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三國時期住在江西的名醫董奉,給人看病從不收錢,只規定每看好一個小病,病人要給他栽活一棵杏樹;看好一個大病,給他栽活五棵杏樹。幾年之后便長成了一片杏林。待杏林結果時,他又以果換糧,賑濟窮人,于是被后人譽為“杏林春暖”。千百年來,“橘井泉香”與“杏林春暖”雙壁生輝,成為了我國古代醫藥史上一個十分著名的典故,成為了我國醫藥界的象征。
這則“橘井泉香”典出《列仙傳》之《蘇耽傳》,清代闖入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就將其收入《醫術名流列傳》之中,流傳甚廣。至今湖南郴州市東北郊蘇仙嶺上的蘇仙觀、飛升石、鹿洞,以及市內第一中學內的橘井,都是紀念蘇仙的遺跡。“橘井泉香”一詞與“杏林春暖”、“懸壺濟世”一樣,在中醫學界膾炙人口。過去醫家常常以“橘井”一詞或橘、杏并用來為醫書取名,諸如“橘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
歧黃之術
“歧”指的是和黃帝同時代的黃帝的醫官歧伯,而“黃”指的是中國歷史上傳說中的黃帝。
中國早期著名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 素問》即是以黃帝與歧伯的問答對話展開的語錄體著作。后將歧黃之 術作為中醫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