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大哉魯公——顏真卿名碑書法拓本展



展覽時間

2022年11月26日-12月26日 

開幕時間

2022年11月26日上午10點

(逢周一閉館)

主辦單位

中國文化藝術發(fā)展促進會

廣西書畫院

協(xié)辦單位

廣西書法家協(xié)會

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

廣西金石研究會

中國文促會東盟文化交流工作委員會

陜西省收藏家協(xié)會古籍碑帖專業(yè)委員會

展覽地點

廣西書畫院

(南寧市良慶區(qū)明月西路10號)



前言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自信自強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弘揚優(yōu)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推進中華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廣西書畫院在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的指導下,與中國文化藝術發(fā)展促進會聯(lián)合主辦“大哉魯公--顏真卿名碑書法拓本展”。
顏真卿(709年一784年8月23日),字清臣,瑯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出生于京兆府萬年縣(今陜西省西安市)通化坊。唐朝名臣、書法家,顏之推五世孫、秘書監(jiān)顏師古三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
顏真卿出身瑯琊顏氏,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登進士第,歷任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權(quán)臣楊國忠 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一度光復河北。后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chuàng)“顏體”楷書,對后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quán)、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quán)并稱“顏柳”,譽為“顏筋柳骨”。顏真卿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已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顏真卿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古代書法家的杰出代表,2019年1月在日本華辦的“顏真卿:王羲之を超えた名筆”引起了轟動,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廣泛的學術討論和巨大的社會影響。

因為顏真卿的書法分散各地,歷史滄桑,寥若晨星,僅展覽作品的征集工作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這次展覽共計展出國內(nèi)收藏家珍藏的珍貴顏真卿書法拓片21種。基本上以清代珍稀拓本為主,也包括了近些年最新出土和發(fā)現(xiàn)的顏真卿墓志及碑刻的初拓本。這些藏家朋友們無私地提供了 自己珍藏多年的藏品,在此代表主辦方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敬意!

本次展覽有如下兩大特點:

第一、此次展覽收錄顏真卿碑刻拓本最多最全,碑石、墓志、摩崖兼有,整拓、裱本必備,極富資料價值。比如,2020年夏最新發(fā)掘出土之顏真卿39歲書《羅婉順墓志》、2019年9月才首次在浙江大學博物館開館展出的顏真卿69歲書《修西亭記》,兩種碑刻均為以前所未見。其中顏真卿69歲所書《殷夫人碑》和《李玄靖碑》已經(jīng)在歷史中毀佚。如果沒有這些拓本,這些顏真卿杰作將完全淹沒于歷史長河,這將是非常令人慘痛的事情。

第二、展出顏真卿碑刻拓本整拓最多,尤其以清代民國舊拓和初拓精本為主。較之于碑貼裱本,未經(jīng)剪裁的碑貼整張,更有利于展覽展示,既可以讓觀眾可以一覽全貌,通曉每件顏真卿作品的整體章法,又可以細細欣賞每個細節(jié),展廳效果也絕非裱本可比。如此大規(guī)模之顏真卿碑刻拓本展不但盛況空前,也是我國官方首次舉辦之顏真卿大展,對弘揚書法文化藝術必有深刻而積極的意義。

為了便于觀眾更好地了解顏真卿的書法藝術,我們還專門梳理了九個大的板塊內(nèi)容,分別從顏真卿的個人年譜、顏真卿家世、家風家教家訓、 顏真卿書法洲源、顏真卿書法流變、顏真卿書法的影響、守正創(chuàng)新、代表作比較展示、出版物展示等,多個方面多個維度展示顏真卿的書法魅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和文化藝術。

我們期望通過這個展覽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弘揚優(yōu)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推進中華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促進壯美廣西的文化建設更上新臺階。二是促進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三是為八桂書風建設和發(fā)展提供守正創(chuàng)新的最佳歷史借鑒,推進八桂書風的健康發(fā)展。

魂兮歸來,魯公不朽!



作品欣賞

《大唐中興頌》大歷六年(771年)三月顏真卿卸任江西撫州刺史之后,書舊友容州刺史、本管經(jīng)略使元結(jié)文,夏六月刻。上元二年(761年),歷時數(shù)年的'安史之亂'基本結(jié)束,元結(jié)在江西九江任上乘興寫下了這篇《大唐中興頌》。摩崖上的銜名'尚書水部員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荊南節(jié)度判官',正是元結(jié)此時的官職。十年后,元結(jié)居母喪,隱居湖南浯溪。請顏真卿書寫此文并刻浯溪摩崖上。元次山撰《大唐中興頌》仿秦始皇金石刻辭的體例,三句一韻,共十五韻。《大唐中興頌》是顏真卿書法進入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布局緊密,真力彌滿,充實茂樸,氣勢恢弘。清代人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云:《中興頌》雄偉奇特,自足籠罩一代。










63歲書《大唐中興頌》清拓

《大唐中興頌》局部

《顏家廟碑》建中元年(780年)立。螭首龜?shù)1?38厘米。正反兩面各24行,行47字。兩側(cè)各6行,行52字。此碑為顏真卿為父顏惟貞所立。顏真卿是他的第七個兒子。顏真卿撰并書,李陽冰篆額。碑陽首行題下題記有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碑石移入并重立于當時文廟的情況,據(jù)載此前碑已仆倒于郊野。它是移入西安碑林最早的碑石之一。此碑是顏真卿現(xiàn)存最晚作品。是時顏真卿年高筆老,風力遒厚,書藝已臻人書俱老、爐火純青之境。三年后,顏真卿為賊所害。










72歲書《顏氏家廟碑》清拓

《顏氏家廟碑》局部

《修西亭記》唐大歷十二年(777)首夏(即四月)立。此時正是顏真卿在湖州做刺史的最后一年。在立下此碑四個月后,他即告別湖州,回長安出任刑部尚書。西亭者,南朝梁代太守柳惲在湖州所造也,時為文人燕集之地;兩百多年后,皇家子李清出任烏城縣令,向刺史顏真卿提出修繕西亭之請。功成,顏真卿親自撰書此碑以紀。

碑石惟存上半部。殘高112~133厘米。寬約95.5厘米,厚約40厘米。全碑原高約270厘米。如今尚可辨認的共有266字,2019年9月,浙江大學博物館開館,林霄、陳欽夫婦及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捐贈展出面世。這件殘碑是目前所見唯一一件顏真卿宦游湖州時期的存世碑刻。時顏真卿69歲,此碑無論對于研究顏真卿此一時期的書法,亦或是碑刻書法“風格”詮釋中的諸多因素,都具有重要價值。清人王澍曾說:“魏晉以來,作書者多以秀勁取姿,欹側(cè)取勢,獨至魯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趨簡便、不避重復,規(guī)繩矩削,而獨守其拙,獨為其難。”以《西亭記》觀之,信不虛也。










69歲書《修西亭記碑》初拓

《修西亭記碑》局部

《羅婉順墓志》二〇二〇年夏出土于陜西咸陽漢哀帝義陵以南約一點六公里處。李琎撰文,顏真卿書。是目前國內(nèi)唯一經(jīng)由科學考古發(fā)掘出土的顏真卿碑刻作品。該墓志為唐天寶六載(七四七年)制,白石質(zhì),方形,呈灰白色,志石遺存有朱砂痕。志蓋為盝頂式,底邊長五十一厘米,寬五十一厘米。志蓋、刻銘橫、縱有行,滿行四字,共四行,字體陰刻篆書『唐故龍門令元府君夫人羅氏墓志之銘』十六字,字徑約五厘米。志蓋四周線陰刻纏枝花草及四神。志石長五十一厘米,寬五十一厘米。志文楷書,滿行二十八字,共二十七行,全文共計七百二十八字,字徑約一點五厘米。題首為『大唐故朝議郎行絳州龍門縣令上護軍元府君夫人羅氏墓志銘并序』二十八字。款曰:『外侄孫特進上柱國汝陽郡王琎撰。長安縣尉顏真卿書。』

《羅婉順墓志》的書寫時間為天寶六年(七四七年),介于《王琳墓志》(七四一年)和《郭虛己墓志》(七四九年)之間,具有鮮明的顏真卿早期書作特點。通過比對三件墓志的起筆、運筆與收鋒等用筆特點,可以清晰地看出顏真卿早期書法取法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諸家,不斷探索以期建立自我風格的種種嘗試。《羅婉順墓志》結(jié)字方正,寬結(jié)端莊,以寬博取勢,結(jié)構(gòu)較為拘謹規(guī)矩,是初唐書風的真實寫照。從用筆上看,較《王琳墓志》更加瘦勁靈動,筆畫舒展開張,少有短促筆畫,橫畫豎畫起收筆較粗,中間略細,收筆處少收筆回鋒,有褚遂良書法縱橫跌宕的意味,整體風韻更接近褚書,又比褚遂良多了一絲剛勁之風,同時又兼具虞世南簡約自然的特點。顏真卿三十九歲書寫此墓志時官為『長安縣尉』。顏真卿書法主要源于家學,后問書張旭,博采初唐褚遂良、虞世南諸家。其此時的書法清雅溫婉,疏瘦精到,雖然顏書寬博的特點已經(jīng)初現(xiàn),但與初唐書風并未拉開距離。《羅婉順墓志》為我們了解顏真卿早期的書法樣貌,進而探尋顏體形成的脈絡提供了最可靠的珍貴資料。










39歲書《羅婉順墓志》初拓

《羅婉順墓志》局部

《王琳墓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書。2003秋,洛陽龍門鎮(zhèn)張溝村出土。全稱《唐故趙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銘并序》,邊長90厘米。32行,行32字。

開元廿九年王琳卒于潤州,夫徐嶠(687~742年)悲痛欲絕,親撰其銘。翌年,嶠卒。徐嶠兩《唐書》有傳。官至“潤州刺史、江南東道采訪處置兼福建等州經(jīng)略使、慈源縣開國公”。曾“撰易廣義卅卷、類二戴禮百篇、文集卅卷”。雖長顏真卿22歲,但屬群從兄弟。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但書此墓志時還是一名33歲的九品小官。年長位高的徐嶠托并無名氣的遠親顏真卿書志文,可說是慧眼識珠。《王琳墓志》是目前看到的顏真卿最早作品。










33歲書《王琳墓志》初拓

《郭虛己墓志》唐天寶八年(749年)書。墓志長104.8厘米,寬106厘米。蓋篆題“唐故工部尚書贈太子太師郭公墓志銘”。志文楷書,35行,共1150字。1997年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zhèn)一磚廠內(nèi)出土,現(xiàn)藏在偃師商城博物館。志主郭虛己官至工部尚書。曾在唐與吐蕃戰(zhàn)爭中,披堅執(zhí)銳,屢立戰(zhàn)功。唐天寶八年(749年)卒,年五十九歲。志文書法端莊工整,筆力剛勁,是研究顏體早期書法的珍貴資料。










41歲書《郭虛己墓志》初拓

《多寶塔碑》唐天寶十一年(752年)四月建。這是顏真卿離開長安出任平原太守的前一年。此碑乃岑勛撰文,徐浩題額,顏真卿受西京千福寺楚金禪師邀請書丹。碑文記載西京龍興寺和尚楚金修建多寶佛塔的事跡。其書點畫圓整,端莊勁秀,已有個人獨特面目。撰文者岑勛是大詩人李白的朋友,他有一個大名鼎鼎是叔伯兄弟,名叫岑參。額題“大唐多寶塔感應碑”,隸書,出徐浩之手。徐浩是顏真卿同僚,長顏6歲,唐玄宗至肅宗朝曾兩度主持內(nèi)府法書鑒定,著名《不空和尚碑》就是他的作品。千福寺在唐長安城安定坊之東南隅(大致在今天西安西站西南),原為章懷太子宅,咸亨四年(673年)舍為寺。此碑1103年移存西安碑林。










44歲書《多寶塔碑》清拓

《東方朔畫贊碑》天寶十三年十二月(755年1月17日--2月15日)立于山東陵縣。晉夏侯湛撰文。時顏真卿任平原太守,正值壯年,神明煥發(fā),意氣干云。故此碑書法清勁雄壯,峭拔開張,為顏真卿早年的代表作之一。明人贊揚:“書法峭拔奮張,固是魯公得意筆也。”










46歲書《東方朔畫贊碑》碑陽碑陰清拓 碑側(cè)民國拓

《東方朔畫贊碑》局部

謁金天王廟題記唐至德三年(758年)十月刻。此為顏真卿自蒲州刺史貶為饒州刺史時游華岳廟之題名。開元十二年(724年)冬,唐玄宗李隆基封華山神為“金天王”,西岳廟改稱為“金天王神祠”。顏真卿題名刻于北周《西岳華山神廟碑》碑側(cè)。楷書,四行,行二十二字。

知天命之年的顏真卿書此大字已不求險絕,較之前作品平正許多,首先傾斜程度不再劇烈,其次撇畫捺畫的長度也幾乎一致。此碑與顏體之前《多寶塔碑》《東方朔畫贊碑》對比,可看到顏真卿不同時期書風的變化。這篇題記字跡莊敬奇?zhèn)ィ\筆圓而勁,由方趨圓,硬弩欲張,雄姿挺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八十四字字字精神,頗具廟堂篆籀之氣。










50歲書《謁金天王廟題名》近拓

《謁金天王廟題名》局部

《鮮于氏離堆記》,唐寶慶元年(西元762年)五月,顏真卿途經(jīng)新政縣,應成都兵曹鮮于昱之請,為其父鮮于仲通撰寫《鮮於氏離堆記》。描寫離堆的位置、山勢和離堆石堂的形制及周圍景色,介紹鮮于仲通其人及顏氏與鮮于氏的通家之誼。原摩崖在四川儀隴縣新政鎮(zhèn)。清嘉慶間發(fā)現(xiàn),僅存殘石五塊,共47個整字和7個殘字。為顏氏中年重要書跡之一,用筆雄逸,且是摩崖大字,豐碩偉岸,氣勢磅礴,為顏書大字的杰出代表。










54歲書《鮮于氏離堆記》清拓

《鮮于氏離堆記》局部

《爭座位帖》,這是顏真卿寫給右仆射郭英乂的一封書信手稿。廣德二年(764年)十一月書。通篇剛烈之氣躍然紙上,姿態(tài)飛動。與《祭侄稿》《祭伯文稿》并稱顏魯公“三稿”,是中國行書史上的杰作。而對顏真卿行書心折不已的宋代書法大師米芾更以《爭座位帖》為“世之顏行第一書”(米芾《寶章待訪錄》)。

此帖北宋為長安安師文、安師孟兄弟收藏。后入內(nèi)府。宋代《宣和書譜》曾有記載。大概在“靖康之難”中,原墨跡就佚失不存了。好在此前北宋熙寧五~八年(1072~1075年)陜西老省長(永興軍知府)吳中復以真跡模勒刻石于當時京兆府孔廟,1103年移存西安碑林現(xiàn)址。









56歲書《爭座位帖》清拓

《爭座位帖》局部

《郭氏家廟碑》,寫完《與郭仆射書》后7日(唐二年十一月廿一日),顏真卿又為郭子儀家廟碑撰文并書丹。作為郭子儀親家的代宗李豫親自隸書題額。碑高318厘米。碑原立長安常樂坊郭子儀私邸(今西安交通大學南部)。北宋元祐中被移往城中省政府辦公大院。1950年從西安鼓樓北清代西安府布政司署舊址移入西安碑林。此碑書法遒古雄勁,含蘊渾厚。與兩年前他書丹的《鮮於氏離堆記》是顏楷成熟期的代表作。此清拓本系日本回流。










56歲書《郭氏家廟碑》清拓局部

臧懷恪碑》,全稱《唐故右武衛(wèi)將軍贈工部尚書上柱國上蔡縣開國侯臧公神道碑》。碑身高270,寬127厘米。凡28行,行58至64字不等。碑原在陜西三原縣陵前鄉(xiāng)臧懷恪墓前,1980年藏西安碑林。這是西安碑林最晚入藏的顏真卿碑石。碑主臧懷恪玄宗朝以忠勇聞名于時,曾在對突厥、吐蕃戰(zhàn)爭中屢建奇功。此碑無立石年月,應是顏真卿大歷三年至大歷六年(768~771年)在撫州刺史任,應鎮(zhèn)守長安北大門的鄜坊節(jié)度使臧希讓邀請,為其父所書,時魯公60~63歲。書法寬博勁峭。










63歲書《臧懷恪碑》清拓

《臧懷恪碑》局部

八關齋會報德記》,又稱《八關齋功德記》,全稱為《有唐宋州官吏八關齋會報德記》,是顏真卿于唐大歷七年(七七二年)所書,當時顏真卿已經(jīng)六十四歲。此書是顏真卿晚年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認為顏體書法中的神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八關齋會報德記》刻于石幢之上,由田悅(七五一年至七八四年)篆額,顏真卿書丹,高二點七米,共計八面,每面寬約五十一厘米,全文共計九百八十三字。作為記錄唐代一場與佛教有關的祈福活動的碑刻,該石幢采用了佛教獨特的八棱形經(jīng)幢形式構(gòu)建,立于睢陽城(今商丘市)開元寺內(nèi),『立石袤丈,而圍幾再尋。程材巨異,八觚如砥,偉詞逸翰,龍躍鸞翔』,在我國古代石刻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這幅書法作品是為唐將田神功祈福而作的,從史料記載看,田神功在平定『安史之亂』,解除睢陽之圍中屢建奇功,被封為鴻臚寺卿,遷徐州刺史、淄青節(jié)度使。后田神功屢受朝廷嘉獎,拜汴宋節(jié)度使,官至太子太師、信都郡王。唐大歷七年四月田神功得熱疾,一個多月才好。睢陽人感念他的功績,舉行八關齋會為他祈福禳災,以報其解救睢陽危難的恩德。為記載這次活動,宋州刺史徐向從千里之外請來了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由他撰文并親筆書寫,顏真卿應邀而來,滿懷激情,臨文感奮,縱筆浩蕩,撰文并書丹以記頌其功德,后刻成八棱石幢。顏真卿的《八關齋會報德記》為大字深刻,力度飽滿,碑文書風兼有篆隸筆意,體現(xiàn)了顏體『蠶頭燕尾』的獨特風格,體方筆圓,端莊雄偉,氣派開張,威儀磅礴,筆法老辣卻又不失生澀之氣,已經(jīng)脫落俗常。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中稱《八關齋》骨肉勻停,絕不矜才使氣,在傳世的顏真卿書法碑刻作品中是被公認的神品之作,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與研究價值。










64歲書《八關齋會報德記》清拓

《八關齋會報德記》局部

宋璟碑》,又稱《宋廣平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該碑高四點零八米,寬一點六米,厚零點四七米,全碑共三千六百一十三字,碑的陽面、陰面和左右兩側(cè)均刻有顏真卿書寫的盈寸楷書,盡述宋璟『歷仕三朝,剛直不阿』的榮耀事跡。該碑碑制巨大,為存世顏真卿書寫碑石之第一巨制。《宋璟碑》原碑現(xiàn)坐落在河北邢臺市信都區(qū)東戶中學院內(nèi),二〇一〇年市政府翻刻版位于清風樓一樓內(nèi)。原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二〇〇六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宋璟碑》為顏真卿撰文于撫州任上又一楷書神作,有學者據(jù)顏真卿《廣平帖》說明顏真卿書此碑有底稿本。大歷七年(七七二年)九月至年底顏真卿居洛陽時,與懷素曾在洛陽相遇談論筆法,并提出了著名的『屋漏痕』之說。顏真卿于該年九月二十五日親到沙河墓地書丹。細觀《宋璟碑》的碑額篆書和正文楷書,其正充分體現(xiàn)了鮮明的篆籀筆意和『屋漏痕』特征。后世探討顏真卿所提『屋漏痕』可以以《宋璟碑》作參考。此碑不僅具有一般楷書的理性之美,也兼具篆籀之高古意味,在從容嫻雅中顯現(xiàn)出一定的寫意之美。此碑從結(jié)字上也體現(xiàn)了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所談其受教得悟的『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等特征。此碑初立之時,前后及右側(cè)刻了碑文,大歷八年(七七三年),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思碑文有所疏漏,又增補了碑文,不巧宋璟第八子宋衡因事被謫沙州,后在敦煌保衛(wèi)戰(zhàn)中陷于吐蕃,此事擱淺。大歷十二年(七七七年)十一月吐蕃敬仰宋璟盛名,送宋衡還朝。年已七十的顏真卿又重寫了補文,第二年刻于碑左。從此這座豐碑聳立于宋璟墓前,成為『古今榮觀』,然彼時距宋璟去世已過去了四十年。《宋璟碑》中稱贊宋璟幼年聰明,七歲即能文,歷仕武皇、中宗、殤帝、睿宗、玄宗五朝,為官五十二年間剛直不阿,曾兩度為相,守文持正,治國安邦的事跡,今天讀來仍能想象到宋璟當時的風采,令人肅然起敬。此碑因宋璟人品高潔、碑文文采斐然和顏真卿晚年爐火純青的書法被后世譽為『三絕』碑。宋代文豪歐陽修、清大學士魏裔介對此碑極為推崇。










64歲書《宋璟碑》民國拓

《元結(jié)碑》大歷七年十月廿六日(772年12月24日)為好友元結(jié)撰寫并書丹的悼文。全稱《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經(jīng)略使元君表墓碑銘并序》。碑原在河南魯山縣城北青嶺元結(jié)墓前,元代因戰(zhàn)亂移入魯山縣文廟(魯山一高老校區(qū))保護。字跡渾厚雄健,遒勁秀拔,氣勢磅礴,充溢著寧折不彎的浩然正氣。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元結(jié)(719~772年),字次山。原籍河南,后遷魯山(今河南魯山縣)。天寶十三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內(nèi)),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diào)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jīng)略守捉使,政績頗豐。約大歷七年(772年)入朝,后卒于長安。










64歲書《元結(jié)碑》近代拓

《元結(jié)碑》局部

干祿字書是唐代顏元孫所著,收錄唐代俗文字的一部字書。因為是為章表、書判而作,故曰'干祿'。每字分俗、通、正三體,頗為詳核。作者顏元孫,杲卿之父,真卿之叔父。官至滁、沂、濠三州刺史,贈秘書監(jiān)。大歷九年(774年),顏真卿官湖州刺史時,嘗書是編勒石。開成四年(839年),刺史楊漢公重新摹刻蜀中。宋初尚有原刻本和楊摹本流傳。后湖州原刻本佚,現(xiàn)存石刻為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八月重刻,在四川潼川。正文后刻有題跋:“蜀士大夫所見惟板刻,尤鮮得見其真。府尹龍閣宇文公(時中)比刺湖州,得魯公書與楊漢公所摹二本,特為精詳……于是俾以楊、蜀二本參校,若顏書之剜缺者,以二本補焉,不可推究者缺之,令通顏書之士摹勒刻石于泮。”










66歲書《干祿字書》民國拓

《干祿字書》局部

殷君夫人顏氏碑全稱《杭州錢塘縣丞殷府君夫人顏君神道碣銘》,著錄首見于宋代《寶刻類編》。元明間碑沒入土中,清乾隆年間出土。碑上有『乾隆五十九年十月昭女張夔敬觀』字跡。該碑書于唐大歷十二年(七七七年),為顏真卿六十九歲書,楷書并篆額,碑連額高一百九十厘米,寬五十四厘米,厚約二十四厘米。四面環(huán)刻,碑陰、碑陽各九行,兩側(cè)各四行,行二十九字。碑額橫題『唐錢塘丞殷君夫人顏君之碑』十二字,分刻兩面。碑原在河南洛陽玉虛觀,元明間拓本藏于北京故據(jù)碑文載,顏氏于唐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年)秋七月五日死,次年春正月合。又據(jù)碑中顏真卿結(jié)銜『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推斷,此碑應書于其在湖州任上被召之時。此碑是顏真卿為其姑殷履直夫人顏真定追立的。據(jù)《校碑隨筆》載:『此碑碑陽中斷,剝落殊甚。舊拓本第二行「金紫」之「紫」下微損,次之則「紫」之「系」下泐作「幺」,然未泐及第三行「人」字。今則「紫」字惟余其首,而「人」字末筆亦與石花并矣。』清王昶《金石萃編》錄文已不全。清畢沅《中州金石記》、羅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等書著錄。此碑字體端正安詳,雄強遒勁。宋代米芾曾贊曰:『如項羽按劍,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69歲書《殷君夫人顏氏碑》清末民國拓

《殷君夫人顏氏碑》局部

李玄靖碑大歷十二年(777)書,顏真卿在書寫《西亭記》后一個月書此《李玄靖碑》,原立在江蘇句容縣茅山玉晨觀。顏真卿赴任湖州刺史時,途經(jīng)茅山,因舊友景昭法師之請,為乃師上清派道士第五代傳人李含光(682~769年 號玄靖)寫此《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并序》。梁讞《承晉齋積聞錄》稱贊:'顏魯公茅山《李玄靖碑》,古雅清圓,帶有篆意,與《元次山碑》相似,乍看去極散極拙,多不勻稱,而其實古意可掬,非《畫像贊》、《中興頌》所可及。'原碑南宋紹興七年(1137)斷裂,明代嘉靖三年(1524)遭火石碎。清同治尚存殘石十馀塊,1949年后,已經(jīng)全部佚失。










69歲書《李玄靖碑》清拓

馬璘新廟碑大歷十四年(779年)六月書。撰文者程浩。書額者是唐隸書名家韓擇木長子韓秀實。71歲的吏部尚書顏真卿為剛過世的唐代“中興猛將” 扶風郡王馬璘(721~776年)的家廟立《馬璘新廟碑》,他舉薦已經(jīng)去世的自己的老部下韓擇木的長子49歲的韓秀實用隸書書寫碑額“唐故尚書左仆射知省事扶風王贈司徒馬璘廟碑”20字,以示對晚輩書藝的肯定與提攜。

是碑著錄首見歐陽修《集古錄》,后湮沒無聞。直至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始出土于西安藩署,惜已殘損為五石,約存四百馀字。1947年移存西安碑林。初葺于墻,近年卸下,秘藏文物庫房。










71歲書《馬璘新廟碑》清拓

《馬璘新廟碑》局部

顏勤禮碑唐大歷十四年(779年)立,此為顏真卿為其曾祖父顏勤禮撰書刻立之神道碑。螭首方座,碑身及碑首高268厘米,碑身寬92厘米,三面刻字,共44行。碑正反兩面行38字,側(cè)行37字。未刻額。碑原在唐萬年縣甯安鄉(xiāng)鳳棲原上,五代后梁時,劉鄩(856~920年)守長安,將它及唐《開成石經(jīng)》等大批碑石遷于故唐尚書省之西隅。大致相當于今西安城北大街以西,北廣濟街以東,鼓樓以北,西華門街以南一帶。宋代以后埋入地下。直至1922年方重見天日。1948年移歸西安碑林。此碑雄沉剛健,元氣渾然。極好地保存了顏書原貌,彌足珍貴。為2007年中國郵政發(fā)行之“中國古代楷書郵票”六種之一。










71歲書《顏勤禮碑》民國拓

《顏勤禮碑》局部










編輯:陳麗羽 賈安娜    視頻制作:葉晉鈮   錢耀揚    

審核:王 銳  劉德宏

書法全集

張芝

王羲之  王獻之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徐渭  張瑞圖  傅山 王鐸  倪元璐

《萬歲通天帖》《草書九帖》《大草千字文》

甘中流力作、張旭光十七帖曹寶麟讀書筆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臨習《鄭文公碑》(1-5)
從橋上找回的北碑國寶
朱關田:傳世顏真卿楷書碑志著錄考略(下)
對于歐陽詢,你了解多少?
南北朝書法鑒賞
魏碑技法與欣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共和县| 辽源市| 翁牛特旗| 明星| 临沂市| 阿拉善右旗| 依兰县| 南部县| 武平县| 大渡口区| 五台县| 政和县| 金沙县| 新安县| 河池市| 合水县| 特克斯县| 桐梓县| 商南县| 荃湾区| 河东区| 多伦县| 农安县| 乾安县| 彰武县| 尖扎县| 益阳市| 乐昌市| 博兴县| 乐陵市| 景东| 阿瓦提县| 咸阳市| 罗平县| 安顺市| 大田县| 乾安县| 丹巴县| 田阳县| 泰和县| 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