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是指春秋戰國時秦國刻在十個鼓形石頭上的古老文字。十個鼓形刻字石,每個高約100 厘米,后人稱之為“石鼓”。它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
唐朝初年,石鼓文出土于陜西省陳倉縣石鼓山,即今寶雞市東南約十余里的渭河南岸陳倉山(現名雞峰山)之北。它用四言詩記述春秋時秦國國君一次獵祭活動,也稱“獵碣”。
石鼓原石
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石鼓在北京放了六七百年,到20世紀30年代日軍侵華時,隨故宮文物南遷,最后轉移到四川峨眉縣西門外武廟,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石鼓是花崗巖,石質堅固,但由于經過多次厄運,石質逐漸風化,有些文字已經脫落,十鼓雖然完備,但其中一鼓已無文字。
石鼓文字體多取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健,石與形、詩與字渾然一體,充滿古樸雄渾之美。
石鼓文比金文規范、嚴正,線條較金文更加勻整圓潤,字形結構較甲骨文和金文簡單,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的一種過渡性書體。
傳說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經對金文進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稱“籀文”。石鼓文是大篆流傳后世,保存比較完整且字數較多的書跡之一。
石鼓文北宋拓本
石鼓文氣質雄渾,剛柔相濟,古茂遒樸而有逸氣。橫平豎直,嚴謹而工整,善用中鋒,筆劃粗細基本一致,有的結體對稱平正,有的字則參差錯落,近于小篆而又沒有小篆的拘謹。
在章法布局上,雖字字獨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間的偃仰向背關系、其筆力之強勁在石刻中極為突出,在古文字書法中是堪稱獨具奇彩和風神的。
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臨習篆書的重要范本,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后世學篆者皆奉石鼓文為正宗,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