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杰:篆書創作管見舉隅
時隔四年,十二屆國展在即,各級書協厲兵秣馬、積極備戰;廣大書友懷揣敬畏之情,廢紙三千、揮汗如雨。筆者鐘情篆書,借機于反思中梳理,舉隅數語在茲,倉促管窺之見,以饗同道,權作引玉之磚。
一、自然意蘊之態。漢字乃中華民族智慧之結晶,古代先民“ 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創造出神奇的表意符號,幾經演進為系統之古漢字,質樸自然、古拙爛漫。篆書作為“三江之源”,熔鑄象形意境,獨具裝飾表征,抽象中蘊藉意象。篆書創作中,書“月”字不缺彎曲之姿,書“水”字不乏流淌之韻,書“走”字表奔跑之意,書“飛”字表展翼之態,書“聲”字有擊罄之樂,書“囂”字有喧鬧之音,難能可貴。
二、因字立形之變。篆書具有規范、整飭之美。整體上布局規整、典雅平和;結構方正勻停,舒展大方;具體到篆書創作之上,則當力求規避上下齊整、大小等同、弧度單一之“狀若算子”,而求其方圓、疏密、起伏、參差、收放諸變。
三、同字異形之美。就增加藝術表現力而言,書作中重復之字不可避免,其原則上要“同字形異”之變化,《蘭亭序》二十一個“之”字無一雷同,結體千變萬化,令人拍案叫絕,嘆為觀止。篆書創作亦然,如“之”“其”“可”“不”“無”等字,篇章之內其形態若無一例外雷同,其無疑會成為書作之醒目缺陷,不妨查閱書法字典資料,以求多樣變化。
四、計白當黑之妙。國展中,篆書作品大多布局趨于緊張滿塞,字盈甚者極盡堆積之能事。《易經》有言:“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曰:“萬物負陰而抱陽。”天下萬物,莫不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一幅書作,常常閃爍著創作者虛與實、白與黑、疏朗與緊密之辯證思想,留白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篆書作品適當經營留白空間,此白非空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計白當黑,以“不言之言是為至言”,方寸之地能顯天地之寬,能給予觀者無限想象空間,天宇開朗,滋蔓落落有致之美感。
馬小杰十一屆國展優秀作品
馬小杰(重慶)?篆書《大西南賦》中堂?237cm×115cm
局部2
局部3
局部4
提名評委:王友誼
本屆國展提倡自作詩文,《大西南賦》為自作四言文賦,通篇五百余字,一韻到底,是篆書中少見之作。該作品取清人篆法,可見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之遺韻,通篇整飭密致,排列井然有序,透露出清整、溫潤、嫻雅氣息。仔細品來,作品筆法婉轉遒勁,筆畫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起收有度,線條流動飄逸而力度遒美,將較為單純的篆書線條處理得豐富靈活,意韻深長,頗具藝術情趣;結體或方或圓,或側還銳,飛揚如風柳,靜穆似晨露,工整和諧,嚴謹古樸,于方勁嚴整之中見秀姿;墨色濃潤厚樸,輕盈起落,整體統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地處西南,在感知家鄉自然風光之美、風土人情之濃、人文地理之厚、歷史文明之遠、宗教信仰之誠等基礎上,能結合個人學識修養和融入真摯情感來進行書法藝術創作,值得提倡。在書作《大西南賦》的字里行間,可以感知作者熱愛家鄉、謳歌大西南的豐富情懷,這也是該作讓人觸動之處。
(選自《中國書法報》225期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