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閱讀,收藏并轉發!
中醫、中藥、方劑、腧穴、古籍搜索瀏覽利器,中醫人的掌上知識庫!
建里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3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橫結腸;有腹壁上、下動、靜脈交界處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健脾和胃,消積化滯。①胃痛,嘔吐。②食欲不振。③腹脹腸鳴。
【配伍】配內關治胸中苦悶;配水分治肚腹浮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任脈穴
中脘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布有第七、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健脾和胃,消積化滯,理氣止痛。①胃脘痛,嘔吐,呃逆,吞酸。②腹脹,泄瀉,飲食不化。③咳喘痰多。④黃疸。⑤失眠。
【配伍】配百會穴、足三里穴、神門穴治失眠、臟躁;配膻中穴、天突穴、豐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虛穴治急性胃腸炎;配肝俞穴、太沖穴、三陰交穴、公孫穴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配上脘穴、梁門穴(電針20分鐘)治膽道蛔蟲癥;配陽池穴、胞門、子宮穴(針灸并用),治腰痛、痛經、月經不調(子宮不正);配氣海穴、足三里穴、內關穴、百會穴治胃下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胃募穴,八會穴(腑會),任脈、手太陽、少陽與足陽明經交會穴
上脘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內為肝下緣及胃幽門部)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下緣及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7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健脾和胃,和中降逆,理氣化濕,寧神定志。①胃痛,嘔吐,腹脹。②癲癇。
【配伍】配內關、公孫,寬胸和胃,治療賁門痙攣;配內關、手三里、足三里,理氣通絡,治療急性胃痛;配豐隆、風池、申脈、照海、后溪化痰降濁、調和陰陽,治癲癇;配中脘,理氣和胃寧心,治療九種心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
【附注】任脈、足陽明與手太陽經交會穴
巨闕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下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九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和中降逆,寬胸化痰,寧心安神。①心胸痛,心悸。②癲狂癇。③胃痛,嘔吐。
【配伍】配上脘,有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腹脹,心腹滿。配靈道、曲澤、間使,有理氣寬中,養血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怔忡。配心俞,屬俞募配伍法,有養心安神,活血化瘀的作用,,心悸,失眠,健忘,癲狂。配膻中,有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胸痛,蓄飲,痰喘。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損傷肝臟;可灸。
【附注】心經募穴
鳩尾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胸劍結合部下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為肝臟;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六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和中降逆,清心化痰,寬胸寧神。①癲狂癇。②胸痛,心悸,腹脹。
【配伍】 配梁門穴、足三里穴治胃痛;配三關、足三里穴治嘔吐。
【刺灸法】斜向下刺0.5~1寸;可灸。
【附注】任脈絡穴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公眾號~:
請關注后點擊樓下傳送門,那里有你想要的所有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