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聚族,有很多人在聚會上往往因發現自己職業發展不如其他人,不知如何面對昔日的同學,從而對聚會產生極大恐懼心理。專家提示“恐聚族”需要對聚會時所遇到的攀比和炫富,積極調整自我心態。老同學們能夠聚在一起,這本身就有一種熟悉感、溫馨感的體現,聚會的組織者要積極創造和引導和諧的氛圍,不要讓同學聚會成為大家心理上的負擔。
1、“我們公司年終獎發了5萬元”,“我又買了輛車”,“年底又去巴黎購物了”,剛剛在一家日資企業市場部任職的程先生表示:“我們高中同學又將在春節舉行聚會,以前總是對聚會充滿期待,老同學在一起多回憶當年的時光,感到親切和溫暖。但如今,年年聚會總是讓人失望,整個聚會變成了‘炫富會’和‘攀比會’。
2、網友“漂浮北京”發帖稱,自己學生時代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班干部,高考考進北京一流高校,但近幾年的工作發現自己已是風光不再,而以前班里那些只能考上三流大學的差學生,現在在社會上風風光光。這讓我心里覺得有點不舒服。
3、在一家私企做行政助理的楊小姐表示高中時代我是老師眼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還是班級干部,高考后順利地進入了北京一所一流高校。但是近幾年的工作發現自己已是光芒不再。而以前班級里那些只能考上三流大學,甚至是大專高職的差學生,現在卻在社會上混得風風光光。這讓我心里感到抵觸,更不敢去參與聚會。
1、趕走孤獨多交朋友,在很多沒有參加過網聚的人看來,這種聚會應該是20歲左右年輕人的專利,事實卻并非如此。除非組織者明確要求有年齡限制,一般這樣的聚會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
2、通過論壇和QQ群共同發起了一個“安徽人在濟南”的聚會,參與者有6歲兒童,也有60多歲的老人,很多人在此之前從未謀面,他們從事的工作也是五花八門,有公務員,也有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還有干個體的。這樣的聚會和平時與同事、領導一起吃飯還不太一樣,可以很放松,想到什么說什么。
3、平時工作很忙,壓力也很大,周末找人一起吃吃飯,聊聊天,多認識幾個朋友,挺熱鬧挺好。自己參加這些聚會,就是因為在城市里覺得太孤單,我是單身,加上工作和生活的圈子很小,剛來濟南的時候,下了班或是周末無事可做,非常無聊,覺得很孤獨。加入這些群就是為了認識一些有相同興趣愛好的朋友,也想有機會認識自己的另一半。通過這種方式,他確實認識了很多朋友,收獲很大。
4、在這樣的聚會中,最后埋單大都實行AA制,也會有剛剛流行起來的AB制,即男士多付一點,女士少掏一點。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會征得參與者的同意,非常民主,不會有人因為付錢的事有什么異議。
1、恐聚族往往預設了很多負面情緒,聚會時會不由自主地尋找蛛絲馬跡佐證自己的猜想,覺得其他人都帶著有色眼鏡看自己,這都是不健康的心態。同學聚會對于人際網絡的恢復和維系是很重要的,并不需要說很多話、搞很復雜的活動。老同學們能夠聚在一起,這本身就有一種熟悉感、溫馨感的體現。
2、大家在社會上的職業雖然已經千差萬別,但同學聚會應該卸下所有“包裝”,開展“裸奔”聚會, 畢竟聚會更多為的是回憶和分享。如果聚會中感到話題方向“有誤”,“恐聚族”們不妨到時糾正方向,引導話題方向,相信老同學們在一起也愿意多談及學生時代的點點滴滴。
3、現代城市看起來很熱鬧,其實很多人都很孤獨。他們交往的渠道太窄,鄰居不熟悉,親戚走動少,同事之間可能會受到互相競爭、職位高低等因素的影響,很難成為朋友,而網絡提供的這個平臺很單純,大都是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或是目標,這樣反而容易交朋友,消除孤獨感。
4、很多參加過聚會的網友表示,而諸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我看的不是書,是寂寞”等句式的流行,雖是網友惡搞,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現代人的生存狀態。
著名時評人十年砍柴點評:人是群居動物,多數人渴望親情和友情,孤獨是 人類悠久的毒藥。然而因為父母“逼婚”等原因,一些人成為“恐歸族”;而因為同學、老友炫富、炫權,一些人成為“恐聚族”。當人倫之愛成為壓力,當功利的浮云遮蔽友情,多數人寧愿品嘗孤獨的毒藥。變味的聚會,不要也罷!
如果你要用一個句子來解釋“恐聚族”,千萬不要說成“people who are afraid of parties”
而應該是“people who dislike parties”,舉個例子,I dislike coffee,但你不會說 I am afraid of
coffee,還是那句老話,要看到詞背后的意思,千萬不要“word by word”。
說到“party”,本來想到的是輕松和快樂,但是不知從啥時,一股“攀比”小風漸漸吹到了聚會里,名呀,利啊,是“浮云”還是“給力”,誰能說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