峙。
圖注:我怎么知道你的未來! 你的未來是你自己決定的,你自己!
二、如何對我們知覺進行核查?
有群友表示:既然很難知道自己感受到的是不是現實,那我豈不是很難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
NONONO!盧老師告訴我們,溝通中,我們是有辦法對我們的知覺進行檢驗的。
知覺核查三步走:
1.描述關系中你注意到的行為
Ex:我注意到,你大聲踱步走出房間,很大力地關上了門;(行為)
2.列出關于此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
Ex:“我不確定你是否對我生氣,或者你只是比較匆忙。”(兩種理解)
3.請求對方對行為詮釋作澄清
Ex:“你真正的感覺是怎樣的?”(請求澄清)
當你這樣問,他可能會說「啊,沒事,我就是不小心用了太大的力氣」,或者他會承認「對,我剛才就是很生氣,你剛才說我是窩囊廢,這太傷人了」。
如果你覺得自己也很委屈,也可以繼續溝通:「哦,抱歉,我那樣說確實有點傷人,但是你那時候說我亂花錢不節儉,我也很傷心,我很努力地為這個家付出一切,只是想稍微滿足一下自己,你這樣說讓我很委屈」。
如果對方還有話說,這個談話可以繼續。這樣,溝通就自然而然流暢起來了。
需要注意的是,溝通過程中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攻擊性,如果你用非常氣憤的語氣說:「你那么大力的關上門,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很生氣!」,那這不是一種請求澄清,而是質問。
另外,如果你們都處于非常激動的情緒中,這段溝通也很容易上升為爭吵。這時候可以先暫時沉默一下,等彼此情緒稍微穩定下來,再用這種方式進行溝通。
看吧,溝通有時候其實很簡單。
在你感覺到來自對方的敵意,用這個方法向對方核實真實情況,比你直接指責并質疑對方,要輕松愉快的多。
圖注:我覺得我們的矛盾相處得不錯
三、如何正確表達我們的愛?
有的群友還有這樣的疑惑:當對方覺得難過的時候,我不知道該如何安慰他。
盧老師說過,沒有安慰不了的人,只有不懂共情的你。很多人的共情誤區在于,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共情別人。
就像所有女人那樣,縹縹是個沒那么堅強的女人,尤其是當她聽到丈夫在登山中受了傷,她一下子慌了。幾小時后,縹縹見到了右手打著石膏的丈夫心才落下來。
隨即開始了埋怨模式:你的傷怎么樣?你知道我有多擔心嗎?我早就說過爬山很危險,你就是不聽!
本來還心懷愧疚的丈夫,聽到第二句話就不愧疚了,轉而不耐煩!
縹縹的共情模式是一個母親式的共情,她覺得共情一個人,就是要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擔憂。而丈夫是一個男人,他除了需要母親式共情,還需要父親式的共情:他希望自己戰勝艱險的英勇和驕傲能夠被看到。
而縹瓢的表達雖然給予了對方情感上的支持,卻讓對方的自戀受損,可以說,是一種不夠精明的做法。
因此,我們要在溝通中對對方進行了解,了解他的需求,了解他的觀點,了解他的情緒。知道他想要什么樣的愛,再嘗試去給予他這種愛。悲傷他的悲傷,難過他的難過。
就像一個失去親人的女人,她最想聽到的不是“沒事的,一切都會過去的”,而是“哭吧,我知道這一定很痛,希望哭出來能夠讓你感覺好一點。”
當一個人在創傷狀態時,別人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被解讀成負面的意思。因此,最好的安慰從來不是「你比我好多了,我比你還要慘!」而是,「我知道你很傷心,如果我是你,我可能會感覺更糟」。
愛一個人,就會愛之所愛,痛之所痛。看到他開心,就想和他一起歡欣鼓舞,看到他難過,就恨不得讓自己去代替他哭泣。但很多時候,我們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你感受不到他的開心,也不知如何和他一起難過。
愛他,就該學會用彼此舒服的方式表達愛,心疼他,就該學著用聰明的方式讓他感覺到你的心疼。唯有如此,才不負此生所愛。
四、“枕頭法”練習,提升同理心
最后,分享一個“枕頭法”小練習,通過此練習,可以幫助你理解他人,提升自己的同理心。
枕頭法(pillowmethod)是由一群日本小學生發展出來的,因為問題就像枕頭一樣,有四個邊和一個中心,從不同的立場看議題,總能得到有價值的見解,同時也能增強認知復雜度。
1.挑選一個和你持相反意見的人或觀點。如果是與你意見相左的人,確保他(或她)和你一起完成接下來的內容。如果條件不允許,你也可以獨立完成。
2.在你的生活中無疑會有很多角色之間的分歧,可選擇其中一種情境進行體驗:
父母一孩子,朋友一朋友,兄弟一姐妹,老師一學生,國家一國家,雇主一雇員,左派一右派
3.針對你所選擇的分歧,真誠地把自己放在枕頭法的每一個立場上:
1)你的立場是對的,對方是錯的。
2)對方的立場是對的,你是錯的。
3)你們的立場都對,也都錯。
4)立場的對錯不重要。
5)承認上面四個立場事實上都有真理。
4.一般來說,你越重視第一個立場,就越難以接受另外四個立場是有效的。只有當你懸置起自己當前的立場,想象身處其他立場的感覺,練習才會起作用。
5.如何分辨枕頭法是否起到了作用?
答案很簡單,如果你在完成所有步驟后,能理解而不一定接受別人的立場,那么你就取得了成功,反之不然。
簡單又實用的小練習,你學會了嗎?如果你有什么問題,或者練習中有什么感悟,都可以留言告訴我們哦!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心友們的課后反饋吧!
— 本周心悅會課程 —
如何從一場注定失敗的情感交流中走出?
本周日晚19點心悅會課程,盧悅老師教會大家如何用讀心術秒懂對方的內心戲,如何通過傾聽掌握關系的主動,讓對方真正為你敞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