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具有百年歷史的“東鄉坑公園”,應該是撫順地區最早的公園之一,它明顯要比目前僅存的1922年的新屯公園、1925年的東公園(勞動公園)和西公園(兒童公園)都要早。但因留存后世的資料匱乏,加之筆者耳目所及的局限,“撫順東鄉坑公園”當年究竟布局如何?
大約在前幾年吧,筆者收集到一枚背面印有“撫順碳礦東鄉坑公園”照片的老明信片(圖一)。按照我的集研慣例,每收集到一枚新發現的家鄉老照片,都要翻閱相關史料,并攜帶它尋找照片拍攝原地、走訪當地群眾進行一番考證;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然后再梳理記錄下集研體會。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翻遍了案頭資料,并不見有這枚“撫順東鄉坑公園”的文字記載。問了一些人,竟使見圖者發愣,無人知曉該公園的詳情;更匡論拍攝的確切地點了。于是我便將這個“懸案”作為一個課題,潛心尋找閱讀有關“東鄉坑”的史料,留意查訪老撫順。經一番不懈努力,這個“東鄉坑公園”終于有了一些眉目。
(圖一)
首先,讓我們從“東鄉坑”煤礦說起。清光緒三十一(1905)年3月10日,日寇入侵撫順后,立即非法接管了王承堯的“華興利煤礦總公司”和翁壽的“撫順煤礦總公司”,霸占了楊柏河東西所有的礦坑。并于1905年5月1日成立了“撫順采炭所”,揭開了四十年掘采掠奪撫順煤炭資源的序幕。
起初日寇控制的千金寨、楊柏堡和老虎臺等幾個礦坑,日總產量累計達到1400噸。但對于資源匱乏、又四處擴張侵略的日本來說,這個產量遠遠滿足不了侵略者的胃口。他們無論民生還是工業,尤其軍事都急需大量的能源。于是日本人按照碳礦第一期開發計劃,先后在千金寨東南,楊柏河的東西兩側,相繼開鑿了“大山坑”和“東鄉坑”兩個新礦井。
這兩個礦坑本屬同一個礦脈,處于東西走向的撫順煤田之上,具有埋藏淺、煤層厚,易于開采的特點。其中位于千金寨東南丘陵上的“大山坑”,以日俄戰爭時日本滿洲軍總司令官、陸軍大將大山巖的名子命名。1907年底投產當月就產原煤四萬多噸,令日本人歡喜若狂。但后來撫順煤礦大露天掘時,“大山坑”北側被挖成西露天礦大坑一角,南側繼續開發成為今天的勝利礦。
(圖二)
與“大山坑”互為姊妹坑的“東鄉坑”煤礦(圖二),以日俄戰爭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東鄉平八郎的名字命名。位于楊柏河東岸的一塊平地上,西側隔河距大山坑約三里多路,即今天西露天礦大坑東側最深處,向南正對著勝利礦東側平頂山的位置。該礦于光緒末年(1908)11月19日動工開鑿,翌年6月便見煤投產。是撫順早期著名的重點高產煤礦之一,當月產量就達到23674噸。
(圖三)
東鄉平八郎題字
清宣統元年(1909)11月25日,東鄉平八郎到撫順煤礦參觀。當聽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東鄉坑”煤炭高產優質時,非常興奮,欣然揮筆為炭坑題寫了“東鄉坑”三個大字的礦名。圖三是日本為慶祝明治三十八年(1905)“日俄戰爭”勝利,而發行的一枚紀念明信片。其背圖除兩幅景觀照外,還嵌有兩個戰犯——當年海、陸軍司令官的戎裝照片:左上角為東鄉平八郎、右上角為大山巖。
圖四是一幅1931年侵華日寇繪制的撫順地形示意圖,圖上非常清楚地標注著當年撫順新老市區、楊柏河(紅字),以及“大山坑”、“東鄉坑”等煤礦的具體位置。
(圖四)
其次,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大和公園”。1905年日本人武力霸占撫順煤礦后,為大量掠奪寶貴的煤炭資源,遷移來撫的日本人逐年增多。他們在礦點附近大肆侵占民地,營建專門供日本人居住的生活街區,妄圖長期駐留統治撫順。當年最大的日本人居住區便是位于千金寨西南的“日人街”,見圖四左下角部位。
(圖五)
原千金寨“日人街”位于今西露天礦大坑中部偏西,大體在石油一廠與千臺山之間的位置。在規劃建設“日人街”的同時,還于1914年在街區的東南、老碳礦事務所北側,修建了一個占地7670平的專供日本人消遣娛樂的“大和公園”(圖五)。后又不斷擴建到48000平,公園內建有公會堂、本愿寺、習武場、神社等建筑設施。是占領統治撫順的日本人重要的活動場所,也是撫順最早的公園之一。但千金寨、“日人街”的地下,蓄積著特厚的優質煤層,很快因煤礦大露天掘而被強遷,這個公園自然也隨之廢棄被挖掉了。
附帶說明一下:“大和公園”又稱“見附公園”,“大和”與“見附”均為日本地名。侵略者用日本地名在中國土地上命名,把撫順視為自己領土,充分暴露出他們侵華掠地、企圖長期霸占、統治撫順的野心。
接下來再說“東鄉坑公園”。這是日本人在開鑿的“東鄉坑”煤礦投產之后,在坑口附近修建的一個公園,并因之而得名?!皷|鄉坑”煤礦于1909年下半年開始投產,伴隨著這個優質高產的煤礦的運營,礦工住宅區、日人居住區、生活商業區等,陸續開始在礦坑周邊形成,當然也包括這個公園。因此從時間上分析,“東鄉坑公園”最早應不會早于1909年,最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與千金寨“日人街”的“大和公園”同期建設,或較之略早一些。
從地點上分析,該公園應該位于“東鄉坑”北側平地邊緣一帶,見圖三右下角紅箭頭所指處,即今天永安臺迎賓路向南延伸至大坑深處的北部。該處地面未大揭蓋前是一片植被茂密的丘陵,適宜修建公園。而據圖三和一些檔案資料記載,此地北鄰一個“養犬場”、“競馬場”和“運動場”,似乎轄屬于該公園。至于該公園的范圍大小、園內布局等,筆者所接觸的礦史、志書等均無記載;那些身歷過百年前“東鄉坑公園”的老者,今天也均都作古,難怪無人知曉了。而在相機剛剛流入中國,又有幸定格“東鄉坑公園”尊照,并能流傳百年至今的,亦僅僅發現這一幀,足見其珍罕了。
進入1920年代,由于撫順煤田西部埋藏較淺,更適合露天開采。滿鐵撫順碳礦按照大露天掘開采規劃,先挖人工河改道楊柏河,再將“大山坑”與“東鄉坑”等終止井采,與南側的楊柏堡坑、西部的千金寨坑等合并,統一進行大揭蓋掘采,最后形成震驚世界的西露天煤礦大坑。“東鄉坑公園”與西部的“大和公園”命運一樣,都被大露天掘挖掉,永遠不復存在了。
圖六是本人收藏的另一枚老明信片,其背面印有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拍攝的撫順露天掘老照片,照片真實地定格了露天掘初期宏大的大揭蓋景觀。從照片所拍攝的地點分析,當為今天西露天礦大坑的東側,被挖掉的地面應該就是原“東鄉坑公園”的位置。而照片左側較高地貌,乃今天西露天礦大坑北沿正對的南陽街區位置。
(圖六)
總之,具有百年歷史的“東鄉坑公園”,應該是撫順地區最早的公園之一,它明顯要比目前僅存的1922年的新屯公園、1925年的東公園(勞動公園)和西公園(兒童公園)都要早。但因留存后世的資料匱乏,加之筆者耳目所及的局限,“撫順東鄉坑公園”當年究竟布局如何?該照片的背后還有那些故事?均有待于研究撫順歷史的專家、學者進一步挖掘補正。(作于2017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