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命題規律分析】
考點趨勢剖析
3年考情統計 | 題型示例 | 考點分析 | 命題趨勢 |
3年6考,分值18分 | (2015·課標Ⅰ,7,10分) (2015·課標Ⅱ,7,10分) (2014·課標Ⅰ,7,10分) (2014·課標Ⅱ,7,10分) (2013·課標Ⅰ,7,10分) (2013·課標Ⅱ,7,10分) | | 根據對近3年的考查情況分析,我們可以預測,2016年新課標卷中,此為必考點。 |
考點分層透析
【典型例題】(2015·江蘇,8,8分)
歐陽伯和墓志銘
張耒
既長,益學問,不治科舉文詞,獨探古始立論議,自書契以來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無所不學。其學不務為抄掠應目前,必刮剖根本見終始,論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嗚乎!其志亦大矣。然其與人不茍合,論事是是非非,遇權貴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輕試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蘇公子瞻哭之,以為君得文忠之學,漢伯喈、晉茂先之徒也。
夫人吳氏,故丞相正憲公充之女,封壽安縣君。男一人,曰憲,滑州韋城縣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鄭州新鄭縣旌賢鄉劉村文忠公之兆,而憲來求銘。
(1)胡瑗掌太學,號大儒,以法度檢束士,其徒少能從之。
(2)君治官無大小,不茍簡,所創立,后人不能更。
【解析】
第⑴句注意關鍵點“檢束”、“徒”的翻譯即可;第⑵句注意關鍵點“治官”、“無”、“茍簡”、“更”的解釋和“所創立”句子翻譯即可。今年賦分可能每小句1分,計8分。
【答案】
⑵歐陽發擔任官職無論大小,都不草率簡略,創立的東西,后來的人不能更改。
【答題方法】
考點規律揭秘
一、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在古代漢語中,判斷句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短語為謂語而表示判斷的。
a.南冥者,天池也。
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
d.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e.今臣亡國賤俘。
f.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g.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h.呂公女即呂后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
i.且相如素賤人。
j.臣本布衣。
k.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l.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m.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n.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o.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p.劉備天下梟雄。
q.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小結:
(1)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形式為:“……者,……也。”如:a句。
(2)主語后面不用“者”,只在謂語后面用“也”,形式為:“……,……也。”(如b)
(3)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形式為:“……者,……。”(如c)
(4)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停頓,只起代稱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d)
(5)有些判斷句,“者、也”全不用,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e)
(6)用“此”“乃”“亦”“即”“則”“素”“皆”“誠”“本”等表示判斷,也是常見形式。(如:f—j)
(7)用“是”“為”表示判斷。(k、l)
(8)用“非”“未”“弗”“無”“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斷。(如:m—o)
(9)無任何標志,憑語感可知是判斷句。(p、q)
2.被動句
a.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d.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e.吾屬今為之虜矣。
f.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g.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h.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i.文王拘而演《周易》。
j.而劉夙嬰疾病。
小結:
(1)用“于”“受”“受……于……”表示被動,“于”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如A. b)
(2)用“見”或“見……于……”表示被動。(如C. D. h)
(3)用“為”“為……所”或“……為所……”表示被動。(如e—g)
(4)用“被”表示被動。(如h)
(5)無標志的被動句,動詞本身表示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如i、j)
3.倒裝句
★賓語前置
a. 秦人不暇自哀。
b. 時人莫之許。
c.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譯文:我不欺騙你,你也不欺騙我。)
d. 而今安在哉。
e.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f. 吾誰敢怨?
g. 姜氏何厭之有?
h.成語:唯利是圖、唯你是問、唯命是從、唯才是舉
i. 一言以蔽之。(譯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j.臆!微斯人吾誰與歸?
k.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譯文:項王、項伯面向東坐,范增面向南坐。)
小結:
(1)文言文中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大致有三種情況:
(2)介詞的賓語前置:
★主謂倒裝
甚矣,汝之不惠!——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
★定語后置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b.楚人有涉江者。
c.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譯文:千里馬吃東西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d.僧之富者不能至。
(1)用“之”使定語后置。(如a) 格式:中心語+之+定語
(2)用“者”的后置。(如b)
(3)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用“者”煞尾。(如C. d)
格式:中心詞+之+定語+者
(4)數量詞或數詞作定語,可以前置,與現代漢語相同;也可以后置,與現代漢語相反。(如c)
★狀語后置
a.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應為“況吾與子于江渚之上漁樵。”)
b. 申之以孝悌之義。(應為“以孝悌之義申之。”)
c.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應為“乎吾前生,其聞道也固乎吾先。”)
4.省略句
a.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
b.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c. 至莫夜月明,(我)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d. 樊噲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事)甚急!”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2)承后省。(3)自述省。(4)對話省。
e.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f.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
g. 以(之)如司農治事堂,棲之梁木上。
h. 沛公軍(于)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小結2:
(1)省略謂語。如e
(2)省略動詞賓語。如f
(3)省略介詞賓語。如g
(4)省略介詞“于”。如h
5.固定句式
1.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2.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么辦)、何如(怎么樣)、如......何(把......怎么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孰與/孰若(跟......相比......)等。
3.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這樣啊)等。
4.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吧)、不亦......乎(不是也......嗎)、得無......乎(難道......嗎)、何......為(為什么......呢)
二、文言翻譯高分策略
1.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三條標準
2.采用語法分析法翻譯難度較大文言句子
第一步:確定句子的謂語。
(1)如果是判斷句,可能用“者”“也”,也可能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示判斷。
(2)如果是無標志判斷句,如“劉備,天下梟雄”,則找不到謂語。
(3)有的句子省略了謂語,如在“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個句子中,第二句“其”字之前就省略了謂語“擇”。
特別提醒:如果找出來的謂語處于一句話的開頭,這句話可能是謂語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語。如果能在謂語之后找到主語,屬于謂語前置句,反之則省略了主語。《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的“甚”,位于句子的開頭、主語之前,屬于前置的謂語。
第二步:分析謂語之前的部分。
★在句子開頭部分找主語:
★在謂語之前找狀語:
(1)如果狀語是名詞,為名詞活用作狀語。如“相如廷叱之”的謂語是“叱”,主語是“相如”,“廷”是名詞活用作狀語,譯為“在朝廷上”。
(2)如果是介賓短語作狀語,有可能存在介詞的賓語前置的情況。如:“微斯人,吾誰與歸?”在“吾誰與歸”一句中,謂語是“歸”,主語是“吾”,介賓短語“誰與”作狀語,正常語序應為“與誰”,即賓語“誰”前置到了介詞“與”之前。
(3)如果謂語之前出現介詞,而介詞之后無對象,這是省略了介詞的賓語。如“豎子不足與謀”,“謀”作謂語;“與”是介詞,它后面省略了賓語“之”,“與(之)”構成介賓短語作“謀”的狀語。
(4)看謂語動詞之前是否出現數量詞。如有數量詞,翻譯時視情譯為狀語、補語、定語。如:(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中“一鼓作氣”一句,謂語是“鼓”,句中的“一”作狀語,譯為“第一次”。同理,“再”“三”分別譯為“第二次”“第三次”。(2)“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騏驥一躍”“駑馬十駕”的正常語序應為“騏驥躍一”“駑馬駕十”,“一”“十”作補語,分別譯為“一次”“十天”;而在“不能十步”一句中,“十”作賓語“步”的定語(“不能”后面省略了謂語“躍”)。整句話譯為:“駿馬跳躍一次,不能(超過)十步;劣馬拉車十天(也能走很遠),(它能)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第三步:分析謂語及謂語之后的部分。
★在謂語之后找賓語:
(1)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如果確定出來的賓語是動詞、形容詞,則屬于動詞、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第二句中動詞“亡”“北”處于賓語位置,活用作名詞,譯為“逃跑的軍隊”“敗北的軍隊”。
(2)謂語后出現名詞、代詞時,它不一定作賓語,這時要考慮謂語之后是不是省略了介詞(如“于”“以”等字)。如省略了介詞,這個被省略的介詞和它后面的名詞(代詞)往往構成介賓短語作補語,或成為后置的狀語。如:“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句中“戰”字后面分別省略了“于”字,“(于)河北”“(于)河南”分別作“戰”的狀語并后置,整句話譯為:“您(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
(3)考慮是否存在賓語的定語后置的情況,它的格式一般為“中心詞+之+后置定語”。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句子的賓語分別是“爪牙”“筋骨”,“利”和“強”分別作它們的定語并后置,整句話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沒有)強健的筋骨。”
(4)看是否省略了賓語。在句子中找不到賓語,可能屬于以下兩種情況中的一種:①謂語是不及物動詞或形容詞,本身不能帶賓語,導致句子無賓語。如“趙嘗五戰于秦”一句,主語是“趙”,謂語是不及物動詞“戰”,無賓語。②省略了賓語。如在“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中,“告”字之后就省略了賓語“之”。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如果一句話的最后一個詞是動詞,很有可能省略了賓語。
(1)聯系已找到的主語,判斷謂語是否要譯為被動意義,即判斷句子是不是被動句。如果主語承受動作,為被動句,謂語要譯為被動意義。
(2)聯系已找到的賓語,判斷謂語是否屬于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三種特殊用法中的一種。如:(1)“春風又綠江南岸”的謂語是“綠”、賓語是“江南岸”,“綠”屬于使動用法,譯為“使……綠”。(2)“孔子登泰山而小魯”的謂語分別是“登”“小”,賓語分別是“泰山”“魯”,其中“小”屬于意動用法,譯為“認為……小”。(3)“后人哀之而不鑒之”的謂語分別是“哀”“鑒”,“哀”屬于為動用法,譯為“為……哀傷”;“鑒”屬于意動用法,譯為“把……作為借鑒”。
3.看句末:
(1)如果句末出現“介詞+名詞(代詞)”的情況,有兩種可能:①狀語后置。如“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中的“于泰山”“于鴻毛”屬于后置的狀語,翻譯時要將他們放回到謂語“重”“輕”之前。②作補語。如“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中的“于堂上”,作謂語“坐”的補語。
(2)看句末是否有“也”字。如果句末出現“也”字,且是判斷句,在翻譯時就要加上“是”“不是”一類表示判斷的詞。
3.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五字要訣
(1)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詞和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年號、某些典章制度名稱以及物品名稱等,這些不必翻譯。硬要翻譯,反而會弄巧成拙。
(2)刪,刪去一些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無法對應地用現代漢語進行翻譯,刪后又不影響句子的準確通順的,亦可刪去。
(3)增,把文言文的單音詞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譯時也應增補出來。
(4)調,將古今漢語不同的語序,按現代漢語的規范調整。如:“何厭之有?”是一個賓語前置句,翻譯時就要把賓語“何厭”調到謂語“有”之后。
(5)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譯為“(湖面)風平浪靜”。
【考點經典試題訓練】
3年高考真題
1.(2015·重慶,8,5分)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贈醫者湯伯高序
(選自《揭傒斯全集》)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答案】 B
【解析】本題考查實詞。“容”結合語境翻譯為“面容,容貌”,而B選項也可采用詞性進行判別,“容”為名詞,故“容納”不正確。
(2)(考點題)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答案】C
【解析】通過“無富貴貧賤”可以排除B. D兩個選項,“責”“信”均為動詞,故A選項中“不責其報信”不正確。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答案】 A
【解析】“學者”為學醫的人,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學者” 而原句中為“故或曠數郡”后求良醫而不得。
(4)(考點題) 把第三大題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答案】(1)用盡他們的錢財,耗盡他們的精力,最終不見效,將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責說,這是醫生的失誤,而找巫師太晚了。
【解析】本題注意 “是”古今異義,這里為“這”,“且”譯為“將要”, “卒”譯為“最終”。此外注意直譯。
②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百里而師之,以必得乃止。(5分)
【答案】(只要)別人有一個好的藥方,有一句有價值的(醫學)見解,必定攜重金不遠幾百里去拜他為師,一定要得到才罷休。
【解析】本題注意“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均為定語后置句,翻譯時注意語序。“重幣”“師”為動詞,翻譯為“攜帶重金”“拜……為師”。
2.(2013·江蘇,8,10)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問題。
(1)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
(2)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
(3)中書令缺,大將軍諮問朝臣:“誰可補者?”
【答案】
⑴魏明帝問左右臣子“安國”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豐”來回答。
⑵李豐的兒子李韜因為被選中娶公主為妻,李豐雖然表面上推辭,而內心不怎么害怕。
⑶中書令一職空缺,大將軍征詢朝臣意見:“合適補任的人為誰?”
3.(2013·湖南,9,10)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問題。
把文中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答案】
(1)劉備與諸葛亮不是舊交,又因為他年紀輕,(劉備)把他當作一般書生看待。
(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將軍的部眾不過幾千人,憑借這些對付敵人。恐怕不是辦法吧!
(3)然而(彼此)背離到這個程度,也確實是值得奇怪。
【解析】
創新預測試題
1.( 江蘇省啟東中學2015~2016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三第一次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題。
洧南居士傳
歸有光
君既沒,其從父弟孟詩狀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進士,明年,為邢州司理。隆慶三年,吳郡歸有光,化中同年進士也,來為司馬,因采孟詩語,著之其家傳。
(選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戶部乃次居四
B.卻禮幣之贈
C.丁內艱,服闋
D.收恤姻黨,字孤寡
【答案】 A
【解析】排定次序。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洧南居士年輕時候就有才名,文章寫得好,戶部曾想舉薦他,但他卻不愿意官位列在他父親的前面;很長時間,居然考試不中。
B.清苑百姓聽說居士的孫子杜化中鄉試中舉后,都替居士有這樣優秀的后人而高興,他的孫子到鞏昌任職以后,深得太守器重。
C.洧南居士為人剛直,對族人子弟要求極嚴,常有人因過錯而遭其鞭打,但族人子弟都很敬重信服他,即使受責罰也很少有人怨恨。
D.歸有光與洧南居士的孫子杜化中是同科進士;歸有光為邢州司馬時,根據洧南居士堂兄孟詩的有關敘述,為洧南居士作家傳。
【答案】
【解析】到鞏昌任職的是洧南居士而不是他的孫子。
(3)(考點題)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1諸所條畫,皆切于時,太守嗟異之。(3分)
2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達于河,扶溝人賴其利。(4分)
【答案】
1他謀劃的諸多事宜都與時事相吻合,太守對他贊嘆稱奇。(切,嗟異,句意各1分)
2居士向縣令極力建言,建議疏浚洧水使它與大河相連,扶溝人得到了好處。(力言,改,賴,句意各1分)
(4)請根據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議論,概括洧南居士的主要品質。(3分)
【答案】超凡脫俗
【參考譯文】
居士貢入太學(補充:“貢”,封建時代給朝廷薦舉人才,如“貢生”,指經科舉考試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的人),被選拔調任清苑主簿,管理馬政。居士拒絕別人贈送的禮物錢財,多次對太守進言利弊的建議。又想要開采郎山煤,疏導九河。他謀劃的諸多事宜都與時事相吻合,太守對他贊嘆稱奇。恰逢開始建造蘆溝河橋,雷尚書檄文下到該郡選拔這方面的人才,得到清苑主簿(即居士)并任用他。然而清苑的百姓(更)愛他的仁義寬容,當聽說居士的孫子杜化中在鄉里考中舉人,高興著互相說道:“本來就知道我們的杜父母官(居士)一定有(優秀的)后人”居士升任瀘州經歷,遭遇母親喪事,服喪期滿后,改任鞏昌。居士到任就陳述茶馬方面的利弊,太守重用他的才能,郡里事務大多咨詢他。最終死在任上,享年五十歲。
居士治學精心廣博,特別在詩歌方面擅長。他交往的人都是名士。一生崇尚義氣輕視錢財,收養撫恤姻族人,撫養孤寡之人,不害怕分家產給別人。縣里有大事,都來向他取決定,他剛直所以容不下別人的過錯,族中子弟,經常(因犯錯)遭他鞭打,然而沒有人曾經為此記在心里(補充:宿留,常見有三個解釋,1.停留,等待;2.謂存之于心;3.謂使宿衛、滯留),都尊敬佩服他,但是對他怨恨的人卻很少。
當初,洧水向東流淌,時間久了,沖積淤泥(多了之后)轉向北流淌。居士向縣令極力建言,建議疏浚洧水使它與大河相連,扶溝人得到了好處。居士對于家事從不省察(訾省:1.謂計算、察核財物;2.計慮省察),(但是)聽到有好的書,用多種方法去買它。(居士)建造了一個書樓,并且告誡子孫好好保存守護它,刻在石頭上用來記錄(他的告誡之語)。
居士死了之后,他的堂弟孟詩記錄他的事跡像這樣(指上述文字)。嘉靖四十四年,杜化中考中進士,第二年,擔任邢州司理。隆慶三年,吳郡的歸有光(我),是杜化中同年的進士,前來擔任司馬,于是采用孟詩的文字,放進去為他(居士)寫了家傳。
歸有光說:大梁本來就有很多奇士,尤其憑借詩歌有名(的很多)。我讀洧南的詩,料想他為人一定是超然塵埃之外的。等到他做了小官,似乎這不是他看得上的,但他必定想要有所作為來展現自己的才能。于是了解了古人的志向行為存在的地方,是不可以觀測到的。比較世上的那些淺陋拘泥之人,沒有人擁有居士的高情逸興(清高超逸的情致),雖然他們也做了官,難道能考察治績(辨治:1.謂區分等級而治之。2.辨別治績,考察治績)嗎?杜化中深深的認為我的話是正確的。
2.(湖北省優質高中2016屆高三聯考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基請立法定制,以止濫殺。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夢。基曰:“此得土得眾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寧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縱之。尋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即皇帝位,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龍興守胡美譴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后踏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
B.其龍興守胡美譴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后踏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
C.其龍興守胡美譴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后踏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
D.其龍興守胡美譴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后踏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
【答案】A
【解析】
先讀一遍憑平時的積累把大意疏通,把人名、地名、官職這些名詞找出來:龍興守胡美、太祖、基、美、江西諸郡,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后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結果,根據情況進行斷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至順:元寧宗的年號,帝王年號紀年法是中國古代常用的紀年法,國君改用新的年號稱為“改元”。
B.辟: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義相同,均為“舉薦”的意思。
C.頓首:叩頭,頭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種禮拜形式之一。此處劉基為辭受丞相一職而拜。
D.卒:古代社會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稱謂,大夫死曰“卒”, 劉基屬于大夫階層。
【 答案】 B
【解析】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劉基自幼就很聰明,他的老師鄭復初對他贊賞有加,認為他將來一定會光耀劉家門庭;后來又有西蜀的趙天澤十分推崇他,把他看成是諸葛亮一類的人。
B.劉基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深受太祖倚重。強敵陳友諒圖謀向東進發,氣焰非常囂張。將領們建議投降或退守,劉基力排眾議勸太祖采用了誘敵計策,結果大敗陳友諒。
C.劉基善于識人,正直敢言,多次替曾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長說情。明太祖打算讓楊憲做丞相,劉基卻認為好友楊憲不能勝任,認為他沒有丞相的器量。
D.劉基淡泊名利,大敗陳友諒后,太祖要獎賞劉基,劉基推辭了。后來還多次拒絕皇帝給他提高爵位。告老還鄉后,過著閑適的隱居山林的生活,從不提自己的功勞。
【答案】 C
【解析】
誤解原文意思,應為“曾替多次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長說情”。
(4)(考點題)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夢。(5分)
2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5分)
【參考譯文】
3.(2013·湖北省黃岡市3月質量檢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 12題。
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董仲舒為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為從諛。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繆西王。”膠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獲罪,疾免居家。至卒,終不治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故漢興至于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于春秋,其傳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為谷梁春秋。自公孫弘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蘭陵褚大,廣川殷忠,溫5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長史,持節使決淮南獄,於諸侯擅專斷,不報,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以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為郎、謁者、掌故者以百數。而董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1)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
(2)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
(3) 自公孫弘得用,嘗比其義,卒用董仲舒。
(1)他居家教書,(上門求學的人很多,不能一一親授)弟子之間便依學輩先后輾轉相傳,有的人甚至沒見過他的面。
(2)他依據《春秋》記載的自然災害和特異現象的變化來推求陰陽之道交替運行的原因。(3)自從公孫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較了谷粱學和公羊學的經義,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傳授的公羊氏的學說。
【解析】
4.(2013·湖北省華師一附中、黃岡中學、襄陽四中、襄陽五中、鄂南高中、荊州中學、黃石二中、孝感高中八校第二次聯考)
(1)會朝臣老的沙、禿堅獲罪于太子,出奔孛羅,孛羅匿之。
(2)當是時,微擴廓,太子幾殆。
(3)擴廓憤甚,引軍據太原,盡殺朝廷所置官吏。
【答案】
(1)恰逢朝中大臣老的沙、禿堅得罪了太子,逃出來投奔孛羅帖木兒,孛羅窩藏了他們。
(2)在當時的情況下,假如沒有擴廓,太子就危險了。
(3)擴廓非常憤怒,帶領軍隊占據太原,殺盡朝廷在這里設置的官員。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