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部分網民最喜歡發(fā)布負面信息評論,也只有中國網民發(fā)表負面評論的意愿超過正面評論。媒體上暴力、兇殺、災害、災難的新聞總能激起更多人的關注興趣;微博和論壇上,往往是那些負面的消息和批判性的評論更能引起轉發(fā)和評論。這樣的“壞消息綜合癥”似乎正在改變新聞的定義:壞消息才是新聞,無負面不新聞。
“壞消息綜合癥”,不少人把問題歸咎于“社會的不完美”:因為社會不完美,因為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到處都是壞消息,于是就有了“壞消息綜合征”——這是比“壞消息綜合癥”還流行的一種思維,它迎合了大眾憤世嫉俗、不滿現(xiàn)實的憤懣情緒。同時,這種思維也很偷懶,其本身就陷入了“壞消息綜合征”的思維悖論。
2010年,美國尼爾森發(fā)布了一份亞太各國網民的用戶習慣報告,稱在整個亞太地區(qū),中國網民最喜歡發(fā)布負面產品評論,也只有中國網民發(fā)表負面評論的意愿超過正面評論,約有62%的中國網民表示,他們更愿意分享負面評論。而全球網民的這一比例則為41%。
社會調查中心上周的調查顯示,對于尼爾森這一調查結果,41.3%的中國網民明確“認同”,41.9%的網友認為批評性言論更有價值;35.6%的網友認為負面評論多表明中國網民維權意識增強。上述調查只是將網民發(fā)表“負面評論”的習慣局限在商業(yè)消費領域。
人們似乎更喜歡扮演成一個被逼無奈的受害者,習慣于把問題推給別人和外在,而缺少自我反省。“壞消息綜合癥”就是如此,我們人性中的自私,使我們更愿意接受壞消息,更喜歡消費壞消息中的暴力和血腥、在負面新聞中當輕松的旁觀者、在壞消息中享受那種置身事外的幸運感、以壞消息滋養(yǎng)某種憤懣的情緒和陰暗的欲望。
其一,通過壞消息來獲得相對的幸福感。聽到“別人的處境比自己更壞”,會比聽到“別人過得比自己好”更能獲取一種隱隱的快慰。網絡戲言,得知你過得不好我也就安心了——其實是真實的人性體現(xiàn)。其二,壞消息可以有助于一個人釋放壓力。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起碼可以將那些壞消息拿出來安慰自己,自己已經很幸運了;當失敗的時候,可以用壞消息為自己推卸責任,將不滿都推給外在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這么惡劣,失敗不是我的錯。買不起房、娶不好媳婦、創(chuàng)業(yè)失敗,所有這些壓力都可以通過壞消息來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