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年剛剛上網的時候,經常感覺到互聯網上內容的缺乏,很多想要的都沒有。隨著網站的逐步增多,崛起了以yahoo為代表的門戶,典型的特點就是分類導航,現在中國的hao123和265還在繼續扛這面大旗。然而,我們發現導航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我們想要找到一個東西變得日益艱難,這時搜索應運而生,Google也借助搜索形成對Yahoo的巨大挑戰。而在這個時候,網站也可以通過投放搜索廣告的方式去獲得一定的收入。
碎片化的互聯網
搜索模式與導航模式的相比,適應了信息爆炸時代我們精準定位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目的,但是目前的搜索距離我們真正想要的還是有很長一段距離。比如網上有很多信息與地理位置有關,但是我們卻在地圖上不能直觀的看到這些信息。很多信息彼此之間具有某種關系,但是并不一定是按某個關鍵詞的方式連接在一起的,在這個時候,搜索失去了它的既有的威力。這種有關系的信息缺乏連接,就像一個個碎片,散落在各處,并不能很好的為我們所用。Web2.0的應用的興起,使得我們可以更為方便的交互,我們也越來越多的在網上擁有自己或者與自己相關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很可能是存在不同的網站上,這些林林總總的表現帶來的問題就是:
1、 碎片化的信息。信息與信息之間缺乏關聯組織;
2、 碎片化的應用。我們所使用的各種應用在不同的網站上,我們需要跑來跑去,應用之間缺乏關聯;
3、 碎片化的關系。我們需要在不同的網站上注冊ID,在不同的互聯網應用上擁有相同或者不同的關系;
4、 碎片化的人。一個人在網上體現為與此相關的信息、應用和關系,因為信息、應用、關系的分裂,讓人也呈現為碎片化的特點。
如何讓互聯網更接近我們的理想?
Google maps API帶來開放潮流
使用API構建業務是實現開放式業務結構的關鍵技術,也是下一代網絡區別于傳統電信網的主要特點之一。目前,關于下一代網絡的開放式業務API標準主要包括:由Parlay組織、3GPP和ETSI SPAN共同制定的Parlay/OSAAPI以及由SUN公司在Java平臺上推出的JAIN API。
在Google開放API之前,已經有Amazon和eBay等公司開放API,但是對應的數據集中在商品上,與人們的日常互聯網應用有一定的距離。真正推動整個互聯網開放的發端,應該算是Google在2005年開放Googlemaps的API,由此涌現出眾多的Web2.0應用,也推動Yahoo!Maps開放API。Google的開放觸動了微軟,在2005年9月,微軟推出其“Web 平臺”(WebPlatform)策略,策略中包括公開MSN Search等一些公共Web網站的API、發布更好的開發工具等措施。微軟的目標是采用Web2.0或可編程Web的新興模式,基于這些已經存在的、公開的Web網站而建立新的應用。在這種模式下,互聯網公司不僅僅能提供對Web網頁的簡單訪問,還可以將它們的Web網站轉換為與操作系統等價的開發平臺。三大巨頭的參與,使得開放大潮風起云涌。
在開放API的環境下,我們就可以對原有的一些碎片化的數據進行重組,使其變得更有關聯。這時候出現了叫做mashup的東西。mashup又叫做Web應用混搭技術,指的是利用其他網站的OpenAPI提供的內容進行重新搭配,從而制作出獨特的、具有新價值的Web應用的一種技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運用GoogleMaps提供的開放地理信息而創作出的令人眼花繚亂、極具創意的mashup應用,比如:housingmap是一個非常cool的mashup應用。它利用了craigslist和Google Maps API,把它們巧妙的組合起來,讓租房的信息有機的組織和直觀的顯示在Googlemaps提供的地圖之上;twittervision是把Twitter和GoogleMaps的OpenAPI進行mashup而形成的一個非常有趣的應用。進入twittervision網站,你會看到一個世界地圖,地圖上會不斷冒出一些消息氣泡,氣泡里的內容就是某個人在Twitter上喊話的內容了,而氣泡的位置則是根據喊話人的地理位置信息而標記在了Googlemaps上,當然它現在已經融合了更多網站的內容。
Google在開放API方面的的確稱得上是開拓者和領導者(http://code.google.com/),不僅擁有search API、 chart API、map API、OpensocialAPI等一系列還在不斷增長的API列表,更在開放平臺方面發力,推出開放的手機平臺Android和云計算平臺appengine。在Google、Yahoo!、微軟的帶動下,Flickr、Youtube等一系列網站也都紛紛對自己的服務提供了API供第三方開發者使用。
OpenAPI的分類
OpenAPI按照制定者與遵循者的關系可以簡單劃分成兩個大類:
1、專有
一個API制定出來主要是為了制定者本身提供應用開發接口的目的,這樣的API就叫做專有API,例如Facebook的API。大部分的API制定之初都是專有API,極特別的情況除外(例如Google的Opensocial,制定出來是給其他網站用,形成一種標準)。
2、標準
一個API稱之為標準API,或者是制定者并不提供該API所定義的服務,例如googleOpensocial——此時它必須為成為業界標準而努力;或者是該API被業內很多服務提供者所遵循,例如RSS——要么是因為業內形成事實標準,要么是已經被標準化組織采納。
OpenAPI按照提供的服務內容進行分類大概可以劃分成下面幾類:
1、搜索類
搜索類的API主要由搜索引擎提供商提供,主要可用來為你的網站添加搜索功能,或者利用其搜索結果進行組裝。典型的例子如Google search API、Yahoo search API等。
運用搜索API進行mashup,可以做出像這個URL(http://www.langreiter.com/exec/yahoo-vs-google.html,對比兩個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這樣好玩的應用。
2、文字資訊類
不可否認,RSS接口可以成為幾乎所有文字資訊類服務,如資訊類網站、博客、論壇的標準API。也因此,Google Reader、抓蝦、鮮果等閱讀器才能夠輕松我們的閱讀生活。
此外,還有許多專有的API提供這專有的文字資訊類服務,例如Twitter的API、craigslist的API、豆瓣的API等。
3、多媒體類(圖片、視頻等)
Flickr是雅虎旗下的著名圖片分享網站,Flickr開放了API接口,所以才有第三方fans為它開發各種操作系統下的五花八門的工具。
Google旗下的視頻網站Youtube也是同樣因開放API而受益匪淺。
4、地理信息類
如前所述,地圖API應該算得上是最有趣的API之一了,因為它為一維的文字信息提供了一個二維的載體,此外,互聯網上的信息70%~80%與地理位置有關也是重要的原因。所以Google、Yahoo!紛紛開放了自己的地圖API。Google更是搞到了地球的衛星圖片,做了三維的地理信息服務及開放接口,那就是著名的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及其API。
5、用戶及關系類
在社交網站風靡的今天,用戶關系信息也成為一大類重要的數據。這方面的杰出代表就是Facebook,它通過開放API使得大量的第三方開發者可以在其社會化網絡平臺上開發出成千上百的應用,從而極大豐富了其平臺自身的功用和樂趣。
而Google也不甘寂寞,2007年11月1日,Google宣布了自己的社會關系平臺標準OpenSocial。并且與Facebook把接口專有的做法不同,Google致力于推廣這套API,力圖使得全世界的社交網站都遵循這個標準API開放它們的數據。憑借Google在互聯網界的強大號召力,參與此一開放平臺的,除了MySpace外,還包括Engage.com、Friendster、hi5、Hyves、imeem、LinkedIn、Ning、Oracle、Orkut、Plaxo、Salesforce.com、SixApart、Tianji、Viadeo、XING等網站。
在Google大力推廣Open Social開放平臺標準的壓力下,在今年6月,Facebook 把旗下的 F8 完全轉變為開放源代碼的平臺,這無疑給社交網絡開放平臺的標準之爭增加了更多變數。
6、電子商務類
電子商務類網站提供的服務主要是圍繞企業信息、商品信息展開的,此類網站開放API的主要目的是吸引第三方開發者開發各種附加功能,提高訪問量、成交量或者用戶粘性,從而提高網站自身的盈利水平,同時,將提高的部分盈利與第三方開發者利益分攤,吸引開發者持續開發和運營。典型的代表如amazon。據悉國內的C2C網站淘寶也即將開放API。
7、注冊類
最后,還有一類不太引人注意的API,那就是注冊類的API。幾乎所有的網站在開放接口的時候都會同時提供一套供用戶認證身份的專有API。但是openID項目卻在致力于提供標準的、通用的注冊API,如果所有網站都遵守了openID規范,那么我們就不用為每個網站記住一套用戶名和密碼了。
走向開放平臺
通過開放API的方式,我們可以對眾多的信息和應用進行再加工,使得之間的關聯得以顯現。但是用戶通常還是需要在各個不同的地方跑來跑去。在2007年5月24日,Facebook推出開放平臺,利用這個框架,第三方軟件開發者可以開發與Facebook核心功能集成的應用程序。Facebook的做法,讓整個openAPI前進了一大步,由此也帶動互聯網走向平臺爭戰的新格局。Facebook創始人Mark Zuckerberg在接受Fortune雜志訪問的時候,毫不諱言的說:“We want to make Facebook intosomething of an operating system so you can run fullapplications”。開放平臺由此作為一個新名詞躍入人們的眼簾。
所謂開放平臺,就是首先提供一個基本的服務,然后通過開放自身的接口,使得第三方開發者得以通過運用和組裝其接口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務接口產生新的應用,并且使得該應用能夠統一運行在這個平臺之上,我們把這樣的一種網絡服務模式叫做開放平臺。這個基本的服務可以是已有的,例如門戶、博客,也可以是新創的,例如用戶關系。無論是哪一種,開放平臺模式成功的要點在于,通過自身服務和第三方應用的互利互惠,提高用戶對平臺網站的粘性和使用程度,進而提高獲利,同時,通過利益分攤,達到平臺自身和第三方應用循環刺激而產生的滾雪球式的增長。
基于類似于Facebook這樣的開放平臺,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的碎片化的互聯網里面遇到的種種問題,都有解決的可能,在未來將會在開放平臺的基礎上誕生個人的Web操作系統。在開放平臺時代,整個互聯網的生產方式也發生了變革,從原來的一個個獨立網站這樣的小作坊生產走向基于開放平臺的大規模協作生產,網站與網站之間從數據層進行連接,變得更為緊密,而互惠方式也從單一的廣告走向多樣化的模式。
開放平臺按照是否提供有顯著應用模式的服務可以劃分為兩類:
1、應用型開放平臺
應用型開放平臺的特點是自身依賴一個基礎的應用模式(例如用戶關系、博客等),然后開放平臺供第三方開發者擴展,這一類的開放平臺大致有以下幾類:
A、基于用戶關系的
例如Facebook。
B、基于個人門戶的
如myyahoo,igoogle和netvibes。
C、基于博客的
例如sohu blog。
是否每一種基礎應用模式開放出去都能最終建立起平臺——第三方應用——用戶的循環刺激,從而帶來整個開放系統的良性循環發展,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就上述幾種開放平臺而言,只有類似于Facebook這樣的基于用戶關系的開放平臺很好的解決了我們在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遇到的大多問題,而基于個人門戶和基于博客的開放平臺,只是停留在簡單的應用組裝層面,難以讓用戶很好的控制不同的數據,在應用推廣上,也由于缺乏基于用戶關系的鏈式傳播路徑,帶來很多問題。
2. 服務型開放平臺
服務型開放平臺常常不會太引人注意,因為它們往往是躲在幕后的角色。這類平臺本身并沒有一個基礎的應用模式,而是把計算資源作為一種服務,通過開放API提供給開發者,讓開發者能夠以極為低廉的服務費擁有大量、穩定的計算或存儲資源。這類開放平臺有一個熱門的昵稱,“云計算”。這方面的代表有amazon S3,Google Appengine。
這兩類開放平臺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第三方開發者通過運用服務型開放平臺提供的計算和存儲服務,可以不再為機器、軟件的運維所煩擾,融合各類OpenAPI,專心做好應用的業務邏輯和界面邏輯,然后部署到應用型開放平臺中去,以及其低廉的成本快速開發和部署了絢麗的應用,服務于應用型開放平臺中的大量用戶,進而為整個平臺和自己都創造了極佳的前景。
中國開放平臺現狀
在國外互聯網的帶動下,中國互聯網也正走向開放平臺時代。繼搜狐blog在今年1月推出開放平臺之后,4月份myspace中國(聚友)宣布開放。6月13日,Google中國正式發布了其“開放平臺戰略”,將其OpenSocial標準在中國廣泛推廣。而且繼商務社交平臺天際網作為中國第一個社區加入OpenSocial聯盟后,天涯、海內、校內網、豆瓣、聚友、51等十家社區網站正式投入到Google的懷抱。
在中國開放平臺的競爭中,目前OpenSocial系占據主導力量,其中校內和51將在稍后的時間里正式開放,這兩家大量的用戶和用戶數據都讓開發者充滿期待。據了解校內網已經做好開放的準備工作,蓄勢待發,目前想要圍繞校內開發應用的開發者現在已經可以添加這個叫做developer的APP。Facebook開源F8之后,中國的其他平臺是否會采用Facebook的標準,現在加入OpenSocial陣營的社區網站是否會采用兼容的模式,還要拭目以待,但在可預見的未來,Facebook肯定會進軍中國市場。以康盛的ucenterhome為代表的螞蟻雄兵,則通過提供SNS網站程序的方式,在大的開放平臺之外誕生了小螞蟻,如何將螞蟻聚集在一起,形成雄兵,路數尚不知曉,康盛在未來是否會采用ning的模式也值得觀察,但康盛在可預見的未來必定會考慮打通各個SNS網站,并構建自己的開放平臺。雅虎中國(雅虎口碑)的站長天下和一起網顯然是想以開放平臺的模式來運作,但未來走向撲朔迷離。值得特別關注的是淘寶的開放,代表了中國電子商務應用的開放平臺模式,而ebay則在近日公布了Project Echo計劃,顯然也是想走開放的模式,ebay中國也將有所動作。
在未來的格局中值得期待,也將給中國的開放平臺競爭帶來諸多變數的是兩家中國互聯網的領軍企業:百度和騰訊。騰訊CEO馬化騰在一次接受采訪中表示,騰訊將在年內開放,具體時間和如何開放目前尚不明了。百度雖然目前未有明確表示開放的戰略,但可以預見,在競爭的推動下,百度也將逐步走向開放。
2008將作為中國互聯網的開放年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中國互聯網已經走上平臺爭戰的道路,互聯網的格局或許將因此而改變。
作者簡介:
譚晨輝,www.sociappy.com專業社會化應用服務提供商創始人。
劉青炎,www.oplatform.org 開放平臺實驗室聯合創始人。
(本文來自《程序員》雜志08-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