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邊透露,使用穴位時我總希望能一招制勝。但實際上,有時候兩穴相配,才會更見效果。
月經結束這天發現,不僅是沒出現體虛,而且不怎么怕冷了。在人沒怎么活動穿得又少的時候,這也讓人有些驚喜。想一想,是不是因為早間還按了關元?
關元是任脈與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也是小腸募,主要作用是壯陽。而三陰交長于補陰,兩者搭配,正好陰陽相生。
認識這點,也有些偶然。我和許多女性朋友一樣,也挺關注減肥的。鄭老師在談這個問題的章節里,提到“推按小腿脾經”“按摩小腿脾經……”我就想,第一個疑問,為什么是小腿呢?脾經穴位可“都身懷絕技”。看這段一共四穴,分別是合穴、郄穴、絡穴、絡穴(“國家針灸穴位取穴標準”里,脾經居然有三個絡穴),也許它們是精英中的精英?第二個問題,推按、按摩應該走什么方向,由上到下還是由下到上?唔,趁機熟悉一下這部分的脾經穴位也好,本來也只用過陰陵泉和三陰交,現在就一個個按過去看看。先陰陵泉,效果明顯;再地機,效果也好;到漏谷了,一開始也感覺清陽升起,到達頭部……忽然身上燥熱出汗!
記得這種情形以前只在刺激腎俞時候出現過,再就是做“踏步搖頭”時常有,進行“震動尾閭”也有過的,應該是陰太虧,不能涵陽。就是說,漏谷穴可以補陽?找《國家針灸穴位取穴標準》,該穴說明中于此又沒有特別的提示或標注。
很過了一陣兒,偶爾瀏覽該網站里的中醫相關信息,發現這兒對穴位進行了功效分類,整理了解表穴(12穴)、清熱穴(85穴)、止咳平喘化痰穴(31穴)、消食導滯穴(16穴)、益氣壯陽穴(28穴)、補陰穴(9穴)、溫里穴(13穴)、平肝息風穴(15穴)、理氣穴(49穴)、理血穴(10穴)、調經止帶穴(26穴)、利水通淋穴(15穴)、安神穴(19穴)、開竅蘇厥穴(28穴)、利竅穴(63穴)、袪風除濕穴(12穴)、舒筋活絡穴(54穴)
大致看了看,“溫里穴”一篇總結的是“具有溫中散寒、溫腎助陽作用”“治療因脾胃虛寒、腎陽虛衰所導致病癥”,漏谷穴名列其中!治“寒邪入侵、脾胃陽氣被困,而見脘腹冷痛、嘔吐瀉利。”最后又有“具有溫里作用的腧穴,除本章介紹的以外,還有……復溜穴……等,臨床上可選擇使用。”這也與我的親身實踐相符合,于是當那位取名“石頭”的網友急于健脾止瀉,又聲稱服食附子理中丸出現身體不適的時候,我雖然覺得太白與公孫都能益氣健脾,以他的情況應該足夠用了,但還是向他推薦了漏谷。
推薦之后,我想這個穴的功能已經大致可以確定,我自己也來用用。那會我也時常有點腹瀉,又已在實踐中體會到三陰交便秘腹瀉都能治,它也是脾經穴位么,可以健脾。這次試試漏谷的能耐看,我的體內肯定是有積寒的。
先按三陰交將陰補足,然后再掐按漏谷,按了一會身體沒什么反應?是不是三陰交刺激得還不夠,陰虧嚴重時許多穴位都不能正常發揮作用的。于是又回頭掐按三陰交,沒想到幾乎是立刻,反應非常強烈,溫中散寒效果超過此前單獨操作的任何健脾止瀉穴。
當時我想,難道自己搞錯了?漏谷不補脾陽,而是三陰交?鄭老師說過它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揉太白腹瀉可止,便秘可通也叫雙向調節,但提到三陰交的作用時似遠遠不止于此
這個疑問在翻看其它中醫的著作時才解開。張景岳說“善補陰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讀到此句,我一下想起了當時情形。
鄭老師好象沒有明確說過“陰陽相生”,但他應用。《腎經——主管人一生幸福的經絡》中的那個遺尿病例,后面寫“其實用腎俞配太溪來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腎虛都是最佳的配伍。” 腎俞補腎陽,太溪補腎氣,兼滋腎陰。文后《求醫錄》里“拔(腎俞)的同時按摩復溜、太溪兩穴”,而復溜“滋腎陰的效果極好”。
至于減肥中的兩個疑問,現在似乎也找到答案了。脾經的穴位都能健脾,但小腿上這段,三陰交補陰,漏谷助陽,兩者的結合效果是倍增;而地機為郄穴,有人說陰經的郄穴專治血癥;陰陵泉為合穴,“所入為合”,它是本經經氣深入臟腑的位置,脾氣虛時可以找它。推按小腿脾經,只輕輕一下,就將脾臟的陰陽氣血全都調理了。
另一個,“順經為補,逆經為瀉”,鄭老師多次向網友建議的“由太沖按到行間”,以及“推天河水”,都是逆向進行。
既明白了陰陽相生,就可以有意識的加以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