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神秘的人體經絡
神秘的人體經絡

一、    探尋人體中的功能世界——十二經脈

筆者發現這兩年很多人開始熱忠于經絡調理養生,不少中醫愛好者與捍衛者通過寫中醫養生方面的書籍來引起人們對中醫的關注。筆者對此很是高興,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怎么能忘記丟棄呢?一部《黃帝內經》要匯集多少代人的經驗與智慧。中國人的歷史至少有200萬年,而《黃帝內經》成書時間大約是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也就是說中國人用了近199.8萬年的時間,通過對我們身體的不斷摸索,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總結,通過一代又一代地口傳心授,才有了秦漢時期寫就的《黃帝內經》。而《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現存最早的一部理論經典。筆者寫的這本《人人都是老中醫》也是通過不斷翻閱領悟《黃帝內經》才能有些思路與靈感。面對199.8萬年的中國人對于人體健康的經驗總結,有誰敢說這是糟粕?有誰敢說這是迷信?又有誰敢揚言取締?筆者敢說,那些揚言取締中醫,自認為是科學捍衛者的人,尤如井底之蛙。現代科學有幾年歷史,20年?200年?2000年?與200萬年比比如何?!

回到經絡調理養生的問題上,那為什么能通過經絡調理就能治病養生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說經絡是什么。經絡是存在于人體中聯系臟腑與臟腑,臟腑與人體五體(皮毛、血脈、肉、筋、骨)、五官(眼、耳、口、鼻、舌)等軀體的物質。萬物由氣生化而成,經絡也是不例外。只是當人死亡后,人體內后天之氣(呼吸之氣與水谷精微之氣的合稱)散去后,經絡之氣也就散去了。所以經絡是由后天之氣聚化而成,他不像五臟六腑那樣,人死后還能存在于人體中一段時間。因為,無臟六腑是由先天之氣生成,再由后天之氣維持的。即使人死亡后,沒有后天之氣維持五臟六腑,但先天之氣還在,所以臟腑在一段時間內還在。

搞懂了經絡是什么的問題后,再分析經絡為什么能治病就不難了。人體臟腑、五體、五官等由于經絡的存在而相互聯系成一個整體。具體描述如下:三焦(六腑之一)將五臟六腑從上到下串聯起來。從上到下依次為肺,心,脾,肝,膽,胃,腎,小腸,大腸,膀胱。各臟腑通過各自經絡與五體、五官等相連,與肺相連的叫肺經,與心相連的叫心經,與三焦相連的叫三焦經,依次類推。而各條經絡之間又相互連接起來。如此形成一個網狀的整體。如果某一個臟腑上的陰陽不平衡了,可以通過針、灸、按摩、刮痧、拔罐等方法調理這個臟腑所對應的經絡以達到調理該臟腑陰陽的目的。舉個例子:如果肺上陽氣太過造成咳嗽氣喘,就可以用或針刺或刮痧的方法,使得肺上太過的陽氣排出體外,肺就進入陰陽平衡狀態了,咳嗽氣喘的疾病就好了。具體怎樣通過針、灸、按摩、刮痧、拔罐等方法調理臟腑陰陽我們將在后面的內容中詳細講解。在這之前,我們先學習一下12條經絡的行經部位以及12條經絡上面的重要穴位。五臟加六腑應該對應11條經絡,為什么變成12條經絡了呢?那是因為,我們的祖先認為心在五臟中是極其重要的一臟,心的表面應該有一個保護他的物質,我們的祖先將這種物質叫做“心包”,于是就有了與心包相連的“心包經”,11條經絡就變成了12條經絡了。而所謂穴位,是經絡上與外部聯系的最敏感部位。

 (一) 手太陰肺經

 肺經是以肺為中心,連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經脈。呼吸系統受到傷害時,尋找位于此經脈的各穴位,并利用這些穴位加以治療便能產生療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將空氣(偏陰之氣)吸入體內,再將對人體無用的氣(偏陽之氣)呼出體外。肺經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等。

  手太陰肺經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絡于大腸(肺與大腸相表里),回過來沿著胃上口,穿過膈肌,屬于肺臟。從氣管、喉嚨部橫出腋下(中府、云門),下循上臂內側,走手少陰,手厥陰經之前(天府、俠白),下向肘中(尺澤),沿前臂內側橈骨邊緣(孔最),進入寸口動脈搏動處(經渠、太淵),上向大魚際部,沿邊際(魚際),出大拇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脈:從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內側,出其末端,接手陽明大腸經 。

肺經一側11穴(左右兩側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橈側,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主治呼吸系統病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

肺經穴位:中府 云門 天府 俠白 尺澤 孔最 列缺 經渠 太淵 魚際 少商。

(1)中府

[定位] 在胸外側部,云門下1寸,平第一肋間隙處,距前正中線6寸。

[主治] 咳嗽,氣喘,肺脹滿,胸痛,肩背痛。

[配伍] 配尺澤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2) 云門

[定位]在胸外側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鎖骨下窩凹陷處,距前正中線6寸。

[配伍]云門、中府、隱白、期門、肺俞、魂門、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煩痛。

(3) 天府

[定位] 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3寸處。

[主治] 氣喘,鼻衄,癭氣,臂痛。

[配伍] 配曲池治療臂痛。

(4) 俠白

[定位] 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4寸,或肘橫紋上5寸處。

[主治] 咳嗽,氣喘,干嘔,煩滿,臑痛。

[配伍] 配曲池, 肩髎治肩臂痛。

(5) 尺澤

[定位] 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主治] 咳嗽,氣喘,咳血,潮熱,胸部脹滿,咽喉腫痛,小兒驚風,吐瀉,肘臂攣痛。

[配伍] 配太淵,經渠治咳嗽,氣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熱;配曲池治肘臂攣痛。

(6) 孔最

[定位] 在前臂掌面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

[主治] 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肘臂攣病,痔疾。

[配伍] 配肺俞尺澤治咳嗽,氣喘;配魚際治咳血。

(7) 列缺

[定位] 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簡便取穴法] 兩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 傷風,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齒痛。

[配伍] 配合谷治傷風頭痛項強; 配肺俞治咳嗽氣喘。

(8) 經渠

[定位] 在前臂掌面橈側,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腕橫紋上 l寸。

[主治] 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手腕痛。

[配伍] 配肺俞,尺澤治咳嗽。

(9) 太淵

[定位] 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主治] 咳嗽,氣喘,咳血,胸痛,咽喉腫痛,腕臂痛,無脈癥。

[配伍] 配尺澤,魚際,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無脈癥。

(10) 魚際

[定位] 在手拇指本節(第1掌指關節)后凹陷處,約當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 咳嗽,咳血,咽喉腫痛,失音,發熱。

[配伍] 配孔最,尺澤治咳嗽,咳血;配少商治咽喉腫痛。

(11) 少商

[定位] 在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主治] 咽喉腫痛,咳嗽,鼻衄,發熱,昏迷,癲狂。

[配伍] 三棱針點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腫痛;配中沖治昏迷,發熱。

 (二)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是和肺經關系非常密切的經脈。呼吸系統有疾病時,以大腸經上的曲池穴位為治療點,是經常使用的療法。大腸經發生異常時,會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嚨腫等癥狀出現。若壓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時,亦會有疼痛感。因為肺機能不好,所以皮膚會出現蒼白干燥、失去光澤的現象;治療大腸經的穴位有二十個,臉部有迎香、水溝。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溫溜、偏歷、陽谷。手掌有合谷、三間、二間、商陽等。

  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下入缺盆(鎖骨上窩),絡于肺,通過橫膈,屬于大腸。

  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鎖骨上窩),絡于肺,通過橫膈,屬于大腸。

  大腸經一側20穴(左右兩側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橈側,5穴在頸、面部。首穴商陽,末穴迎香。主治胃、腸等腹部疾病,神經精神方面病癥,某些熱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癥,以及本經脈所過部位之病癥。

  大腸經穴位: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溪 偏歷 溫溜 下廉 上廉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肩髃 巨骨 天鼎 扶突 口禾髎 迎香

(1) 商陽

[定位] 在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主治] 耳聾,齒痛,咽喉腫痛,頜腫,青盲,手指麻木,熱病,昏迷。

[配伍] 配少商點刺出血治熱病,昏迷。

(2) 二間

[定位] 微握拳,當手食指本節(第2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中。

[主治] 目昏,鼻衄,齒痛,口歪,咽喉腫痛,熱病。

[配伍] 配合谷治齒痛。

(3) 三間

[定位]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節(第2掌指關節)后,橈側凹陷處。

[主治] 咽喉腫痛,牙痛,腹脹,眼痛,腸瀉,洞泄。

[配伍] 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

(4) 合谷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簡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 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齒痛,牙關緊閉,口眼歪斜,耳聾,痄腮,咽喉腫痛,熱病無汗,多汗,腹痛,便秘,經閉,滯產。

[配伍] 配太陽治頭痛;配太沖治目赤腫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腫痛; 配三陰交治經閉,滯產; 配地倉頰車治眼歪斜。

(5) 陽溪

[定位] 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 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鳴,齒痛,咽喉腫痛,手腕痛。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

(6) 偏歷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處。

[主治] 目赤,耳鳴,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腫。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疼痛。

(7) 溫溜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

[主治] 頭痛,面腫,咽喉腫痛,疔瘡,肩背酸痛,腸鳴腹痛。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

(8) 下廉

[定位] 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處。

[主治] 頭痛,眩暈,目痛,肘臂痛,腹脹,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脹,腹痛。

(9) 上廉

[定位] 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處。

[主治] 頭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腸鳴腹痛。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麻木;

(10) 手三里

[定位] 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

[主治] 齒痛頰腫,上肢不遂,腹痛,腹瀉。

[配伍] 配曲池治上肢不遂。

(11) 曲池

[定位] 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主治] 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瘰疬,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配伍] 配血海,足三里治癮疹;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配太沖、大椎治高血壓。

(12) 肘髎

[定位] 在臂外側,屈肘,曲池上方 l寸,當肱骨邊緣處。

[主治] 肘臂部瘓痛,麻木,攣急。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疾病。

(13) 手五里

[定位] 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主治] 肘臂攣痛,瘰疬。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攣痛。

(14) 臂臑

[定位] 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七寸處。

[主治] 肩臂痛,頸項拘攣,瘰疬,目疾。

[配伍] 配光明治目疾。

(15) 肩髃

[定位] 在臂外側,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向凹陷處。

[主治] 肩臂攣痛不遂,癮疹,瘰病。

[配伍] 配肩髎治肩臂疼痛。

(16) 巨骨

[定位] 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主治] 肩臂攣痛不遂,瘰疬,癭氣。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17) 天鼎

[定位] 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后緣,當結喉旁,扶突與缺盆連線中點。

[主治] 暴喑氣梗,咽喉腫痛,瘰疬,癭氣。

[配伍] 配少商治咽喉腫痛。配合谷治癭氣。

(18) 扶突

[定位] 在頸外側部,結喉旁,當胸鎖乳突肌前、后緣之間。

[主治]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暴喑,瘰疬,癭氣。

[配伍] 配合谷治癭氣。

(19) 口禾髎

[定位] 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20) 迎香

[定位] 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間。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面癢,膽道蛔蟲癥。

(三) 手少陰心經

  心臟在中醫醫學中是屬于五臟之一:位于肺之下,橫隔膜之上,狀如蓮花一般,且附著于胸椎的第五根肋骨附近。和現代醫學所認為的心臟機能大致相同,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組織。心經的穴位包括有極泉、青云、少海、靈道、進里、陰剎、神門、少府、少衛等九個穴位。心經發生異常時,身體會有各種不舒服的感覺,此時請刺激心經上的穴位,癥狀就能減輕了。

  手少陰心經從心中開始,出來屬于心臟與它臟相連的系帶,下過膈肌,絡小腸(心與小腸相表里)。

  它的支脈:從心臟的系帶部向上挾咽喉,而與眼球內連于腦的系帶相聯系。

  它的直行脈從心系(即心與它臟相聯系的系帶)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極泉),沿上臂內側后緣,走手太陰,手厥陰經之后(青靈),下向肘內(少海),沿前臂內側后緣(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到掌后豌豆骨部進入掌內后邊(少府),沿小指的橈側出于末端(少沖),接手太陽小腸經。本經一側9穴(左右兩側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側面的尺側,1穴在側胸上部。首穴極泉,末穴少沖。主治胸、心、循環系統病癥、神經精神方面病癥以及本經脈所過部位之病癥。

心經穴位:極泉 青靈 少海 靈道 通里 陰郄 神門 少府 少沖

(1) 極泉

[定位] 在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

[主治] 心痛,咽干煩渴,脅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痛。

(2) 青靈

[定位] 在臂內側,當極泉與少海的連線上,肘橫紋上3寸,肱二頭肌的內側溝中。

[主治] 頭痛振寒,目黃,脅痛,肩臂疼痛。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痛。

(3) 少海

[定位] 屈肘,當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 心痛,肘臂攣痛,瘰疬,頭項痛,腋脅痛。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攣痛。

(4) 靈道

[定位] 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5寸。

[主治] 心痛,暴喑,肘臂攣痛。

[配伍] 配心俞治心痛。

(5) 通里

[定位] 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 l寸。

[主治] 心悸,怔仲,暴喑,舌強不語,腕臂痛。

[配伍] 配廉泉、啞門治不語。

(6) 陰郄

[定位] 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主治] 心痛,驚悸,骨蒸盜汗,吐血、衄血,暴喑。

[配伍] 配心俞、巨闕治心痛;配大椎治陰虛盜汗。

(7) 神門

[定位] 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主治] 心病,心煩,驚悸,怔仲,健忘,失眠,癲狂癇,胸脅痛。

[配伍] 配內關、心俞治心痛;配內關、三陽交治健忘、失眠。

(8) 少府

[定位] 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

[主治] 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遺尿,陰癢痛,小指攣痛。

[配伍] 配內關治心悸。

(9) 少沖

[定位] 在小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主治] 心悸,心痛,胸脅痛,癲狂,熱病,昏迷。

[配伍] 配太沖、中沖、大椎治熱病、昏迷。

(四) 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經現代醫學而言,是位于胃和大腸之間,長七公尺以上的重要消化器官。胃部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一進入小腸,小腸即分泌腸液并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將食物完全融解為細小的分子,最后由小腸壁吸收。但在中醫醫學中,其所認為的小腸機能則稍有不同。小腸連接胃,胃部的水分和固態物會進入小腸;小腸門于肚臍以上附近的一個小洞,水份會由此流入膀胱,固態渣滓則進入大腸,而必要養分由脾膜所吸收。小腸經在消化機能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小腸經的機能衰退,會使身體不調和,并出現各種不舒服的癥狀。若小腸經有異常時,壓迫后背腰部的小腸俞穴位,會感覺到似乎有硬塊。壓迫此處真的發現有硬塊時,可以刺激小腸經上的穴道,以減輕不愉快的癥狀。小腸經主要的穴位共有十九個。

  手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外側末端開始(少澤),沿手掌尺側(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陽谷),出尺骨小頭部(養老),直上沿尺骨下邊(支正),出于肘內側當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側,出肩關節部(肩貞、臑俞),繞肩胛(天宗、秉風、曲垣),交會肩上(肩外俞、肩中俞;會附分、大杼、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絡于心,沿食管,通過膈肌,到胃(會上脘、中脘),屬于小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行沿頸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頰(顴髎),到外眼角(會瞳子髎),彎向后(會和髎),進入耳中(聽宮)。 它的又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上向顴骨,靠鼻旁到內眼角(會睛明),接足太陽膀胱經。此外,小腸與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脈氣相通。

小腸經一側19穴(左右兩側共3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尺側,11穴在肩、頸、面部。首穴少澤,末穴聽宮。主治腹部小腸與胸、心、咽喉病癥,某些熱性病癥,神經方面病癥和頭、面、頸、眼、耳病癥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癥。

小腸經穴位:少澤 前谷 后溪 腕骨 陽谷 養老 支正 小海 肩貞 臑俞 天宗 秉風 曲垣 肩外俞肩中俞 天窗 天容 顴髎 聽宮

(1) 少澤 SI1 Shào zé

[定位] 在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l寸。

[主治] 頭痛,目翳,咽喉腫痛,乳癰,乳汁少,昏迷,熱病。

[配伍] 配膻中、乳根治乳汁少、乳癰。

(2) 前谷

[定位] 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指掌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主治] 頭痛,目痛,耳鳴,咽喉腫痛,乳少,熱病。

[配伍] 配耳門、翳風治耳鳴。

(3) 后溪

[定位] 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指掌關節)后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主治] 頭項強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腰背痛,癲狂癇,瘧疾,手指及肘臂攣痛。

[配伍] 配列缺、懸鐘治項強痛;配人中治急性腰扭傷。

(4) 腕骨

[定位] 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主治] 頭項強痛,耳鳴,目翳,黃疸,熱病,瘧疾,指攣腕痛。

[配伍] 配陽陵泉、肝俞、膽俞治黃疸。

(5) 陽谷

[定位] 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 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熱病,癲狂癇,腕痛。

[配伍] 配陽池治腕痛。

(6) 養老

[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緣中。

[主治] 目視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配伍] 配太沖、足三里治目視不明。

(7) 支正

[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側,當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主治] 頭痛,目眩,熱病,癲狂,項強,肘臂酸痛。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

(8) 小海

[定位] 在肘內側,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主治] 肘臂疼痛,癲癇。

[配伍] 配手三里治肘臂疼痛。

(9) 肩貞

[定位] 在肩關節后下方,臂內收時,腋后紋頭上l寸。

[主治] 肩臂疼痛,瘰疬,耳鳴。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療肩周炎。配肩髎、曲池、肩井、手三里、合谷治療上肢不遂。

(10) 臑俞

[定位] 在肩部,當腋后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

[主治] 肩臂疼痛,瘰疬。

[配伍]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疼痛。

(11) 天宗

[定位] 在肩胛部,當崗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4胸椎相平。

[主治] 肩胛疼痛,氣喘,乳癰。

[配伍] 配肩外俞治肩胛痛;配膻中、足三里治乳癰。

(12) 秉風

[定位] 在肩胛部,崗上窩中央,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主治] 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配伍] 配天宗治肩胛疼痛。

(13) 曲垣

[定位] 在肩胛部,崗上窩內側端,當臑俞與第2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 肩胛疼痛。

[配伍] 配天宗、秉風治肩胛疼痛。

(14) 肩外俞

[定位] 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肩背疼痛,頸項強急。

[配伍] 配肩中俞、大椎、列缺治肩背疼痛。

(15) 肩中俞

[定位] 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

[主治] 咳嗽,氣喘,肩背疼痛,目視不明。

[配伍] 配肩外俞,大椎治肩背疼痛。

(16) 天窗

[定位] 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后緣,扶突后,與喉結相平。

[主治] 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暴喑。

[配伍] 配列缺治頸項強痛。

(17) 天容

[定位] 在頸外側部,當下頜角的后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主治] 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

[配伍] 配列缺治頸項強痛。

(18) 顴髎

[定位] 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主治] 口眼歪斜,眼瞼(目閏)動,齒痛,頰腫。

[配伍] 配地倉、頰車治口歪;配合谷治齒痛。

(19) 聽宮

[定位] 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后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主治] 耳鳴,耳聾,聤耳,齒痛,癲狂癇。

[配伍] 配翳風、中渚治耳鳴、耳聾。

(五) 手少陽三焦經

現代醫學并無三焦這個名詞。中醫認為三焦司掌后天之氣。腎是先天之氣的發源地,而三焦乃是人出生后,將脾胃運化食物而獲得的后天之氣吸收體內,并讓其傳導到人體各臟腑的六腑之一。三焦是由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組成的。上焦由脖子根部開始直通心窩處,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中焦由心窩開始至肚臍為止,包含消化系統。下焦由肚臍至恥骨終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統。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機能運轉正常是三焦經的主要任務。三焦經的經脈發生異常時,身體會出現各種癥狀,如重聽、眼角痛、喉嚨或臉頰痛,脖子、下巴、肩膀、手臂疼痛。中焦部份的心窩至肚臍的肌肉發硬,則是生殖器、泌尿器異常的征兆。 三焦經的主要穴位有二十三個。

  手少陽三焦經起于無名指末端(關沖),上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液門),沿著手背(中渚、陽池),出于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向上通過肘尖(天井),沿上臂外側(清冷淵、消濼),向上通過肩部(臑會、肩髎),交出足少陽經的后面(天髎;會秉風、肩井、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布于膻中(縱隔中),散絡于心包,通過膈肌,廣泛遍屬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脈:從膻中上行,出鎖骨上窩,上向后項,連系耳后(天牖、翳風、顱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孫;會頷厭、懸厘、上關),彎下向面頰,至眼下(顴髎)。

  它的支脈:從耳后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門;會聽會),經過上關前,交面頰,到外眼角(絲竹空;會瞳子髎)接足少陽膽經。

  此外,三焦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脈氣相通。

三焦經一側23穴(左右兩側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線上,10穴在頸、側頭部。首穴關沖,末穴絲竹空。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癥,某些熱性病癥和本經所經過部位之病癥。本經穴位:關沖液門 中渚 陽池 外關 支溝 會宗 三陽絡 四瀆 天井 清冷淵 消濼 臑會 肩髎 天髎 天牖 翳風 瘛脈 顱息 角孫 耳門 耳和髎 絲竹空

(1) 關沖

[定位]在手環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喉痹,舌強,熱病,心煩。

[配伍]配內關、人中治中暑、昏厥。

(2) 液門

[定位]在手背部,當第4、5指間,指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目赤,耳痛,耳鳴,耳聾,喉痹,瘧疾,手臂痛。

[配伍]配魚際治喉痛。

(3) 中渚

[定位]在手背部,當環指本節(掌指關節)的后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聾,耳鳴,喉痹,肩背肘臂痠痛 ,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熱病。

[配伍]配角孫治耳鳴耳聾;配太白治大便難;配支溝、內庭治嗌痛。

(4) 陽池

[定位]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聾,瘧疾,消渴,口干,喉痹。

[配伍]配合谷、尺澤、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攣。

(5) 外關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熱病,頭痛,頰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脅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顫。

[配伍]配足臨泣治頸項強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熱病;配陽陵泉治脅痛。

(6) 支溝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暴喑,耳聾,耳鳴,肩背痠痛,脅肋痛,嘔吐,便秘,熱病。

[配伍]配天樞治大便秘結;配雙側支溝治急性腰扭傷、脅痛。

(7) 會宗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尺側,尺骨的橈側緣。

[主治]耳聾,癇證,上肢肌膚痛。

[配伍]配聽會、耳門治療耳聾;配大包治上肢肌肉疼痛,軟組織挫傷。

(8) 三陽絡

[定位]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暴喑,耳聾,手臂痛,齲齒痛。

[配伍]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風后遺癥上肢不遂。

(9) 四瀆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肘尖下5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暴喑,暴聾,齒痛,呼吸氣短,咽阻如梗,前臂痛。

[配伍]配三陽絡、消濼、肩髎、天髎、肩外俞治肩臂痛;配三陽絡、陽溪治手指伸展不利,上肢不遂。

(10) 天井

[定位]在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

[主治]偏頭痛,脅肋、頸項、肩臂痛,耳聾,瘰疬,癭氣,癲癇。

[配伍]配率谷治偏頭痛;配天突治癭氣;配臂治瘰疬、癮疹;配巨闕、心俞治精神恍惚。

(11) 清冷淵

[定位]在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主治]頭痛,目黃,肩臂痛不能舉。

[配伍]配肩髎、天髎、臑俞、養老、合谷治上肢痿、痹、癱、痛。

(12) 消濼

[定位]在臂外側,當清冷淵與臑會連線中點處。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臂痛,齒痛,癲疾。

[配伍]配肩髎、肩髃、臑會、清冷淵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13) 臑會

[定位]在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的連線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緣。

[主治]肩臂痛,癭氣,瘰疬,目疾,肩胛腫痛。

[配伍]配肩俞、肩貞治肩周炎;配肘髎、外關治肘臂攣痛。

(14) 肩髎

[定位]在肩部,肩髃后方,當臂外展時,于肩峰后下方呈現凹陷處。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舉。

[配伍]配天宗、曲垣治療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養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15) 天髎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與曲垣的中間,當肩胛骨上角處。

[主治]肩臂痛,頸項強痛,胸中煩滿。

[配伍]配秉風、天宗、清冷淵、臑會治頸肩綜合征、上肢不遂。

(16) 天牖

[定位]在頸側部,當乳突的后下方,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后緣。

[主治]頭暈,頭痛,面腫,目昏,暴聾,項強。

[配伍]配外關、率谷、治偏頭痛、耳鳴、耳聾、腮腺炎。

(17) 翳風

[定位]在耳垂后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口眼喎斜,牙關緊閉,頰腫,瘰疬。

[配伍]配地倉、承漿、水溝、合谷治口噤不開。

(18) 瘛脈

[定位]在頭部,耳后乳突中央,當角孫與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中、下1/3的交點處。[主治]頭痛,耳聾,耳鳴,小兒驚癇,嘔吐,泄痢。

[配伍]配翳風、耳門、聽宮、聽會、百會治耳硬化癥,提高聽力。

(19) 顱息

[定位]在頭部,當角孫與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上、中1/3的交點處。

[主治]頭痛、耳鳴、耳痛、小兒驚癇,嘔吐涎沫。

[配伍]配太沖治小兒驚癇、嘔吐涎沫、瘈疭;配天沖、腦空、風池、太陽治偏頭痛、頭風病。

(20) 角孫

[定位]在頭部,折耳廓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際處。

[主治]耳部腫痛,目赤腫痛,目翳,齒痛,唇燥,項強,頭痛。

[配伍]率谷透角孫配足臨泣治眩暈。

(21) 耳門

[定位]在面部,當耳屏上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主治]耳聾,耳鳴,聤耳,齒痛,頸頷痛,唇吻強。

[配伍]配絲竹空治牙痛;配兌端治上齒齲。

(22) 耳和髎

[定位]在頭側部,當鬢發后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后緣。

[主治]頭重痛,耳鳴,牙關拘急,頷腫,鼻準腫痛,口渴

[配伍]配養老、完骨治耳聾。

(23) 絲竹空

[定位]在面部,當眉梢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眼瞼跳動,齒痛,癲癇。

[配伍]配絲竹空止牙痛。

(六) 手厥陰心包經

現代醫學并無心包這個名詞。古時候的中國人,視心臟為人體重要的器官,故認為心臟外有一層膜保護心臟,而此膜即稱為心包。因此,心包有保護心臟、使心臟機能正常運轉的功能。心包經是通過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陰交三個重要穴位的經脈。通過胸部后,經側腹、手的內側、手掌、中指一直連續下來。心包經包圍心臟,有保護作用,若有受損其所呈現的癥狀和心臟受傷害時一樣,如臉部上火、發紅,心悸、目黃。沿著心包經的經脈,由胸到側腹,會產生疼痛、麻痹感,并伴發抽筋、手掌發熱等癥狀。心包經有異常時,壓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陰俞穴位感覺有硬塊。心包經的穴道包括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衛等。心包經異常時,請利用以上列舉的穴道加以治療,癥狀就能獲得改善。

  手厥陰心包經從胸中開始,淺出屬于心包,通過膈肌,經歷胸部、上腹和下腹,絡于三焦。

  它的支干脈:沿胸內出脅部,當腋下三寸處(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內側(天泉),于手太陰、手少陰之間,進入肘中(曲澤),下向前臂,走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進入掌中(勞宮),沿中指橈側出于末端(中沖)。      它的支脈: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陽三焦經

  心包經一側9穴(左右兩側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面的正中線上,1穴在前胸上部。首穴天池,末穴中沖,主治胸、心等循環系統病癥、神經精神方面病癥及本經脈所過部位之病癥。

  心包經穴位:天池 天泉 曲澤 郄門 間使 內關 大陵 勞宮 中沖

(1) 天池

[定位]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外1寸,前正中線旁開5寸。

[主治]胸悶,心煩,咳嗽,痰多,氣喘,胸痛,腋下腫痛,瘰疬,瘧疾,乳癰。

[配伍]配列缺、豐隆治咳嗽;配內關治心痛;配支溝治脅肋痛。

(2) 天泉

[定位]在臂內側,當腋前紋頭下2寸,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

[主治]心痛,胸脅脹滿,咳嗽,胸背及上臂內側痛。

[配伍]配內關、通里治心痛、心悸;配肺俞、支溝治咳嗽、胸脅痛;配俠白、曲池、外關治上肢痿、痹、癱、痛。

(3) 曲澤

[定位]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主治]心痛,善驚,心悸,胃疼,嘔吐,轉筋,熱病,煩躁,肘臂痛,上肢顫動,咳嗽。

[配伍]配神門、魚際治嘔血;配內關、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陰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澤、曲池治療肘臂攣急、肩臂痛。

(4) 郄門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心煩,咳血,嘔血,衄血,疔瘡,癲疾。

[配伍]配大陵止咯血;配曲澤、大陵治心痛;配梁丘、足三里、太沖治神經性嘔吐;配內關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損傷。

(5) 間使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煩躁,瘧疾,癲狂,癇證,腋腫,肘攣,臂痛。

[配伍]配支溝治瘧疾;配尺澤治反胃、嘔吐、呃逆;配水溝、太沖治癔病;配腰奇治癲癇。

(6) 內關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嘔吐,呃逆,失眠,癲狂,癇證,郁證,眩暈,中風,偏癱,哮喘,偏頭痛,熱病,產后血暈,肘臂攣痛。

[配伍]配公孫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滿支腫;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嘔吐、呃逆;配外關、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顫。配患側懸厘治偏頭痛;配建里除胸悶。

(7) 大陵

[定位]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驚悸,癲狂,癇證,胸脅痛,腕關節疼痛,喜笑悲恐。

[配伍]配勞宮治心絞痛、失眠;配外關、支溝治腹痛、便秘;配水溝、間使、心俞、豐隆治癲、狂、癇、驚悸。

(8) 勞宮

[定位]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

[主治]中風昏迷,中暑,心痛,癲狂,癇證,口瘡,口臭,鵝掌風。

[配伍]配后溪治三消、黃疸;配涌泉治五般癇。

(9) 中沖

[定位]在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

[主治]中風昏迷,舌強不語,中暑,昏厥,小兒驚風,熱病,舌下腫痛。

[配伍]配內關、水溝治小兒驚風、中暑、中風昏迷等;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強不語、舌本腫痛;配商陽治耳聾時不聞音。

(七)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和脾臟相關,中醫醫學里所謂的脾臟,以現代醫學而言,是指胰臟的功能;特別和胃有深厚的關系,兩者相互影響,以完成消化機能。其主要的機能是溫暖五臟,并吸收運送胃部消化,完成之養分入五臟六腑,以生成身體需要的細胞。胃和脾兩個臟腑,具有表里關系,主宰著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經一發生異常,身體各種癥狀就會呈現出來。如心窩或胃附近會有重壓感,出現疼痛、惡心、打嗝等現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體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時甚至完全無法排尿,腳部容易冰冷、浮腫、身體有倦怠感。因為經常失眠,故身體感覺不適,不活躍。若出現以上所述的癥狀時,只要刺激經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適的癥狀。脾經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個,列舉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榮、胸鄉、天谷、食賣、腹哀、大橫、腹結等。下肢部份有府舍、衛門、箕門、血海、陰陵泉、地機、漏谷、三陰交、商丘、公孫、太白、大都、隱白等。

  足太陰脾經從大趾末端開始(隱白),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大都),經核骨(第一骨小頭后(太白、公孫),上向內踝前邊(商丘),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后(三陰交、漏谷),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地機、陰陵泉),上膝股內側前邊(血海、箕門),進入腹部(沖門、府舍、腹結、大橫;中極、關元,屬于脾,絡于胃(腹哀;會下脘、日月、期門),通過膈肌,夾食管旁(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絡大包;會中府),連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上過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陰心經。

  本經一側21穴(左右兩側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內側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側胸腹部。首穴隱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統病癥、泌尿生殖系統病癥,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癥。

  脾經穴位: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血海 箕門 沖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食竇 天溪 胸鄉 周榮 大包

(1) 隱白

[定位] 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

[主治] 腹脹,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癲狂,多夢,驚風。

[配伍] 配地機、三陰交治療出血癥。

(2) 大都

[定位] 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主治] 腹脹,胃痛,嘔吐,泄瀉,便秘,熱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脹。

(3) 太白

[定位] 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骨關節)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主治] 胃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痔漏,腳氣,體重節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4) 公孫

[定位] 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 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痢疾。

[配伍] 配中脘、內關治胃酸過多、胃痛。

(5) 商丘

[定位] 在足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 腹脹,泄瀉,便秘,黃疸,足踝痛。

[配伍] 配氣海、足三里治腹脹腸鳴。

(6) 三陰交

[定位] 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主治] 腸鳴腹脹,泄瀉,月經不調,帶下,陰挺,不孕,滯產,遺精,陽萎,遺尿,疝氣,失眠,下肢痿痹,腳氣。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腸鳴泄瀉;配中極治月經不調;配子宮治療陰挺;配大敦治疝氣;配內關、神門治失眠。

(7) 漏谷

[定位] 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距內踝尖6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主治] 腹脹,腸鳴,小便不利,遺精,下肢痿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脹腸鳴。

(8) 地機

[定位] 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主治] 腹痛,泄瀉,小便不利,水腫,月經不調,痛經,遺精。

[配伍] 配三陰交治痛經;配隱白治崩漏。

(9) 陰陵泉

[定位] 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踝后下方凹陷處。

[主治] 腹脹,泄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至陽治黃疸;陰陵泉透陽陵泉治膝痛。

(10) 血海

[定位]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簡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醫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髕骨上緣,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取法仿此。

[主治] 月經不調,崩漏,經閉,癮疹,濕疹,丹毒。

[配伍] 配三陰交治月經不調;配曲池治癮疹。

(11) 箕門

[定位] 在大腿內側,當血海與沖門連線上,血海上6寸。

[主治] 小便不利,遺尿,腹股溝腫痛。

[配伍] 配太沖腹股溝疼痛。

(12) 沖門

[定位] 在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

[主治] 腹痛,疝氣,崩漏,帶下。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氣。

(13) 府舍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 腹痛,疝氣,積聚。

[配伍] 配氣海治腹痛。

(14) 腹結

[定位] 在下腹部,大橫下l.3寸,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 腹痛,泄瀉,疝氣。

[配伍] 配氣海、天樞治腹痛。

(15) 大橫

[定位] 在腹中部,距臍中4寸。

[主治] 泄瀉,便秘,腹痛。

[配伍] 配天樞、足三里治腹痛。

(16) 腹哀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伍] 配氣海治腸鳴。

(17) 食竇

[定位] 在胸外側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主治] 胸脅脹痛,噫氣,翻胃,腹脹,水腫。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脹痛。

(18) 天溪

[定位] 在胸外側部,當第4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主治] 胸脅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疼痛。

(19) 胸鄉

[定位] 在胸外側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主治] 胸脅脹痛。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脹痛。

(20) 周榮

[定位] 在胸外側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主治] 咳嗽,氣逆,胸脅脹滿。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脹滿。

(21) 大包

[定位] 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6肋間隙處。

[主治] 氣喘,胸脅病,全身疼痛,四肢無力。

[配伍] 配足三里治四肢無力。

 (八)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是有關于消化系統非常重要的穴位。是從頭部開始,經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長的經脈。消化系統有障礙時,會出現疲勞、身體倦怠、缺乏元氣等癥狀。皮膚沒有光澤,顯黑、黃。嘴唇容易破裂,有縱形皺紋,唇邊容易潰爛,發聲無力,發音模糊,精神不振,遲疑不決,悶悶不樂,經常苦惱,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有喜吃甜食的傾向,此外,對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愛吃油膩的食物。若要長久保持同一姿勢,則會坐立難安,無法鎮定下來。因為胃經的異常,經常被原因不明的頭痛所苦惱。出現前頭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嚨痛、腹脹等癥狀。腳部覺得虛弱、麻痹。出現以上所述的癥狀,請刺激位于胃經上的穴位,癥狀就會有顯著的改善。胃經是非常長的經脈,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個。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會迎香),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向下沿鼻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槽中(巨髎),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環繞口唇(會人中),向下交會于頦唇溝(會承漿);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再沿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顴弓上(會上關、懸厘、頷厭),沿發際(頭維),至額顱中部(會神庭)。

它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沿喉嚨(水突、氣舍,一說會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通過膈肌,屬于胃(會上脘、中脘),絡于脾(脾胃相表里)。

  外行的主干: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夾臍兩旁(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進入氣街(腹股溝動脈部氣沖穴)。它的支脈:從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溝動脈部與前者會合。——由此下行經髖關節前(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伏兔、陰市、梁丘),下向膝髕中(犢鼻),沿脛骨外側(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行足背(解溪、沖陽),進入中趾內側趾縫(陷谷、內庭),出次趾末端(厲兌)。

  它的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分出(豐隆),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脈:從足背部(沖陽)分出,進大趾趾縫,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陰脾經。

胃經一側45穴(左右兩側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病癥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癥,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癥。

胃經穴位:承泣 四白 巨髎 地倉 大迎 頰車 下關 頭維 人迎 水突 氣舍 缺盆 氣戶 庫房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沖 髀關 伏兔 陰市 梁丘 犢鼻 足三里 上巨虛 條口 下巨虛 豐隆解溪 沖陽 陷谷 內庭 厲兌

(1) 承泣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主治] 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

[配伍] 配太陽治目赫腫痛,配陽白治口眼歪斜。

(2) 四白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主治] 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頭痛眩暈。

[配伍] 配陽白,地倉,頰車,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攢竹治眼瞼(目閏)動。

(3) 巨髎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主治] 口眼歪斜,眼瞼(目閏)動,鼻衄,齒痛,唇頰腫。

[配伍] 配合谷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4) 地倉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主治] 口歪,流涎,眼瞼(目閏)動。

[配伍] 配頰車、合谷、治口歪、流涎。

(5) 大迎

[定位] 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主治] 口歪,口噤,頰腫,齒痛。

[配伍] 配頰車治齒痛。

(6) 頰車

[定位] 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主治] 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配伍] 配地倉治口眼歪斜。

(7) 下關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 耳聾,耳鳴,聤耳,齒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 配翳風治耳疾。

(8) 頭維

[定位] 在頭側部,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主治] 頭痛,目眩,口痛,流淚,眼瞼(目閏)動。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配太沖治目眩。

(9) 人迎

[定位] 在頸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主治] 咽喉腫痛,氣喘,瘰疬,癭氣,高血壓。

[配伍] 配大椎、太沖治高血壓。

(10) 水突

[定位] 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當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

[主治] 咽喉腫痛,咳嗽,氣喘。

[配伍] 配天突治咳嗽、氣喘。

(11) 氣舍

 [定位] 在頸部,當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主治] 咽喉腫病,氣喘,呃逆,癭瘤,瘰疬,頸項強。

[配伍] 配水突治癭瘤。

(12) 缺盆

[定位] 在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疬。

[配伍] 配肺俞治咳嗽。

(13) 氣戶

[定位] 在胸部,當鎖骨中點下緣,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 咳嗽,氣喘,呃逆,胸脅支滿,胸痛。

[配伍] 配肺俞治咳喘。

(14) 庫房

[定位] 在胸部,當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 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

[配伍] 配屋翳治胸肋脹痛。

(15) 屋翳

[定位] 在胸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 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乳癰。

[配伍] 配天宗治乳癰。

(16) 膺窗

[定位] 在胸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 咳嗽,氣喘,胸肋脹痛,乳癰。

[配伍] 配屋翳治乳癰。

(17) 乳中

[定位] 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附注] 本穴不針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志。

(18) 乳根

[定位] 在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主治] 咳嗽,氣喘,呃逆,胸痛,乳癰,乳汁少。

[配伍] 配少澤、膻中治乳癰;配少澤、足三里治乳少。

(19) 不容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6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主治] 嘔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脹。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病。

(20) 承滿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主治] 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21) 梁門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主治] 胃痛,嘔吐,食欲不振,腹脹,泄瀉。

[配伍 ] 配梁丘、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22) 關門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主治] 腹脹,腹痛,腸鳴泄瀉,水腫。

[配伍] 配足三里、水分治腸鳴腹瀉。

(23) 太乙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主治] 胃病,心煩,癲狂。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痛。

(24) 滑肉門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1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主治] 胃痛,嘔吐,癲狂。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25) 天樞

[定位] 在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

[主治] 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月經不調。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脹腸鳴;配氣海治繞臍痛;配上巨虛,下巨虛治便秘、泄瀉。

(26) 外陵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主治] 腹痛,疝氣,痛經。

[配伍] 配子宮、三陰交治痛經。

(27) 大巨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主治]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泄。

[配伍] 配中極、次髎治小便不利。

(28) 水道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主治]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不孕,疝氣。

[配伍] 配三陰交、中極治痛經、不孕。

(29) 歸來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主治] 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白帶,陰挺。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氣;配三陰交、中極治月經不調。

(30) 氣沖

[定位] 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主治] 腸鳴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萎,陰腫。

[配伍] 配氣海治腸鳴腹痛。

31) 髀關

[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屈髖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主治] 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配伍] 配伏免治痿痹。

(32) 伏兔

[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

[主治] 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氣,腳氣。

[配伍] 配髀關、陽陵泉治下肢痿痹。

(33) 陰市

[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3寸。

[主治] 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氣,腹脹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陽陵泉治腿膝痿痹。

(34) 梁丘

[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主治] 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癰,血尿。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35) 犢鼻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主治] 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腳氣。

[配伍] 配陽陵泉、足三里治膝痛。

(36) 足三里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主治] 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贏瘦。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內關治嘔吐;配氣海治腹脹;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養志保健。

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37) 上巨虛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主治] 腸鳴,腹痛,泄瀉,便秘,腸癰,下肢痿痹,腳氣。

[配伍] 配足三里、氣海治便秘、泄瀉。

(38) 條口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主治] 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轉筋,跗腫,肩臂痛。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39) 下巨虛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主治] 小腹痛,泄瀉,痢疾,乳癰,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天樞、氣海治腹痛。

(40) 豐隆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主治] 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水腫,癲狂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風池治眩暈;配膻中、肺俞治痰多咳嗽。

(41) 解溪

[定位]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主治] 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痹。

[配伍] 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痿痹。

(42) 沖陽

[定位] 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主治] 口眼歪斜,面腫,齒痛,癲狂癇,胃病,足痿無力。

[配伍] 配大椎、豐隆治癲狂癇。

(43) 陷谷

[定位] 在足背,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主治] 面目浮腫,水腫,腸鳴腹痛,足背腫痛。

[配伍] 陷谷、上星、囟會、前頂、公孫、治卒面腫。

(44) 內庭

[定位] 在足背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主治] 齒痛,咽喉腫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

[配伍] 配合谷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45) 厲兌

[定位] 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主治] 鼻衄,齒痛,咽喉腫痛,腹脹,熱病,多夢,癲狂。

[配伍] 配內關、神門治多夢。

(九) 足厥陰肝經

肝臟從現代醫學而言,具有解毒和儲藏養份的作用,并且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臟器之一。然而,在中醫醫學的領域中,肝和腎一樣,擔負著維持人的生命機能的重要任務。肝屬木,可稱之為人體的將軍。將軍率領著抵御外敵的軍隊,肩負排除體內、體外不斷攏擊的毒素的任務,是一個專司解毒的臟器。肝經發生異常時,身體即會呈現各種不適的癥狀。如:臉煞費苦色不佳、喉干、惡心等,下痢。陰部痛、腰痛,腳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決斷力。肝經的經脈是由拇趾開始,和腎經、脾經交叉后往上行,經過性器而來到臍下約三寸之處。然后再由此地經過第九肘骨的前端,通過肝、膽等內臟。肝經由此繼續往上行,并在眼下分為左右兩條,一條直通頭上的腎脈,一條繞往唇部終止。肝經在第九肋骨處雖然有一個分叉,但是和十二經脈的起始肺經相銜接。

足厥陰肝經從大趾背毫毛部開始(大敦),向上沿著足背內側(行間、太沖),離內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內側(會三陰交;經蠡溝、中都、膝關),離內踝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后,上膝腘內側(曲泉),沿著大腿內側(陰包、足五里、陰廉),進入陰毛中,環繞陰部,至小腹(急脈;會沖門、府舍、曲骨、中極、關元),夾胃旁邊,屬于肝,絡于膽(章門、期門);向上通過膈肌,分布脅肋部,沿氣管之后,向上進入頏顙(喉頭部),連接目系(眼球后的脈絡聯系,肝開竅于目),上行出于額部,與督脈交會于頭頂。它的支脈:從“目系”下向頰里,環繞唇內。它的支脈:從肝分出,通過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陰肺經)。

肝經一側14穴(左右兩側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下肢內側,其余2穴位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門。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病癥、神經系統病癥、肝膽病癥、眼病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癥。

肝經穴位:大敦 行間 太沖 中封 蠡溝 中都 膝關 曲泉 陰包 足五里 陰廉 急脈 章門 期門

(1) 大敦

[定位]在足大指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主治]疝氣,縮陰,陰中痛,月經不調,血崩,尿血,癃閉,遺尿,淋疾,癲狂,癇證,少腹痛。

[配伍]配內關、水溝治癲、狂、癇和中風昏仆;配膻中、天突、間使治梅核氣。

(2) 行間

[定位]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月經過多,閉經,痛經,白帶,陰中痛,遺尿,淋疾,疝氣,胸脅滿痛,呃逆,咳嗽,洞瀉,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癇,瘛疭,失眠,口喎,膝腫,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配伍]配睛明治青光眼、降眼壓;配太沖、合谷、、風池、百會治肝火上炎、頭痛、眩暈、衄血;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氣犯胃之胃痛;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3) 太沖

[定位]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

[主治]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癃閉,遺尿,小兒驚風,癲狂,癇證,脅痛,腹脹,黃疸,嘔逆,咽痛嗌干,目赤腫痛,膝股內側痛,足跗腫,下肢痿痹。

[配伍]配大敦治七疝;瀉太沖、補太溪、復溜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配合谷為開四關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貧血、羸瘦;配間使、鳩尾、心俞、肝俞治癲狂癇。

(4)中封

[定位]在足背側,當足內踝前,商丘與解溪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的內側凹陷處。

[主治]疝氣,陰莖痛,遺精,小便不利,黃疸,胸腹脹滿,腰痛,足冷,內踝腫痛。

[配伍]配膽俞、陽陵泉、太沖、內庭泄熱舒肝,治黃疸、瘧疾;配足三里、陰廉治陰縮入腹、陰莖痛、遺精、淋癥、小便不利。

(5) 蠡溝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不利,睪丸腫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脛部酸痛。

[配伍]配百蟲窩、陰陵泉、三陰交治滴蟲性陰道炎;配中都、地機、中極、三陰交治月經不調、帶下癥、睪丸炎;配大敦、氣沖治睪腫、卒疝、赤白帶下。

(6) 中都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主治]脅痛,腹脹,泄瀉,疝氣,小腹痛,崩漏,惡露不盡。

[配伍]配血海、三陰交治月經過多和崩漏、產后惡露不絕;配合谷、次髎、三陰交治痛經;配脾俞、陰陵泉治白帶癥;配足三里、梁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脹、泄瀉;配太沖治疝氣;配三陰交、陰陵泉、膝陽關、膝關、伏兔、箕門治下肢痿痹癱痛。

(7) 膝關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髁的后下方,陰陵泉后1寸,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

[解剖]在脛骨內側后下方,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深部有脛后動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

[主治]膝臏腫痛,寒濕走注,歷節風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足三里、血海、陰市、陽陵泉、髀關、伏兔、豐隆治中風下肢不遂、小兒麻痹等;配委中、足三里治兩膝紅腫疼痛。

(8) 曲泉

[定位]在膝內側,屈膝,當膝關節內側端,股骨內側髁的后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白帶,陰挺,陰癢,產后腹痛,遺精,陽痿,疝氣,小便不利,頭痛,目眩,癲狂,膝臏腫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丘墟、陽陵泉治膽道疾患;配肝俞、腎俞、章門、商丘、太沖治肝炎;配復溜、腎俞、肝俞治肝腎陰虛之眩暈、翳障眼病;配支溝、陽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脹痛、疝痛;配歸來、三陰交治肝郁氣滯之痛經、月經不調;

(9) 陰包

[定位]在大腿內側,當股骨上髁上4寸,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

[主治]月經不調,遺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

[配伍]配交信治月經不調;配關元、腎俞治氣虛不固之遺尿;配箕門、足五里、血海治膝股內側疼痛,小兒麻痹的肌萎縮。

(10) 足五里

[定位]在大腿內側,當氣沖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主治]少腹脹痛,小便不通,陰挺,睪丸腫痛,嗜臥,四肢倦怠,頸疬。

[配伍]配三陽絡、天井、歷兌、三間治嗜臥欲動搖。

(11)陰廉

[定位]在大腿內側,當氣沖直下2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少腹疼痛,股內側痛,下肢攣急。

[配伍]配曲骨、次髎、三陰交治濕熱下注之月經不調、白帶多、陰門搔癢、股癬等;配腎俞、大赫、命門、太溪治婦人不孕、男子不育癥;配委中、次髎、膀胱俞治膀胱炎、膀胱結石。

(12) 急脈

[定位]在恥骨結節的外側,當氣沖外下腹股溝股動脈搏動處,前正中線旁開2.5寸。

[主治]疝氣,陰挺,陰莖痛,少腹痛,股內側痛。

[配伍]配大敦治疝氣、陰挺、陰莖痛、陽痿;配陰包、箕門、曲泉、足五里治下肢痿癱、小兒麻痹。

(13)章門

[定位]在側腹部,當第11肋游離端的下方。

[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嘔吐,神疲肢倦,胸脅痛,黃疸,痞塊,小兒疳積,腰脊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蕁麻疹、組織胺過敏癥;配天樞、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肝脾不和之腹脹、痞塊、脅痛、泄瀉、消瘦;配腎俞、肝俞、水道、京門、陰陵泉、三陰交、陽谷、氣海治肝硬化腹水、腎炎。

(14)期門

[定位]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泄瀉,饑不欲食,胸中熱,咳喘,奔豚,瘧疾,傷寒熱入血室。

[配伍]配大敦治疝氣;配肝俞、公孫、中脘、太沖、內關治肝膽疾患、膽囊炎、膽結石及肝氣郁結之脅痛、食少、乳少、胃痛、嘔吐、呃逆、食不化、泄瀉等。

(十) 足少陽膽經

 肝膽相照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語,也透露出肝、膽同一體的深厚關系,而膽其實更居于輔助肝機能的重要地位。膽經是由頭部繞往身體側面,并達到腳尖的一條非常長的經脈。膽經發生異常時,會出現眼睛帶青、缺少活力、手腕、腳踝莫名的疼痛等癥狀。食物方面比較偏好油膩的食品。感情雖容易興奮,卻比較有耐心,做任何事能長期持續。容易頭痛,并有沿著經脈出現側頭部至脖子、腋下至側腹、足外側等部位疼痛有癥狀。臉部皮膚沒有光澤,缺乏元氣。懷疑膽經有異常時,可以壓迫胸部第九肋骨前端的日月穴、或背部第十胸椎的膽俞穴,若出現僵硬、疼痛感,就可以斷定膽經確實有異常。膽經的穴道分布于頭部、臉、身體側部、下腹側部等,因此,頭部和側部是呈現癥狀的主要地帶。膽經發生異常時,會對肝經有不良的影響,故身體出現不適的癥狀時,請早期治療膽經的穴位,以便謀求癥狀的改善。屬于膽經的穴位有四十三個。

  足少陽膽經從外眼角開始(瞳子髎),上行到額角(頷厭、懸顱、懸厘、曲鬢;會頭維、和髎、角孫),下耳后(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沿頸旁,行手少陽三焦經(經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陽三焦經之后(會大椎,經肩井,會秉風),進入缺盆(鎖骨上窩)。

  它的支脈:從耳后進入耳中(會翳風),走耳前(聽會、上關;會聽宮、下關),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脈:從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會合手少陽三焦經至眼下;下邊蓋過頰車(下頜角),下行頸部,會合于缺盆(鎖骨上窩)。由此下向胸中,通過膈肌,絡于肝,屬于膽;沿脅里,出于氣街(腹股溝動脈處)繞陰部毛際,橫向進入髖關節部。

  它的主干(直行脈):從缺盆(鎖骨上窩)下向腋下(淵液、輒筋;會天池),沿胸側,過季脅(日月、京門;會章門),向下會合于髖關節部(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側(風市、中瀆),出膝外側(膝陽關),下向腓骨頭前(陽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進入第四趾外側(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它的支脈:從足背分出,進入大趾趾縫間,沿第一、二跖骨間,出趾端,回轉來通過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陰肝經。

  膽經一側44穴(左右兩側共88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側面,29穴在臀、側胸、側頭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竅陰。主治胸脅、肝膽病癥、熱性病、神經系統病癥和頭側部、眼、耳、咽喉病癥,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癥。

  膽經穴位:瞳子髎 聽會 上關 頷厭 懸顱 懸厘 曲鬢 率谷 天沖浮白 頭竅陰 完骨 本神 陽白 頭臨泣 目窗 正營 承靈 腦空 風池 肩井 淵腋 輒筋 日月 京門 帶脈 五樞 維道 居髎 環跳 風市 中瀆 膝陽關 陽陵泉 陽交外丘 光明 陽輔 懸鐘 丘墟 足臨泣 地五會 俠溪 足竅陰

(1) 瞳子髎

[定位]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

[主治]頭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內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臨泣、睛明治目生內障;配少澤治婦人乳腫;配養老、肝俞、光明、太沖、治療視物昏花。

(2) 聽會

[定位]在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流膿,齒痛,下頜脫臼,口眼喎斜,面痛,頭痛。

[配伍]配頰車、地倉治中風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聾氣痞;配耳門、聽宮治下頜關節炎。

(3) 上關

[定位]在耳前,下關直下,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齒痛,驚癇,瘛疭。

[配伍]配腎俞、翳風、太溪、聽會治老年人腎虛耳鳴耳聾;配耳門、合谷、頰車治下頜關節炎、牙關緊閉。

(4) 頷厭

[定位]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一與下四分之三交點處。

[主治]頭痛,眩暈,目外眥痛,齒痛,耳鳴,驚癇。

[配伍]配懸顱治偏頭痛;透懸顱、懸厘,配外關、風池治眩暈。

(5) 懸顱

[定位]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齒痛。

[配伍]配頷厭、治偏頭痛;配曲池、合谷治熱病頭痛。

(6) 懸厘

[定位]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三與下四分之一交點處。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耳鳴,上齒痛。

[配伍]配鳩尾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配束骨治癲癇。

(7) 曲鬢

[定位]在頭部,當耳前鬢角發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

[主治]偏頭痛,頷頰腫,牙關緊閉,嘔吐,齒痛,目赤腫痛,項強不得顧。

[配伍]配風池、太沖治目赤腫痛;配下關、合谷、太沖治療頭痛、口噤不開。

(8) 率谷

[定位]在頭部,當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角孫直上方。

[主治]頭痛,眩暈,嘔吐,小兒驚風。

[配伍]配印堂、太沖、合谷治小兒急慢驚風、眩暈、耳鳴;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9) 天沖

[定位]在頭部,當耳根后緣直上入發際2寸,率谷后0.5寸。

[主治]頭痛,齒齦腫痛,癲癇,驚恐,癭氣。

[配伍]配目窗、風池治頭痛。

(10) 浮白

[定位]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一交點處。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耳鳴,耳聾,齒痛,瘰疬,癭氣,臂痛不舉,足痿不行。

[配伍]配風池、行間治偏頭痛、目赤腫痛;配聽會、中渚治耳鳴、耳聾;配腎俞、太溪、耳門治耳鳴、耳聾。

(11) 頭竅陰

[定位]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點處。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鳴,耳聾,耳痛。

[配伍]配強間治頭痛;配只支溝、太沖、風池治肝膽火盛之偏頭痛或巔頂痛。

(12) 完骨

[定位]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處。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頰腫,喉痹,齲齒,口眼歪斜,癲癇,瘧疾。

[配伍]配風池、大杼治瘧疾;配風池治癲疾僵仆;配風池、合谷治風熱上犯喉痹、齒痛、痄腮、口歪。

(13) 本神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0.5寸,神庭旁開3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與外三分之一交點處。

[主治]頭痛,目眩,癲癇,小兒驚風,頸項強痛,胸脅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頂、囟會、天柱治小兒驚癇;配水溝、太陽、合谷、大椎、天柱、百會治中風不省人事、小兒驚風。

(14) 陽白

[定位]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外眥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陽、睛明、魚腰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

(15) 頭臨泣

[定位]在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際0.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癇,熱病。

[配伍]配陽谷、腕骨、申脈治風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溝、十宣治中風昏迷癲癇;配大椎、間使、膽俞、肝俞治瘧疾。

(16) 目窗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面浮腫,上齒齲腫,小兒驚癇。

[配伍]配關沖、風池治頭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腫。

(17) 正營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主治]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

[配伍]配陽白、太沖、風池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18) 承靈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主治]頭暈,眩暈,目痛,鼻淵,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風池、風門、后溪治鼻衄。

(19) 腦空

[定位]在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癇,驚悸,熱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脈治癲狂癇證;配風池、印堂、太沖治頭痛、目眩;配懸鐘、后溪治頸項強痛。

(20) 風池

[定位]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衄,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

[配伍]配合谷、絲竹空治偏正頭痛;配腦戶、玉枕、風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視;配百會、太沖、水溝、足三里、十宣治中風。

(21) 肩井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舉,頸項強痛,乳癰,中風,瘰疬,難產,諸虛百損。

[配伍]配足三里、陽陵泉治腳氣酸痛;治療乳腺炎特效穴。

(22) 淵腋

[定位]在側胸部,舉臂,當腋中線上,腋下3寸,第4肋間隙中。

[主治]胸滿,肋痛,腋下腫,臂痛不舉。

[配伍]配大包、支溝治胸肋痛、肋間神經痛。配條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關節周圍炎。

(23) 輒筋

[定位]在側胸部,淵腋前1寸,平乳頭,第4肋間隙中。

[主治]胸肋痛,喘息,嘔吐,吞酸,腋腫,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悶喘息不得臥;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脅痛。

(24) 日月

[定位]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脅肋疼痛,脹滿,嘔吐,吞酸,呃逆,黃疸。

[配伍]配膽俞治膽虛;配內關、中脘治嘔吐、納呆;配期門、陽陵泉治膽石癥;配支溝、丘墟治脅脹痛;配膽俞、腕骨治黃疸。

(25) 京門

[定位]在側腰部,章門后1.8寸,當十二肋骨游離端的下方。

[主治]腸鳴,泄瀉,腹脹,腰脅痛。

[配伍]配行間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縮、命門治脊強脊痛。

(26) 帶脈

[定位]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12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氣,腰脅痛。

[配伍]配關元、氣海、三陰交、白環俞、間使治赤白帶下;配關元、足三里、腎俞、京門、次髎治腎氣虛帶下;配中極、次髎、行間、三陰交治濕熱下注之帶下。

(27) 五樞

[定位]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

[主治]陰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配伍]五樞透維道、氣海俞、陽陵泉對子宮全切術針麻。

(28) 維道

[定位]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樞前下0.5寸。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陰挺,疝氣,帶下,月經不調,水腫。

[配伍]配百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治氣虛下陷之陰挺或帶下癥;配五樞、帶脈、中極、太沖、三陰交治卵巢囊腫、閉經;配橫骨、沖門、氣沖、大敦治疝氣。

(29) 居髎

[定位]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腰腿痹痛,癱瘓,足痿,疝氣。

[配伍]配環跳、委中治腿風濕痛。配腰夾脊穴L 1-2 、L 3-5 、環跳、跳躍、風市、陽陵泉、條口、懸鐘治中風下肢癱瘓、根性坐骨神經痛、腓總神經麻痹。

(30) 環跳

[定位]在股外側部,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風疹,挫閃腰疼,膝踝腫痛不能轉側。

[配伍]配風市治風痹;配太白、足三里、陽陵泉、豐隆、飛揚治下肢水潴留、靜脈炎;配風市、膝陽關、陽陵泉、丘墟治膽經型坐骨神經痛;配居髎、風市、中瀆治股外側皮神經炎;配髀關、伏兔、風市、犢鼻、足三里、陽陵泉、太沖、太溪治小兒麻痹,肌萎縮,中風半身不遂。

(31) 風市

[定位]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上7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

[配伍]配風池、大杼、大椎、命門、關元、腰陽關、十七椎治中心型類風濕。

(32) 中瀆

[定位]在大腿外側,當風市下2寸,或腘橫紋上5寸,股外肌與股二頭肌之間。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配環跳、風市、膝陽關、陽陵泉、足三里治中風后遺癥、下肢癱瘓及小兒麻痹癥。

(33) 膝陽關

[定位]在膝外側,當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

[主治]膝臏腫痛,腘筋攣急,小腿麻木。

[配伍]配環跳、承筋治脛痹不仁;配血海、膝關、犢鼻、豐隆、曲池、合谷治膝關節炎。

(34) 陽陵泉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門、膽俞、至陽治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脅痛。

(35) 陽交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

[主治]胸脅脹滿疼痛,面腫,驚狂,癲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溝、相應節段夾脊穴治帶狀皰疹之神經痛;配陽輔、絕骨、行間、昆侖、丘墟治兩足麻木;配環跳、秩邊、風市、伏兔、昆侖治風濕性腰腿痛-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中風半身不遂之下肢癱瘓、小兒麻痹癥。

(36) 外丘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

[主治]頸項強痛,胸脅痛,瘋犬傷毒不出,下肢痿痹,癲疾,小兒龜胸。

[配伍]配腰奇、間使、豐隆、百會治癲癇;配環跳、伏兔、陽陵泉、陽交治下肢痿、痹、癱;配陵后、足三里、條口、陽陵泉治腓總神經麻痹。

(37) 光明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主治]目痛,夜盲,乳脹痛,膝痛,下肢痿痹,頰腫。

[配伍]配肝俞、腎俞、風池、目窗、睛明、行間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內障。

(38) 陽輔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主治]偏頭痛,目外眥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脅、下肢外側痛,瘧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飛揚、金門治下肢痿痹癱之足內翻畸型。

(39) 懸鐘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主治]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膝腿痛,腳氣,腋下腫。

[配伍]配內庭治心腹脹滿;配昆侖、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風、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項強、落枕。

(40) 丘墟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瘧疾,疝氣,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

[配伍]配昆侖、絕骨治踝跟足痛;配中瀆治脅痛;配大敦、陰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門、肝俞、膽俞、陽陵泉、腕骨治黃疸、膽道疾患。

(41) 足臨泣

[定位]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疬,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

[配伍]配三陰交治痹證;配三陰交、中極治月事不利。

(42) 地五會

[定位]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后方,第4、5趾骨之間,小趾伸肌腱的內側緣。

[主治] 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胸滿,脅痛,腋腫,乳癰,跗腫。

[配伍] 配耳門、足三里治耳鳴、腰痛。

(43) 俠溪

[定位]在足背外側,當第4、5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眩暈,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胸脅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瘧疾。

[配伍]配太陽、太沖、陽白、風池、頭臨泣治眩暈、偏頭痛、耳鳴耳聾、目外眥痛。

(44) 足竅陰

[定位]在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聾,耳鳴,喉痹,胸脅痛,足跗腫痛,多夢,熱病。

[配伍]配太沖、太溪、內關、太陽、風池、百會治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病、肋間神經痛、胸膜炎、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神經性耳聾等;配陽陵泉、期門、支溝、太沖治膽道疾患;配水溝、太沖、中沖、百會、風池急救中風昏迷。

(十一) 足少陰腎經

 腎臟依現代醫學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調節,并具有將體內多余水份和代謝廢物由膀胱排出體外的功能;但在中醫醫學的領域中,腎臟包含著生命的原動力,是生殖力的源泉。因此,和現代醫學中的副腎機能很相近。副腎是小型的內分泌器官,是控制人體內臟機能的重要組織。因為其所處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機能一旦發生異常,便會引發各種不適的癥狀。如臉部皮膚帶黑,失去光澤。口干舌燥,喉嚨重痛。站起身時頭暈、食欲減退,特別是心窩處有無力感,下痢、容易疲勞,背、腳內側冰冷,腳底、腳尖發熱,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腎是健康、生命之源,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衰弱。若出現以上所述癥狀,請刺激腎經上的穴位,以謀求癥狀的改善。腎經共有二十七個穴位。

  足少陰腎經從腳小趾下邊開始,斜向腳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內踝之后(太溪),分支進入腳跟中(大鐘);上向小腿內(復溜,交信;會三陰交),出窩內側(筑賓、陰谷),上大腿內后側,通過脊柱(會長強)屬于腎、絡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會關元、中極)。

  它直行的脈:從腎向上(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通過肝、膈,進入肺中(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沿著喉嚨,夾舌根旁(通廉泉)。它的支脈:從肺出來,絡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陰心包經。

  腎經一側27穴(左右兩側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內側面的后緣,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脈兩側。首穴涌泉,末穴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病癥、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某些病癥,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

  腎經穴位:涌泉 然谷 太溪 大鐘 水泉 照海 復溜 交信 筑賓 陰谷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腹通谷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彧中 俞府

(1) 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第2、3趾趾指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

[主治]頭頂痛,頭暈,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難,小兒驚風,足心熱,癲疾,霍亂轉筋,昏厥。

[配伍]配然谷治喉痹;配陰陵泉治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配水溝、照海治癲癇。配太沖、百會治頭項痛。

(2) 然谷

[定位]在足內側緣,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

[主治]月經不調,陰挺,陰癢,白濁,遺精,陽痿,小便不利,泄瀉,胸脅脹痛,咳血,小兒臍風,口噤不開,消渴,黃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配伍]配承山治轉筋;配氣沖、四滿治石水;配太溪治熱病煩心、足寒、多汗。

(3) 太溪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咳嗽,氣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

[配伍]配然谷主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配腎俞治腎脹;配支溝、然谷治心痛如錐刺。

(4) 大鐘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

[主治]咳血,氣喘,腰脊強痛,癡呆,嗜臥,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經不調。

[配伍]配太溪、神門治心腎不交之心悸、失眠;配行間治虛火上炎之易驚善怒;配魚際治虛火上炎之咽痛。

(5) 水泉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后下方,當太溪直下1寸,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陰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配伍]配中極、水道治腎氣虧虛;配氣海、血海、腎俞、三陰交、氣海俞治腎絞痛、腎結石;配腎俞、中極、血海治血尿。

(6) 照海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主治]咽喉干燥,癇證,失眠,嗜臥,驚恐不寧,目赤腫痛,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疝氣,小便頻數,不寐,腳氣。

[配伍]配列缺、天突、太沖、廉泉治咽喉病癥;配神門、風池、三陰交治陰虛火旺之失眠癥。

(7) 復溜

[定位]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泄瀉,腸鳴,水腫,腹脹,腿腫,足痿,盜汗,脈微細時無,身熱無汗,腰脊強痛。

[配伍]配后溪、陰郄治盜汗不止;配中極、陰谷治癃閉。

(8) 交信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太溪直上2寸,復溜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后方。。

[主治]月經不調,崩漏,陰挺,泄瀉,大便難,睪丸腫痛,五淋,疝氣,陰癢,瀉痢赤白,膝、股. 內廉痛。

[配伍]配關元、三陰交治婦科疾患之月經不調;配太沖、血海、地機治崩漏;配中都治疝氣;配陰陵泉治五淋;配中極治癃閉;配關元治陰挺。

(9) 筑賓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太溪與陰谷的連線上,太溪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

[主治]癲狂,癇證,嘔吐涎沫,疝痛,小兒臍疝,小腿內側痛。

[配伍]配腎俞、關元治水腫;配大敦、歸來治疝氣;配承山、合陽、陽陵泉治小腿痿、痹、癱;配水溝、百會治癲、狂、癇證。

(10) 陰谷

[定位]在腘窩內側,屈膝時,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

[主治]陽痿,疝痛,月經不調,崩漏,小便難,陰中痛,癲狂,膝股內側痛。

[配伍]配照海、中極治癃閉;配大赫、曲骨、命門治寒疝、陽萎、早泄、月經不調、崩漏。

(11) 橫骨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陰部痛,少腹痛,遺精,陽痿,遺尿,小便不通,疝氣。

[配伍]配中極、三陰交治癃閉;配關元、腎俞、志室、大赫治陽萎、遺精、崩漏、月經不調。

(12) 大赫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陰部痛,子宮脫垂,遺精,帶下,月經不調,痛經,不妊,泄瀉,痢疾。

[配伍]配陰交腎俞、帶脈、大敦、中極治陽萎、遺精、帶下;配命門、腎俞、志室、中極、關元治男科病、不育癥。

(13) 氣穴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月經不調,白帶,小便不通,泄瀉,痢疾,腰脊痛,陽痿。

[配伍]配天樞、大腸俞主消化不良;配中極、陰陵泉、膀胱俞主五淋、小便不利;配氣海、三陰交、腎俞、血海治月經不調、血帶、宮冷不孕、先兆流產、陽萎、不育癥。

(14) 四滿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不孕,產后惡露不凈,小腹痛,遺精,遺尿,疝氣,便秘,水腫。

[配伍]配氣海、三陰交、大敦、歸來治疝氣、睪丸腫痛;配氣海、三陰交、腎俞、血海治月經不調、帶下、遺精等病癥。

(15) 中注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月經不調,腰腹疼痛,大便燥結,泄瀉,痢疾。

[配伍]配腎俞、委中、氣海俞治腰背痛;配血海、腎俞、太沖、三陰交、陰交、中極治婦科病、月經不調、卵巢炎、睪丸炎、附件炎。

(16) 肓俞

[定位]在腹中部,當臍中旁開0.5寸。

[主治]腹痛繞臍,嘔吐,腹脹,痢疾,泄瀉,便秘,疝氣,月經不調,腰脊痛。

[配伍]配天樞、足三里、大腸俞治便秘、泄瀉、痢疾;配中脘、足三里、內庭、天樞治胃痛、腹痛、疝痛、排尿、尿道澀痛等癥。

(17) 商曲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腹痛,泄瀉,便秘,腹中積聚。

[配伍]配中脘、大橫治腹痛、腹脹;配支溝治便秘;配大腸俞、天樞、治泄瀉、痢疾。

(18) 石關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嘔吐,腹痛,便秘,產后腹痛,婦人不孕。

[配伍]配中脘、內關治胃痛、嘔吐、腹脹;配三陰交、陰交、腎俞治先兆流產和不孕癥

(19) 陰都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腹脹,腸鳴,腹痛,便秘,婦人不孕,胸脅滿,瘧疾。

[配伍]配巨闕治心中煩滿;配三陰交、血海治閉經;配中脘、天樞、足三里、四縫治納呆及小兒疳積。

(20) 腹通谷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腹痛,腹脹,嘔吐,心痛,心悸,胸痛,暴喑。

[配伍]配內關、中脘治胃氣逆;配申脈、照海治癲癇、驚悸;配上脘、足三里治納呆。

(21) 幽門

[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腹痛,嘔吐,善噦,消化不良,泄瀉,痢疾。

[配伍]配玉堂治煩心嘔吐;配中脘、建里治胃痛、噎嗝、嘔吐;配天樞治腹脹、腸鳴、泄瀉。

(22) 步廊

[定位]在胸部,當第5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胸痛,咳嗽,氣喘,嘔吐,不嗜食,乳癰。

[配伍]配定喘、列缺治外感和內傷咳喘;配心俞、內關治胸痹、心悸怔忡。

(23) 神封

[定位]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咳嗽,氣喘,胸脅支滿,嘔吐,不嗜食,乳癰。

[配伍]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脅脹痛。

(24) 靈墟

[定位]在胸部,當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咳嗽,氣喘,痰多,胸脅脹痛,嘔吐,乳癰。

[配伍]配足三里、中脘、內關治嘔吐、納呆;配神門、神藏治失眠健忘。

(25) 神藏

[定位]在胸部,當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主治]咳嗽,氣喘,胸痛,煩滿,嘔吐,不嗜食。

[配伍]配天突、內關、太沖治梅核氣;配心俞、玉堂治胸痹、噎嗝、冠心病、心肌梗塞。

(26) 彧中

[定位]在胸部,當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咳嗽,氣喘,痰壅,胸脅脹滿,不嗜食。

[配伍]配風門、肺俞治外邪襲肺;配天突、間使、華蓋治咽喉腫痛。

(27) 俞府

[定位]在胸部,當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嘔吐,不嗜食。

[配伍]配天突、肺俞、魚際治咳嗽、咽痛;配足三里、合谷治胃氣上逆之嘔吐、呃逆。

(十二)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是十二經脈中最長的一條經脈。膀胱經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絕不能忽略它。現代醫學中,膀胱具有積存腎臟制造出來的尿液的功能,當膀胱充滿尿液時,即經由尿道排出體外。而中醫醫學卻認為,膀胱是當小腸把無用的固態物和水份分開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經是通往頭、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幾乎已貫通全身的一條非常長的經脈,故此經脈發生異常時,會影響全身,而呈現各種癥狀。如頭痛、頭重、眼睛疲勞、流鼻血、鼻塞等癥狀會出現于頭部。又會產生肩、背、腰、臀、脛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發生股關節痛、痔瘡等。臉部皮膚帶黑,失去光澤。容易造成耳鳴,聽力不佳,聲音微弱,不容易聽到,容易疲勞,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愛咸食。以季節而言,冬天發病的機會較大。若出現以上所述的癥狀,是由于膀胱經的異常所引起的,請刺激膀胱經上的穴位,即能緩和不舒服感。膀胱經上有六十三個穴位。

  足太陽膀胱經從內眼角開始(睛明),上行額部(攢竹、眉沖、曲差;會神庭、頭臨泣),交會于頭頂(五處、承光、通天;會百會)。

  它的支脈: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會曲鬢、率谷、浮白、頭竅陰、完骨)。

  其直行主干:從頭頂入內絡于腦(絡卻、玉枕;會腦戶、風府),復出項部(天柱)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側,夾脊旁(會大椎、陶道;經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到達腰中(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進入脊旁筋肉,絡于腎,屬于膀胱(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一支從腰中分出,夾脊旁,通過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進入窩中(殷門、委中)。

  背部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經過髖關節部(會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后邊下行(浮郄、委陽),會合于窩中(委中)--由此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合陽、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飛揚、跗陽、昆侖),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參、申脈、金門、京骨),到小趾的外側(束骨、足通谷、至陰),下接足少陰腎經。

  膀胱經一側67穴(左右兩側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頭面部、項部、和背腰部之督脈的兩側,余18穴則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線上及足的外側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陰。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癥和熱性病,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

膀胱經穴位:睛明 攢竹 眉沖 曲差 五處 承光 通天 絡卻 玉枕 天柱 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氣海俞 大腸俞 關元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會陽 承扶 殷門 浮郄 委陽 委中 附分 魄戶 膏肓 神堂 譩譆 膈關 魂門 陽綱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 合陽 承筋 承山 飛揚 跗陽 昆侖 仆參 申脈 金門 京骨 束骨 足通骨 至陰

(1) 睛明

[定位] 在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主治] 目赤腫痛,流淚,視物不明,目眩,近視, 夜盲,色盲。

[配伍] 配球后、光明治視目不明。

(2) 攢竹

[定位] 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主治] 頭痛,口眼歪斜,目視不明,流淚,目赤腫痛,眼瞼(目閏)動,眉棱骨痛,眼瞼下垂。

[配伍] 配陽白治口眼歪斜、眼瞼下垂。

(3) 眉沖

[定位] 在頭部,當攢竹直上入發際0.5寸,神庭與曲差連線之間。

[主治] 頭痛,眩暈,鼻塞,癲癇。

[配伍] 配太陽治頭痛。

(4) 曲差

[定位] 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1/3與中1/3交點。

[主治] 頭痛,鼻塞,鼽衄,目視不明。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鼻塞。

(5) 五處

[定位] 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

[主治] 頭痛,目眩,癲癇。

[配伍] 配合谷、太沖治頭痛、目眩。

(6) 承光

[定位] 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支和枕大神經會合支處。

[主治] 頭痛,目眩,鼻塞,熱病。

[配伍] 配百會治頭痛。

(7) 通天

[定位] 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

[主治] 頭痛,眩暈,鼻塞,鼻衄,鼻淵。

[配伍] 配迎香、合谷治鼻疾。

(8) 絡卻

[定位] 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主治] 頭暈,目視不明,耳鳴。

[配伍] 配風池治頭暈。

(9) 玉枕

[定位] 在后頭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

[主治] 頭項痛,目痛,鼻塞。

[配伍] 配大椎治頭項痛。

(10) 天柱

[定位] 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后發際凹陷中,約當后發際正中旁開1.3寸。

[主治] 頭痛,項強,鼻塞,癲狂癇,肩背病, 熱病。

[配伍] 配大椎治頭痛項強。

(11) 大杼

[定位] 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咳嗽,發熱,項強,肩背痛。

[配伍] 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12) 風門

[定位] 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項強,胸背痛。

[配伍] 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氣喘;配合谷治傷風咳嗽。

(13) 肺俞

[定位] 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咳嗽,氣喘,吐血,骨蒸,潮熱,盜汗,鼻塞。

[配伍] 配風門治咳嗽喘;配合谷 、 迎香治鼻疾。

(14) 厥陰俞

[定位] 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咳嗽,心痛,胸悶, 嘔吐。

[配伍] 配內關治心痛、心悸。

(15) 心俞

[定位] 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心痛,驚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盜 汗,夢遺,癲癇。

[配伍] 配巨闕、內關治心痛、驚悸;配內關、神門 治失眠、健忘。

(16) 督俞

[定位] 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心痛,胸悶,腹痛,寒熱、氣喘。

[配伍] 配內關治心痛、胸悶。

(17) 膈俞

[定位] 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嘔吐,呃逆,氣喘,咳嗽,吐血,潮熱, 盜汗。

[配伍] 配內關、足三里治嘔吐、呃逆;配足三 里、血海、肓膏治貧血。

(18) 肝俞

[定位] 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黃疸,脅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癲狂癇,脊背痛。

[配伍] 配支溝、陽陵泉治脅痛;配太沖治目眩。

(19) 膽俞

[定位] 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黃疸,口苦,肋痛,肺癆,潮熱。

[配伍] 配陽陵泉、太沖膽道疾病。

(20) 脾俞

[定位] 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脫 、便秘。

(21) 胃俞

[定位] 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胸脅痛,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22) 三焦俞

[定位] 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腸鳴,腹脹,嘔吐,泄瀉,痢疾,水腫,腰背強痛。

[配伍] 配氣海、足三里治腸鳴、腹脹。

(23) 腎俞

[定位] 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遺尿,遺精,陽萎,月經不調,白帶,水腫,耳鳴,耳聾,腰痛。

[配伍] 配太溪 、三陰交治月經不調;配翳風、耳門治耳鳴、耳聾。

(24) 氣海俞

[定位] 在腰部,當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腸鳴腹脹,痔漏,痛經,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天樞治腹脹、腸鳴。

(25) 大腸俞

[定位] 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腹脹,泄瀉,便秘,腰痛。

[配伍] 配氣海、足三里、支溝治便秘。

(26) 關元俞

[定位] 在腰部,當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腹脹、泄瀉,小便頻數或不利,遺尿,腰 痛。

[配伍] 配氣海治腹脹。

(27) 小腸俞

[定位] 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主治] 遺精,遺尿,尿血,白帶,小腹脹痛,泄瀉,痢疾,疝氣,腰腿疼。

[配伍] 配天樞、足三里、上巨虛、關元治腹脹、痢疾、便秘。配腎俞、三陰交、三焦俞、關元、曲泉治泌尿系結石。

(28) 膀胱俞

[定位] 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主治] 小便不利,遺尿,泄瀉,便秘,腰脊強痛。

[配伍] 配腎俞治小便不利。

(29) 中膂俞

[定位] 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主治] 泄瀉,疝氣,腰脊強痛。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氣。

(30) 白環俞

[定位] 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主治] 遺尿,疝氣,遺精,月經不調,白帶,腰部疼痛。

[配伍] 配三陰交、腎俞、治遺尿、月經不調。

(31) 上髎

[定位] 在骶部,當髂后上棘與中線之間,適對第1骶后孔處。

[主治] 大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陰挺,遺 精,陽萎,腰痛。

[配伍] 配三陰交、中極、治小便不利。

(32) 次髎

[定位] 在骶部,當髂后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后孔處。

[主治] 疝氣,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小便不利,遺精,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三陰交、中極、腎俞治遺尿;配血海治 痛經。

(33) 中髎

[定位] 在骶部,當次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后孔處。

[主治] 便秘,泄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 ,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便秘。

(34) 下髎

[定位] 在骶部,當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后孔處。

[主治] 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帶下,腰痛。

[配伍] 配氣海治腹痛。

(35) 會陽

[定位] 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

[主治] 泄瀉,便血,痔疾,陽萎,帶下。

[配伍] 配承山治痔疾。

(36) 承扶

[定位] 在大腿后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主治]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37) 殷門

[定位] 在大腿后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大腸俞治腰痛。

(38) 浮郄

[定位] 在腘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主治] 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配伍] 配承山治下肢痿痹。

(39) 委陽

[定位] 在腘橫紋外側端,當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主治] 腹滿,小便不利,腰脊強痛,腿足攣痛。

[配伍] 配三焦俞、腎俞、治小便不利。

(40) 委中

[定位] 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 遺尿,丹毒。

[配伍] 配大腸俞治腰痛。

41) 附分

[定位] 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頸項強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配伍] 配大椎治頸項強痛。

(42) 魄戶

[定位] 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咳嗽,氣喘,肺癆,項強,肩背痛。

[配伍] 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43) 膏肓

[定位] 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咳嗽,氣喘,肺癆,健忘,遺精,完谷不化。

[配伍] 配尺澤、肺俞治咳喘。

(44) 神堂

[定位] 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咳嗽,氣喘,胸悶,脊背強病。

[配伍] 配膻中治胸悶。

(45) 譩譆

[定位] 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咳嗽,氣喘,瘧疾,熱病,肩背痛。

[配伍]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46) 膈關

[定位] 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胸悶,噯氣,嘔吐,脊背強痛。

[配伍] 配內關治噯氣。

(47) 魂門

[定位] 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胸脅痛,嘔吐,泄瀉,背痛。

[配伍] 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肋痛。

(48) 陽綱

[定位] 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腸鳴,腹痛,泄瀉,黃疸,消渴。

[配伍] 配氣海治腹脹。

(49) 意舍

[定位] 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腹脹、腸鳴、嘔吐、泄瀉。

[配伍] 脾俞、胃俞治腹脹。

(50) 胃倉

[定位] 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胃脘痛,腹脹,小兒食積,水腫,背脊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51) 肓門

[定位] 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腹痛,便秘,痞塊,乳疾。

[配伍] 配氣海天、樞治便秘。

(52) 志室

[定位] 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遺精 ,陽萎 ,小便不利,水腫,腰脊強痛。

[配伍] 配命門治遺精。

(53) 胞肓

[定位]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主治] 腸鳴,腹脹,便秘,癃閉,腰脊強痛。

[配伍] 配委中治腰痛。

(54) 秩邊

[定位]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主治] 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委中、大腸俞治腰腿疼痛。

(55) 合陽

[定位] 在小腿后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委中下2寸。

[主治] 腰脊強痛,下肢痿痹,疝氣,崩漏。

[配伍] 配腰陽關治腰痛。

(56) 承筋

[定位] 在小腿后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主治]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委中治下肢攣痛。

(57) 承山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主治] 痔疾,腳氣,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大腸俞治痔疾。

(58) 飛揚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侖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

[主治] 頭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腿痛。

(59) 跗陽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侖穴直上3寸。

[主治] 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60) 昆侖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 頭痛,項強,目眩,癲癇,難產,腰骶疼 痛,腳跟腫痛。

[配伍] 配風池治頭痛、目眩。

(61) 仆參

[定位] 在足外側部,外踝后下方,昆侖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癲癇。

[配伍] 配太溪治足跟痛。

(62) 申脈

[定位] 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頭痛 ,眩暈 ,癲狂癇 ,腰腿酸痛,目赤腫痛,失眠。

[配伍] 配腎俞、肝俞、百會治眩暈。

(63) 金門

[定位] 在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主治] 頭痛,癲癇 ,小兒驚風 ,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 配太陽合谷治頭痛。

(64) 京骨

[定位] 在足外側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 頭痛,項強,目翳,癲癇,腰痛。

[配伍] 配百會、太沖治頭痛。

(65) 束骨

[定位] 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 頭痛,項強,目眩,癲狂,腰腿痛。

[配伍] 配腎俞、太沖治目眩。

(66) 足通谷

[定位] 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的前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 頭痛,項強,目眩,鼻衄,癲狂。

[配伍] 配大椎治項強。

(67) 至陰

[定位] 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主治] 頭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難產。

[配伍] 配太沖、百會治頭痛。

二、  40種基本病證的經絡調理法

  “砭、針、灸、藥、按、導引”是中醫常用的六種調理臟腑陰陽的方法。那么為什么這六種方法能調理臟腑的陰陽呢?這個問題還得用“氣陰陽”概念回答。首先說說“砭”,所謂砭,主要指刺血、刮痧和拔罐。刺血就是用三棱針刺穴位至出血。刺血的目的是通過三棱針刺穴位出血放出多余的陽氣。我們知道陽氣有“出”的運動趨勢,隨著血液的流出,多余的陽氣也沖出體表,這樣穴位所對應的經絡和臟腑就能達到陰陽平衡狀態。刺血主要用于調理心與肺上的陰陽,這是因為肺主皮毛,心主血脈,刺出血液能瀉掉心上多余的陽氣,同時由于三棱針刺破皮膚就能瀉掉肺上多余的陽氣。所以刺血可以治療發熱、風熱感冒、中暑等上焦心肺陽氣太過證或陽氣極過證。刮痧就是用刮痧器具沿著經絡循行路徑刮皮膚至出痧。所謂痧是指陽氣偏盛的血液沖出血脈進入皮膚而形成的或紅或紫的血斑。刮痧的目的和刺血一樣都是通過瀉掉心肺上多余的陽氣以調理心肺的陰陽。刮痧常用于治療發熱、風熱感冒、中暑等上焦心肺陽氣太過或陽氣極過證。拔罐就是抽空拔罐器具中空氣后將拔罐器具緊貼在穴位上的調理過程。拔罐的目的是通過大氣壓的作用將穴位中多余的陰氣逼迫進入真空的拔罐器中以此瀉掉穴位、相應經絡和臟腑上多余的陰氣。拔罐可以調理任何臟腑的陰陽,常用于治療風濕、骨質增生、腰背酸痛等陰氣太過證或陰氣極過證或陽氣不足證。由于上述三種砭法操作簡便、效果顯著,所以在民間廣泛使用。

  說完了“砭”,我們再講講“針灸”。所謂針,就是用毫針刺穴位至得氣以調理穴位、經絡和臟腑的陰陽。所謂得氣,是指被針刺者感覺到穴位部分有發脹的感覺。針法既可以增補穴位、經絡和臟腑上不足的陽氣,又可以瀉掉穴位、經絡和臟腑上太過的陽氣,所以針法分補瀉二法。補法的要領是“慢進快出并封口,留針時間長”,即進針的速度較慢,得氣后用拇指和食指夾住并像轉木取火那樣來回轉動毫針至穴位部位有發熱的感覺,出針的速度較快,出針后封住針口不讓陽氣出來。之所以要留針時間長并來回轉動毫針就是要達到生陽祛陰的目的,即通過轉木取火這樣的操作手段,使得穴位上的陰氣轉變為陽氣,以使本來陽氣不足或陰氣太過的狀態逐漸轉變成陰陽平衡狀態。瀉法的要領是“快進慢出不封口,留針時間短”,即進針的速度較快,得氣后留針時間短,出針的速度較慢,讓多余的陽氣隨著針尖慢慢瀉出體表,出針后不封針口以使太過的陽氣繼續瀉出從而達到調理臟腑至陰陽平衡的目的。針法可以調理任何臟腑的陽氣不足證或陽氣極不足證或陰氣太過證或陰氣極過證或陽氣太過證或陽氣極過證或陰氣不足證或陰氣極不足證等八種基本病證,所以在中醫臨床上廣泛運用。但由于針法的技巧性很強,而且操作不當會出現暈針、斷針等情況,所以民間很少使用。

所謂灸,就是用艾條或香煙那樣粗的香貼近穴位熱灸。灸的目的是通過高溫使穴位上多余的陰氣蒸騰出體表,也可以使穴位上多余的陰氣轉化成陽氣以調理臟腑陰陽重歸平衡狀態。灸法常用于調理中焦脾胃、下焦肝腎的陰氣太過證或陰氣極過證或陽氣不足證。由于灸法的操作比較簡便,所以民間常使用。

講完了“針灸”,最后我們聊聊“藥”、“按”和“導引”。所謂藥,是指用中藥調理臟腑的陰陽。關于中藥,我們在前面一章《神奇的中藥世界》中已有所論述。關于如何用中藥調理40種基本病證,筆者將在后面一章《人人都是老中醫》中詳細說明。所謂按,是指用手沿著經絡循行路線按摩推拿。按摩推拿的目的是通過按摩推拿經絡及經絡上的穴位使得經絡發熱以生陽祛陰,調理穴位、經絡和臟腑陰陽平衡。按摩推拿常用于程度較輕的陽氣不足證或陰氣太過證。由于按摩推拿的操作簡便,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所以民間常使用。

所謂導引,是指通過氣功、意念、熱敷、冷敷等方法導引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只要是中國人都應該知道氣功,但是真正懂氣功、運用氣功養生的中國人卻很少。那么氣功到底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所謂氣功是運用意念來進行運氣吐納。氣功的目的是用意念控制氣的升降出入,我們知道陽氣有“升”、“出”與“散”的運動趨勢,陰氣有“降”、“入”與“聚”的運動趨勢。我們運用氣功可以改變陰氣與陽氣的上述運動趨勢。懂得氣功的人,可以用意念使陽氣有“降”、“入”和“聚”的運動趨勢,陰氣有“升”、“出”與“散”的運動趨勢,也就是說懂氣功的人可以運用意念隨意控制陰陽之氣的運動趨勢,從而達到調理臟腑陰陽平衡的養生目的。譬如當懂氣功的人不小心受了風寒而感冒,他們可以用意念使得體內多余的陰氣通過口鼻、皮膚散發出去。我們知道陰氣是不可能有“散”和“出”的運動趨勢的,但懂氣功的人卻能改變陰氣原來的運動趨勢而散發出體外,從而使得肺上的陰陽重歸平衡,感冒就好了。筆者提議我們大家一起練練氣功,平時常常用意念運運氣,日子久了,自然會成為能隨意控制陰陽之氣運動的氣功高手。當然在運用經絡調理臟腑陰陽的時候,如果用意念將陰氣或陽氣運到相應穴位處的話,調理效果會更好。譬如在灸足陽明胃經上足三里穴的時候,如果用意念將陰氣運到足三里部位的話,調理胃陰太過或胃陽不足的效果必然會更顯著。

  所謂熱敷就是用溫度比較高的東西(如烘熱過的沙袋等)放在穴位上熱敷。熱敷的目的和作用和灸一樣,是通過高溫使穴位中多余的陰氣轉化為陽氣或蒸騰出體表以達到調理陰陽平衡的目的。熱敷常用于調理任何臟腑的陽氣不足證或陰氣太過證。所謂冷敷就是用溫度比較低的東西(如冰或涼的毛巾、冰或涼的黃瓜片、冰或涼的西瓜片等)放在穴位上冷敷。冷敷的目的是通過冷敷穴位讓陰氣降入(冷敷時人體需平躺)穴位通過經絡到達相應臟腑從而調理臟腑陰陽平衡。由于陰氣有“降”和“入”的運動趨勢,冷敷穴位能使陰氣快速有效地進入穴位、經絡與臟腑。冷敷常用于調理任何臟腑的陽氣太過證或陽氣極過證或陰氣不足證或陰氣極不足證。

  上述為筆者對中醫六法“砭(刺血,刮痧,拔罐)、針、灸、藥、按、導引(氣功、冷熱敷)”為什么能調理臟腑陰陽的解釋。接下來筆者將試著歸納一下如何通過經絡調理40種基本病證。

(一)肺陽不足證

 方法一:用毫針以補法刺手太陰肺經上的中府、尺澤、孔最穴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曲池穴。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手太陰肺經上的中府、尺澤、孔最穴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曲池穴。

 方法三:用按摩推拿法沿著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行經路線按摩推拿。

 方法四:用熱沙袋熱敷手太陰肺經上的中府、尺澤、孔最穴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曲池穴。

 運用上述四種方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處的陰氣正在不斷轉化為陽氣。針灸時注意避開血管。

 (二)肺陽極不足證

方法一:用毫針以補法刺手太陰肺經上的中府、尺澤、孔最穴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曲池穴。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手太陰肺經上的中府、尺澤、孔最穴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曲池穴。

方法三:用熱沙袋熱敷手太陰肺經上的中府、尺澤、孔最穴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曲池穴。

運用上述三種方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處的陰氣正在不斷轉化為陽氣。針灸時注意避開血管。

 (三)肺陰不足證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冷敷手太陰肺經上的中府、尺澤、孔最穴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曲池穴。

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肺臟。

 (四)肺陰極不足證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冷敷手太陰肺經上的中府、尺澤、孔最穴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曲池穴。

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肺臟。

 (五)肺陽太過證

方法一:三棱針刺手太陰肺經上的云門、少商穴出血(黃豆粒大)。

方法二:沿手太陰肺經行經路線刮痧至出痧。

方法三:用毫針以瀉法刺手太陰肺經上的中府、尺澤、孔最穴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曲池穴。針刺時避開血管。

 方法四: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冷敷手太陰肺經上的中府、尺澤、孔最穴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曲池穴。

運用刺血法、刮痧法、針刺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肺上太過的陽氣不斷到達穴位上并通過穴位瀉出體表。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肺臟。

  (六)肺陽極過證

方法一:三棱針刺手太陰肺經上的云門、少商穴出血(黃豆粒大)。

方法二:沿手太陰肺經行經路線刮痧至出痧。

方法三:用毫針以瀉法刺手太陰肺經上的中府、尺澤、孔最穴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曲池穴。針刺時避開血管。

方法四: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冷敷手太陰肺經上的中府、尺澤、孔最穴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曲池穴。

運用刺血法、刮痧法、針刺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肺上太過的陽氣不斷到達穴位上并通過穴位瀉出體表。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肺臟。

 (七)肺陰太過證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手太陰肺經上中府、云門、尺澤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手太陰肺經上的中府、尺澤、孔最穴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曲池穴。熱灸時避開血管。

方法三:用熱沙袋熱敷手太陰肺經上的中府、尺澤、孔最穴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曲池穴。

使用拔罐法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肺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瀉出體表進入拔罐器。使用熱灸法或熱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肺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熱灸或熱敷的穴位上,并不斷蒸發出體表。

 (八)肺陰極過證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手太陰肺經上中府、云門、尺澤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手太陰肺經上的中府、尺澤、孔最穴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谷、曲池穴。熱灸時避開血管。

使用拔罐法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肺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瀉出體表進入拔罐器。使用熱灸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肺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灸的穴位上,并不斷蒸發出體表。

  (九)心陽不足證

方法一:用毫針以補法刺手少陰心經上青靈、少海、神門穴 ,手厥陰心包經上曲澤、內關、勞宮穴。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手少陰心經上青靈、少海、神門穴。

 方法三:用按摩推拿法沿著手少陰心經行經路線、手厥陰心包經行經路線按摩推拿。

 方法四:用熱沙袋熱敷手少陰心經上青靈、少海、神門穴,手厥陰心包經上曲澤、內關、勞宮穴。

 運用上述四種方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處的陰氣正在不斷轉化為陽氣。針灸時注意避開血管。

 (十)心陽極不足證

方法一:用毫針以補法刺手少陰心經上青靈、少海、神門穴 ,手厥陰心包經上曲澤、內關、勞宮穴。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手少陰心經上青靈、少海、神門穴。

 方法三:用熱沙袋熱敷手少陰心經上青靈、少海、神門穴,手厥陰心包經上曲澤、內關、勞宮穴。

 運用上述三種方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處的陰氣正在不斷轉化為陽氣。針灸時注意避開血管。

  (十一)心陰不足證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同時冷敷手少陰心經上的少海穴,手厥陰心包經上的天池、曲澤穴。

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心臟。

 (十二)心陰極不足證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同時冷敷手少陰心經上的少海穴,手厥陰心包經上的天池、曲澤穴。

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心臟。

   (十三)心陽太過證

方法一:三棱針刺手厥陰心包經上的中沖穴出血(黃豆粒大)。

方法二:沿手少陰心經行經路線、手厥陰心包經行經路線刮痧至出痧。

方法三:用毫針以瀉法刺手少陰心經上的少海,少府穴及手厥陰心包經上的曲澤、內關穴。針刺時避開血管。

方法四: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同時冷敷手少陰心經上的青靈、少神門穴及手厥陰心包經上的天池、曲澤、內關穴。

運用刺血法、刮痧法、針刺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心上太過的陽氣不斷到達穴位上并通過穴位瀉出體表。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心臟。

 (十四)心陽極過證

方法一:三棱針刺手厥陰心包經上的中沖穴出血(黃豆粒大)。

方法二:沿手少陰心經行經路線、手厥陰心包經行經路線刮痧至出痧。

方法三:用毫針以瀉法刺手少陰心經上的少海,少府穴及手厥陰心包經上的曲澤、內關穴。針刺時避開血管。

方法四: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同時冷敷手少陰心經上的青靈、少神門穴及手厥陰心包經上的天池、曲澤、內關穴。

運用刺血法、刮痧法、針刺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心上太過的陽氣不斷到達穴位上并通過穴位瀉出體表。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心臟。

 (十五)心陰太過證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手少陰心經上少海穴、手厥陰心包經上天池、曲澤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手少陰心經上少海穴、手厥陰心包經上的曲澤穴。熱灸時避開血管。

方法三:用熱沙袋熱敷手少陰心經上的青靈、少海、神門穴、手厥陰心包經上的天池、曲澤、內關穴。

使用拔罐法時候需用意念想象心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瀉出體表進入拔罐器。使用熱灸法或熱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心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熱灸或熱敷的穴位上,并不斷蒸發出體表。

  (十六)心陰極過證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手少陰心經上少海穴、手厥陰心包經上天池、曲澤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手少陰心經上少海穴、手厥陰心包經上的曲澤穴。熱灸時避開血管。

使用拔罐法時候需用意念想象心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瀉出體表進入拔罐器。使用熱灸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心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熱灸的穴位上,并不斷蒸發出體表。

  (十七)脾陽不足證

方法一:用毫針以補法刺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

 方法三:用按摩推拿法沿著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的行經路線按摩推拿。

 方法四:用熱沙袋熱敷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

運用上述四種方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處的陰氣正在不斷轉化為陽氣。針灸時注意避開血管。

 (十八)脾陽極不足證

  方法一:用毫針以補法刺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

 方法三:用熱沙袋熱敷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

運用上述三種方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處的陰氣正在不斷轉化為陽氣。針灸時注意避開血管。

  (十九)脾陰不足證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同時冷敷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脾臟。

  (二十)脾陰極不足證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同時冷敷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脾臟。

  (二十一)脾陽太過證

方法一:沿足太陰脾經行經路線、足陽明胃經行經路線刮痧。

方法二:用毫針以瀉法刺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針刺時避開血管。

方法三: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同時冷敷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

運用刮痧法、針刺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脾上太過的陽氣不斷到達穴位上并通過穴位瀉出體表。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脾臟。

 (二十二)脾陽極過證

  方法一:沿足太陰脾經行經路線、足陽明胃經行經路線刮痧。

方法二:用毫針以瀉法刺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針刺時避開血管。

方法三: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同時冷敷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

運用刮痧法、針刺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脾上太過的陽氣不斷到達穴位上并通過穴位瀉出體表。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脾臟。

  (二十三)脾陰太過證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足太陰脾經上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足太陰脾經上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熱灸時避開血管。

方法三:用熱沙袋熱敷足太陰脾經上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

使用拔罐法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脾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瀉出體表進入拔罐器。使用熱灸法或熱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脾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熱灸或熱敷的穴位上,并不斷蒸發出體表。

  (二十四)脾陰極過證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足太陰脾經上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足太陰脾經上三陰交、陰陵泉、血海、大橫穴和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天樞穴。熱灸時避開血管。

使用拔罐法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脾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瀉出體表進入拔罐器。使用熱灸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脾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熱灸的穴位上,并不斷蒸發出體表。

 (二十五)肝陽不足證

方法一:用毫針以補法刺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

 方法三:用按摩推拿法沿著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的行經路線按摩推拿。

 方法四:用熱沙袋熱敷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

運用上述四種方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處的陰氣正在不斷轉化為陽氣。針灸時注意避開血管。

 (二十六)肝陽極不足證

  方法一:用毫針以補法刺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

方法三:用熱沙袋熱敷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

運用上述三種方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處的陰氣正在不斷轉化為陽氣。針灸時注意避開血管。

  (二十七)肝陰不足證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冷敷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肝臟。

  (二十八)肝陰極不足證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冷敷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肝臟。

 (二十九)肝陽太過證

  方法一:沿足厥陰肝經行經路線、足少陽膽經行經路線刮痧。

方法二:用毫針以瀉法刺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針刺時避開血管。

方法三: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冷敷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

運用刮痧法、針刺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肝上太過的陽氣不斷到達穴位上并通過穴位瀉出體表。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肝臟。

 (三十)肝陽極過證

  方法一:沿足厥陰肝經行經路線、足少陽膽經行經路線刮痧。

方法二:用毫針以瀉法刺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針刺時避開血管。

方法三: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冷敷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

運用刮痧法、針刺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肝上太過的陽氣不斷到達穴位上并通過穴位瀉出體表。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肝臟。

  (三十一)肝陰太過證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熱灸時避開血管。

方法三:用熱沙袋熱敷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

使用拔罐法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肝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瀉出體表進入拔罐器。使用熱灸法或熱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肝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熱灸或熱敷的穴位上,并不斷蒸發出體表。

 (三十二)肝陰極過證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中都、陰包穴和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帶脈穴。熱灸時避開血管。

使用拔罐法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肝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瀉出體表進入拔罐器。使用熱灸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肝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熱灸的穴位上,并不斷蒸發出體表。

 (三十三)腎陽不足證

方法一:用毫針以補法刺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昆侖、委中、腎俞穴。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昆侖、委中、腎俞穴。

 方法三:用按摩推拿法沿著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的行經路線按摩推拿。

 方法四:用熱沙袋熱敷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昆侖、委中、腎俞穴。

運用上述四種方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處的陰氣正在不斷轉化為陽氣。針灸時注意避開血管。

 (三十四)腎陽極不足證

方法一:用毫針以補法刺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昆侖、委中、腎俞穴。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昆侖、委中、腎俞穴。

 方法三:用熱沙袋熱敷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昆侖、委中、腎俞穴。

運用上述四種方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穴位處的陰氣正在不斷轉化為陽氣。針灸時注意避開血管。

 (三十五)腎陰不足證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冷敷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昆侖、委中、腎俞穴。

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腎臟。

  (三十六)腎陰極不足證

  方法一: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冷敷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昆侖、委中、腎俞穴。

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腎臟。

  (三十七)腎陽太過證

方法一:沿足少陰腎經行經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行經路線刮痧。

方法二:用毫針以瀉法刺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昆侖、委中、腎俞穴。針刺時避開血管。

方法三: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冷敷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昆侖、委中、腎俞穴。

運用刮痧法、針刺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腎上太過的陽氣不斷到達穴位上并通過穴位瀉出體表。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腎臟。

 (三十八)腎陽極過證

方法一:沿足少陰腎經行經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行經路線刮痧。

方法二:用毫針以瀉法刺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昆侖、委中、腎俞穴。針刺時避開血管。

方法三:用冰西瓜皮或冰黃瓜片冷敷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昆侖、委中、腎俞穴。

運用刮痧法、針刺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腎上太過的陽氣不斷到達穴位上并通過穴位瀉出體表。用冷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陰氣正通過穴位不斷進入經絡到達腎臟。

 (三十九)腎陰太過證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委中、腎俞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委中、腎俞穴。熱灸時避開血管。

方法三:用熱沙袋熱敷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委中、腎俞穴。

使用拔罐法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腎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瀉出體表進入拔罐器。使用熱灸法或熱敷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腎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熱灸或熱敷的穴位上,并不斷蒸發出體表。

 (四十)腎陰極過證

方法一:用拔罐器在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委中、腎俞穴上拔罐。

方法二:用灸法熱灸足少陰腎經上的太溪、陰谷穴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委中、腎俞穴。熱灸時避開血管。

使用拔罐法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腎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拔罐的穴位上并瀉出體表進入拔罐器。使用熱灸法的時候需用意念想象腎上太過的陰氣不斷到達正在熱灸的穴位上,并不斷蒸發出體表。

 三、 經絡組合調理法——疑難雜癥的克星

  在第四章中筆者講過疑難雜癥是怎么回事。所謂疑難雜癥是指多個臟腑存在陰陽失衡的狀況,這種多個臟腑存在的陰陽失衡狀態可能是相互聯系的(由于氣的升降運動導致的五行相生相克關系),也有可能是沒有關系的(由于內因、外因及不內不外因等不同的病因而導致的)。筆者認為調理疑難雜癥需用“子午流注調理法”分而治之。所謂子午流注,筆者在前面已有表述,中醫認為一天12個時辰對應人體12條經絡,在具體某個時辰里對應的經絡最開通興旺,此時其他經絡處在封閉或半封閉狀態,所以在調理具體某個臟腑時應該在該臟腑相對應的時辰進行。譬如在調理脾上陰陽時,應該在上午9點-11點進行,因為在這兩個小時內脾經最開通興旺,此時調理脾上的陰陽必然事半功倍。12個時辰對應12條經絡的表述如下:7點-9點(辰時),胃經最旺;9點-11點(巳時),脾經最旺;11點-13點(午時),心經最旺;13點-15點(未時),小腸經最旺;15點-17點(申時),膀胱經最旺;17點-19點(酉時),腎經最旺;19點-21點(戌時),心包經最旺;21點-23點(亥時),三焦經最旺;23點-1點(子時),膽經最旺;1點-3點(丑時),肝經最旺;3點-5點(寅時),肺經最旺;5點-7點(卯時),大腸經最旺。

  通過第四章所論述的五行辯病位,陰陽辯病性的快速辯證法知道哪些臟腑存在哪種陰陽失衡狀態后,就可以運用子午流注調理法通過調理經絡來調理臟腑的陰陽。譬如:脾腎陽不足的人,就可以在上午9點-11點脾經最旺的時候用上面我們所歸納的40種基本病證的經絡調理法中調理脾陽不足證的方法來調理。在下午17點-19點腎經最旺的時候用調理腎陽不足證的方法來調理。涉及到多個臟腑陰陽失衡的調理方法都可以用這種子午流注調理法來調理。

第六章  人人都是老中醫

一、 我的《千金方》——40種基本病證的中藥方劑調理法

筆者在前面已將40種基本病證的食物調理法與經絡調理法一一論述,在本章中筆者將論述如何用中藥調理40種基本病證。如果生病了去醫院找中醫調理,中醫經過診斷后開出來的藥方一般都含有多味中藥,我們將由多味中藥組成的藥方叫做方劑,方劑中的中藥不是隨意組成,而是有一定規則。具體來說方劑中的中藥一定是按照“君、臣、佐、使”的規則配伍的。所謂君藥,是指能調理主證的、重點使用的中藥。君藥的配伍特點是味少而量大。味少是指一個方劑中的君藥數量很少,一般為1味,體現君者獨一無二的特點;量大是指一個方劑中的君藥用量比較大,原因是重用君藥方可有效調理主證。所謂臣藥,是指能配合、補充君藥調理主證的中藥。臣藥的配伍特點是味可多于君藥而量少于君藥。臣藥一般為1-2味,體現臣者數少而能的特點;每味臣藥的用量較君藥的用量要少。所謂佐藥,是指輔佐臣藥調理主證并同時調理次證的中藥。佐藥的配伍特點是味可多于臣藥而量少于臣藥。佐藥一般為1-3味,體現佐者數多而專的特點;每味佐藥的用量較臣藥的用量要少。所謂使藥,是指能調和君藥、臣藥和佐藥的中藥。使藥的配伍特點是味少量也少。使藥一般為1味,體現使藥簡而妙的特點,佐藥的用量是一個方劑中用量最小的。

根據中藥方劑的配伍規則,筆者現將能調理40種基本病證的中藥方劑整理如下(該40個基本方劑為筆者所創,由于筆者不是執業中醫師,沒有開方譴藥的資格,下面的40個方劑純屬學術討論,不做臨床之用。如果患病首先得去醫院就診):

(一)肺陽不足證

  款冬花9克,紫蘇6克,遠志6克,甘草3克。

(二)肺陽極不足證

  干姜9克,紅豆蔻6克,厚樸6克,甘草3克。

 (三)肺陰不足證

  沙參15克,玉竹9克,薄荷6克,甘草3克。

 (四)肺陰極不足證 

  蘆根30克,白茅根15克,百合12克,甘草6克。

 (五)肺陽太過證

  牛蒡子12克,竹茹9克,連翹6克,甘草3克。

(六)肺陽極過證

 石膏60克,知母12克,金銀花9克,甘草3克。

 (七)肺陰太過證

  麻黃9克,桂枝6克,苦杏仁6克,甘草3克。

 (八)肺陰極過證

  干姜9克,白芷6克,丁香3克,甘草3克。

(九)心陽不足證

龍眼肉15克,當歸9克,遠志6克,甘草3克。

(十)心陽極不足證

 附子15克,干姜9克,人參6克,甘草3克。

(十一)心陰不足證

 浮小麥15克,天冬12克,麥冬9克,甘草3克。

 (十二)心陰極不足證

  綠豆30克,淡竹葉9克,人參6克,甘草3克。

 (十三)心陽太過證

  紫花地丁30克,紫草9克,連翹6克,甘草3克。

(十四)心陽極過證

板藍根15克,大青葉12克,梔子9克,甘草3克。

 (十五)心陰太過證

  干姜9克,桂枝9克,西河柳6克,甘草3克。

 (十六)心陰極過證

  附子15克,干姜9克,桂枝6克,甘草3克。

 (十七)脾陽不足證

  白術12克,大棗9克,益智仁6克,甘草3克。

 (十八)脾陽極不足證

  高良姜9克,肉豆蔻6克,花椒6克,甘草3克。

 (十九)脾陰不足證

  枳實9克,明黨參9克,羅漢果9克,甘草3克。

 (二十)脾陰極不足證

  白鮮皮9克,葛根9克,升麻6克,甘草3克。

 (二十一)脾陽太過證

  土貝母9克,羅漢果9克,黃芩6克,甘草3克。

(二十二)脾陽極過證

  楊樹花100克,白鮮皮9克,黃芩9克,甘草3克。

 (二十三)脾陰太過證

  草豆蔻6克,砂仁6克,木香3克,甘草3克。

 (二十四)脾陰極過證

  高良姜9克,草豆蔻6克,砂仁6克,甘草3克。

 (二十五)肝陽不足證

  覆盆子12克,山茱萸12克,菟絲子9克,酸棗仁9克。

 (二十六)肝陽極不足證

  吳茱萸6克,淫羊藿6克,肉桂3克,合歡皮6克。

 (二十七)肝陰不足證

  鱉甲24克,女貞子9克,牡丹皮6克,枸杞子6克。

 (二十八)肝陰極不足證

  桑椹15克,枸杞子9克,地黃9克,牡丹皮6克。

 (二十九)肝陽太過證

  決明子15克,柴胡9克,牡丹皮6克,天麻6克。

(三十)肝陽極過證

  石決明30克,桑葉9克,地黃9克,天麻6克。

 (三十一)肝陰太過證

  五加皮9克,木瓜9克,蒼術6克,合歡皮6克。

 (三十二)肝陰極過證

  吳茱萸6克,五加皮9克,木瓜9克,合歡皮6克。

(三十三)腎陽不足證

胡蘆巴9克,補骨脂9克,烏藥6克,蓮子6克。

(三十四)腎陽極不足證

附子15克,干姜9克,益智仁6克,五味子3克。

 (三十五)腎陰不足證

  女貞子9克,澤瀉6克,牡丹皮6克,茯苓6克。

 (三十六)腎陰極不足證

  黃柏12克,石斛9克,知母9克,黃精9克。

 (三十七)腎陽太過證

  地膚子15克,黃柏9克,車前子9克,茯苓9克。

(三十八)腎陽極過證

黃柏12克,地膚子12克,知母9克,茯苓9克。

 (三十九)腎陰太過證

  羌活9克,五加皮9克,小茴香6克,蓮子6克。

 (四十)腎陰極過證

  附子15克,干姜9克,獨活6克,五味子3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足厥陰肝經【經穴圖文詳解】
【穴位百科】頭部穴位
(九)足厥陰肝經
人體經絡及其穴位功能(整理)
針灸必備知識
人體經絡穴位圖 11(高清圖、各經絡穴位詳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梓潼县| 肃宁县| 鞍山市| 集安市| 阳泉市| 仙桃市| 叙永县| 正定县| 清新县| 平遥县| 额济纳旗| 武城县| 琼中| 翁牛特旗| 汉寿县| 基隆市| 房山区| 寿光市| 清远市| 云浮市| 伊川县| 成武县| 都江堰市| 如东县| 建阳市| 涟水县| 和平区| 当雄县| 金堂县| 凤凰县| 衡南县| 惠安县| 泗阳县| 山西省| 都江堰市| 安化县| 东港市| 卓尼县| 古蔺县| 绥滨县| 五家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