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子慢,在生活中做什么都愛磨蹭。父母不幫助,她就大哭大鬧。有一次媽媽急著上班,孩子穿衣服穿不上,這位媽媽終于忍不住了大吼道“你都上小學了,還不會穿衣服,你要累死媽媽啊”孩子顯然嚇倒了。然后小心翼翼地自己穿。
在上學的路上,她一直都跟在媽媽的后邊,一句話也不跟媽媽說。
這位媽媽向老師反省道“我的不良情緒嚇到了孩子,我不是個好媽媽。傷了她的心……”
從上述的講述中,我們可看出媽媽平時生活壓力比較大,她出現了很嚴重的焦慮癥,孩子的磨蹭加重了她的壞情緒,超出了她的忍耐限度。于是她沒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吼完了,又覺得內疚、自責。
而這種場景在很多父母身上都發生過,看了很多的育兒知識也沒能在育兒的道路上順風順水。一味地壓抑和否定自己的負面情緒。結果?脾氣還是發了,孩子更受傷了。與此同時,父母自己也要背負內疚、自責的壞情緒。可見,這是一種非常低效的溝通方式。
媽媽早上起來還在繼續加班工作,孩子“不解風情”,像平常一樣,想要媽媽幫忙穿戴,然后去上幼兒園。
這時,媽媽坦誠地說:“媽媽也很想給你穿衣服,送你上幼兒園,可是媽媽今天實在是太忙了,我真怕工作完不成,你今天可以自己穿衣服嗎?”
女兒點點頭,自己很快穿戴好了,媽媽說:“寶貝能體諒媽媽,媽媽真開心。”在愉快的心情下,工作進展很快。工作完成后,媽媽牽著女兒的手,開開心心去幼兒園。
您看了前后兩個溝通方式后,感覺區別在哪里呢?
首先,前一個情景中,媽媽其實是“壓抑情緒而不能”的失控狀態。
在這里,我們先分析下第一位媽媽的狀態:
第一位媽媽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想做好工作的同時也想做好媽媽。但是精力有限,所以她必須先要做好工作。
面對孩子的孩子的磨蹭與請求,內心產生了極大的沖突與深刻的無力感。她開始擔心工作做不好,又擔心自己變成一個壞媽媽。這種沖突與憂慮,讓她很不舒服。
如果她面臨的是大人,她可能會直接把真實感受表達出來,而面對的是個孩子,跟孩子不能有效溝通,長期導致她的情緒上有了很嚴重的壓抑癥。
但是,壓抑并不能解決問題。而孩子并不會明白媽媽為什么每天都不一樣,再一次不良習慣徹底激怒了媽媽。媽媽的內心無助和焦慮升級了。進而轉成憤怒,從而把這種不良情緒全部撒在孩子身上。
特別是媽媽那句“你都這么大了還……”,充滿了批評指責,孩子聽了,只會領會到“我不好”,而不是明白“媽媽很著急”。
然而,這其實是個規則建立的問題。不是我們今天要聊的重點。而且,既然是此前媽媽沒有給孩子設立規矩,并給以必要的訓練,那么今天再去指責孩子不會穿衣服,就更加不合理了。
而在第二個情景當中,媽媽在第一時間就把自己的焦慮、對“怕工作完不成”的擔憂感受,跟孩子做了表達。就像成人與成人間的表達一樣。她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一個朋友,而不是孩子。
在和孩子表達了這些感受后,孩子反而更加理解父母的不易。于是親子關系和親子溝通也朝著一種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所以,家庭教育的前提,應先建立一種良好的親子關系,而良好的親子關系,應先建立一種和善而高效的溝通模式,只有家長把孩子當作一個“人”來對待,讓孩子參與到你的情緒感受中,才能讓孩子更加體諒父母。也只有父母管理好自身的情緒。才能培養出一個心理健康和完整人格的高情商孩子。
孩子經常向大人發脾氣、和大人對著干怎么辦?
關注“哈佛理念美藤教育”公眾號找答案
第一,降低對自身的要求。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力量的成人,怎么可能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弱小呢?其實,邏輯不該是這樣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做一個真實的人,對孩子而言更富有魅力。
孩子會覺得這樣的父母距離自己很近、不虛假,如此更有助于和諧的親子關系建構。恰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真實的,與眾不同的,這個世界才更美,不是嗎?
當然,也有時候,父母壓制自己內心的感受,是因為理智告訴他,“一切為了孩子”,永遠要將自己的內心需求放在滿足孩子需求之后,甚至覺得可以為了孩子犧牲自己,于是,將自己的內心需求壓制下來。
實際上,對孩子的大量抱怨與指責也隨之而來。
還有時候,父母壓制自己內心的感受,只是以為孩子太小,不懂得。其實,孩子懂的事情比我們以為的多得多。而且,若我們一直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即使我們從來不說,孩子們依然會從我們的表情與點滴行為中,敏銳地捕捉到一切。
所以,不要把自己架到“父母”這個神壇上下不來。別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在做好員工、好父母的時候,你首先得是你自己。當我們滿足了自己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第二,切忌跟孩子說對某個人的負面感性評定和情感抱怨。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內心感受父母都可以毫無忌諱地和孩子說。要劃分清楚界限。和孩子無關的事情,尤其要謹慎說。
比如,有些父母會把孩子當成忠實的傾聽者,會把自己的情感困擾,比如婚姻不和諧等,也跟孩子數落,甚至有意無意跟孩子抱怨另一半。這是非常忌諱的。
比如,爸爸下班回家,吃飯之后就玩游戲,媽媽又要搞衛生,又要陪孩子玩,于是媽媽跟孩子抱怨:“你爸眼里最重要的就是游戲,也不知道多陪你玩玩,真是的。”
媽媽這樣說,倒是把自己的情緒抒發出來了,可是孩子從媽媽的話里,學到了更多負面的東西:我不夠可愛,爸爸愛玩游戲勝過愛我,我也討厭爸爸。
所以這種不良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變得沒安全感、自卑、負面情緒較大,和人的相處也會變得有困難,不懂得情緒管理,不懂得體諒他人。在處理未來的婚姻關系中也會很糟糕!
而父母間的關系和相處方式才是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方向主要因素!。
如果這個時候,媽媽這樣表達““我同時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爸爸如果能分擔一點就好了”……”
重在表達“我”的主觀感受,而不是抱怨,那么效果會好得多。孩子從中學到的是自我感受的表達,還有智慧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對某件事情的較理性的評價。
所以,在告訴孩子真實感受的時候,父母可以掌握兩個原則:第一,以“我”為主體,抒發感情。第二,對事不對人,即父母可以和孩子分享對某件事情的感受,切忌跟孩子說對某個人的負面定性的話或情感抱怨。
2 父母如何給孩子安全感、歸屬感
2 父母如何贏得孩子的尊重與信任,
2 父母如何培養出獨立堅強、有責任感、善于解決問題的孩子
2 父母如何培養出聽話、學習成績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