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語文高考3年考點析與練(中冊):考點21 文言翻譯

 

 

語文高考3年考點析與練(中冊):考點21 文言翻譯

【考點命題規律分析】

考點趨勢剖析

3年考情統計

題型示例

考點分析

命題趨勢

 

3年6考,分值18分

(2015·課標Ⅰ,7,10分)

(2015·課標Ⅱ,7,10分)

(2014·課標Ⅰ,7,10分)

(2014·課標Ⅱ,7,10分)

(2013·課標Ⅰ,7,10分)

(2013·課標Ⅱ,7,10分)

 

 考綱規定: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此考點分值日益增長。

  文言文翻譯的得分點大都設置在語法點和重點實詞上。

根據對近3年的考查情況分析,我們可以預測,2016年新課標卷中,此為必考點。

 

考點分層透析

【典型例題】(2015·江蘇,8,8分)

歐陽伯和墓志銘

張耒

   君歐陽氏,諱發,字伯和,廬陵人,太子少師文忠公諱修之長子也。為人純實不欺,內外如一,淡薄無嗜好,而篤志好禮,刻苦于學。胡瑗掌太學,號大儒,以法度檢束士,其徒少能從之。是時文忠公已貴,君年十有五,師事瑗,恂恂惟謹,又盡能傳授古樂鐘律之說。

既長,益學問,不治科舉文詞,獨探古始立論議,自書契以來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無所不學。其學不務為抄掠應目前,必刮剖根本見終始,論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嗚乎!其志亦大矣。然其與人不茍合,論事是是非非,遇權貴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輕試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蘇公子瞻哭之,以為君得文忠之學,漢伯喈、晉茂先之徒也。

   君為殿中丞時,曹太后崩,詔定皇曾孫服制。禮官陳公襄疑未決,方赴臨,召君問其制,君從容為言,襄即奏用之。是時,方下司天監討論古占書是否同異,折中為天文書,久未就,而襄方總監事,即薦君刊修。君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書成,詔藏太史局。

   君治官無大小,不茍簡,所創立,后人不能更。其著書有《古今系譜圖》《國朝二府年表》《年號錄》,其未成者尚數十篇。

夫人吳氏,故丞相正憲公充之女,封壽安縣君。男一人,曰憲,滑州韋城縣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鄭州新鄭縣旌賢鄉劉村文忠公之兆,而憲來求銘。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胡瑗掌太學,號大儒,以法度檢束士,其徒少能從之。

(2)君治官無大小,不茍簡,所創立,后人不能更。

                                   (選自《張耒集》,有刪節)

【解析】

第⑴句注意關鍵點“檢束”、“徒”的翻譯即可;第⑵句注意關鍵點“治官”、“無”、“茍簡”、“更”的解釋和“所創立”句子翻譯即可。今年賦分可能每小句1分,計8分。

【答案】

 ⑴胡瑗掌管太學,人稱大儒,用法度來檢點約束士人,他的學生很少能跟從他。

⑵歐陽發擔任官職無論大小,都不草率簡略,創立的東西,后來的人不能更改。

【答題方法】

 翻譯時首先大致理一理句子意思,看看有無特殊句式,重點的實詞、虛詞及詞類活用情況。比如(1)句中的虛詞“以”在這里是“用”的意思。(2)句中的“無”是“無論”的意思。實詞、虛詞意義不止一種,翻譯時要根據具體語言環境來考慮。

考點規律揭秘

一、文言特殊句式

   縱觀近幾年來的文言句式的考查,雖然目前直接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命題較少,但特殊句式卻更多的以隱蔽的形式滲透到其他題型當中,特別是文言文翻譯題中。各地高考題中,在很多文言文翻譯題的評分要求里,就直接指明了特殊句式為采分點。因此,借文言翻譯這個考點,我們講一講句式。

   我們談論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對于現代漢語而言的,在古代實際是一種正常的句式,這些句式隨著語言的發展逐步發生了改變,在現代漢語中卻成了變式句或特殊句式。這些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

在古代漢語中,判斷句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短語為謂語而表示判斷的。

   分析下面的句子,請找出它們的規律并作小結。

a.南冥者,天池也。

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

d.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e.今臣亡國賤俘。

f.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g.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h.呂公女即呂后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

i.且相如素賤人。

j.臣本布衣。

k.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l.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m.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n.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o.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p.劉備天下梟雄。

q.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小結:

(1)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形式為:“……者,……也。”如:a句。

(2)主語后面不用“者”,只在謂語后面用“也”,形式為:“……,……也。”(如b)

(3)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形式為:“……者,……。”(如c)

(4)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停頓,只起代稱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d)

(5)有些判斷句,“者、也”全不用,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e)

(6)用“此”“乃”“亦”“即”“則”“素”“皆”“誠”“本”等表示判斷,也是常見形式。(如:f—j)

(7)用“是”“為”表示判斷。(k、l)

(8)用“非”“未”“弗”“無”“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斷。(如:m—o)

(9)無任何標志,憑語感可知是判斷句。(p、q)

2.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分析下面的句子,請找出它們的規律并作小結。

a.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d.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e.吾屬今為之虜矣。

f.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g.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h.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i.文王拘而演《周易》。

j.而劉夙嬰疾病。

小結:

(1)用“于”“受”“受……于……”表示被動,“于”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如A. b)

(2)用“見”或“見……于……”表示被動。(如C. D. h)

(3)用“為”“為……所”或“……為所……”表示被動。(如e—g)

(4)用“被”表示被動。(如h)

(5)無標志的被動句,動詞本身表示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如i、j)

3.倒裝句

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以示強調。

   分析下面的句子,請找出它們的規律并作小結。

a. 秦人不暇自哀。

b. 時人莫之許。  (譯文:當時的人并不贊許他)

c.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譯文:我不欺騙你,你也不欺騙我。)

d. 而今安在哉。

e.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f. 吾誰敢怨?   (譯文:我敢埋怨誰呢?)

g. 姜氏何厭之有?

h.成語:唯利是圖、唯你是問、唯命是從、唯才是舉  ——唯圖利、唯問你、唯從命、唯舉才。

i. 一言以蔽之。(譯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j.臆!微斯人吾誰與歸?

k.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譯文:項王、項伯面向東坐,范增面向南坐。)

小結:

(1)文言文中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大致有三種情況:

  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置于動詞前。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a—c)  格式:主十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十賓(余、吾、爾、自、之、是)十動

  ②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前置。這類疑問代詞有“誰”、“何”、“奚”、“安”等。(如:d—f)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動

  ③用“之”“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g、h)

(2)介詞的賓語前置:

   ①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i、j)

  ②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還有一種,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如k)

主謂倒裝

  正常情況下,謂語在主語的后面,把謂語部分提到了主語前面,此為主謂倒裝。

甚矣,汝之不惠!——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悲哉,世也!——譯文:這個社會多可悲啊!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

定語后置

  正常情況下,定語應該放置于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此為定語后置。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b.楚人有涉江者。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

c.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譯文:千里馬吃東西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d.僧之富者不能至。  (譯文:富有的和尚卻不能到達。)

   文言文中的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后置。(如a) 格式:中心語+之+定語

(2)用“者”的后置。(如b)  格式:中心詞十定語十者

(3)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用“者”煞尾。(如C. d)

格式:中心詞+之+定語+者

(4)數量詞或數詞作定語,可以前置,與現代漢語相同;也可以后置,與現代漢語相反。(如c)      格式:中心語十數量定語

狀語后置

  現代漢語中,謂前為狀謂后補;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謂語后作補語。

a.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應為“況吾與子于江渚之上漁樵。”)

b. 申之以孝悌之義。(應為“以孝悌之義申之。”)

c.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應為“乎吾前生,其聞道也固乎吾先。”)

4.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分析下面的句子,請找出它們的規律并作小結。

a.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

b.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c. 至莫夜月明,(我)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d. 樊噲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事)甚急!”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2)承后省。(3)自述省。(4)對話省。

e.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f.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

g. 以(之)如司農治事堂,棲之梁木上。

h. 沛公軍(于)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小結2:

(1)省略謂語。如e

(2)省略動詞賓語。如f

(3)省略介詞賓語。如g

(4)省略介詞“于”。如h

5.固定句式

   古文中,有一些相對固定的語言搭配形式,我們稱之為固定結構。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1.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2.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么辦)、何如(怎么樣)、如......何(把......怎么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孰與/孰若(跟......相比......)等。

3.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這樣啊)等。

4.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吧)、不亦......乎(不是也......嗎)、得無......乎(難道......嗎)、何......為(為什么......呢)

   掌握一定數量的固定結構,對我們閱讀和翻譯古文會有很大幫助。

二、文言翻譯高分策略

1.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三條標準

  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通常講究信、達、雅。所謂信,指的是忠實于原文。原文講的是什么意思,譯成現代漢語后應能如實傳達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隨意增減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謂達,指的是譯成的話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要文通字順,不能夠雖然忠實原文,卻譯得句子拗口,令人難讀或難懂。至于雅,則是比較高的要求,指的是譯成的現代漢語具有較高的表達水平,不但能忠實于原文,還能把原文的意蘊較好地傳達出來,文筆流暢優美。

2.采用語法分析法翻譯難度較大文言句子

   采用語法分析法翻譯難度較大文言句子,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確定句子的謂語。

  謂語一般由動詞、形容詞充當。如果確定出來的謂語是名詞,則屬于名詞活用作動詞,如“范增數目項王”一句的謂語“目”是名詞,應翻譯為動詞:“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動詞謂語或形容詞謂語,可能屬于下述三種情況中的一種:

(1)如果是判斷句,可能用“者”“也”,也可能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示判斷。

(2)如果是無標志判斷句,如“劉備,天下梟雄”,則找不到謂語。

(3)有的句子省略了謂語,如在“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個句子中,第二句“其”字之前就省略了謂語“擇”。

特別提醒:如果找出來的謂語處于一句話的開頭,這句話可能是謂語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語。如果能在謂語之后找到主語,屬于謂語前置句,反之則省略了主語。《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的“甚”,位于句子的開頭、主語之前,屬于前置的謂語。

第二步:分析謂語之前的部分。

★在句子開頭部分找主語:

  主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如果確定出來的主語是動詞、形容詞,則屬于動詞、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如:①“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第一句中形容詞“小”“大”處于主語的位置,活用作名詞,譯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第二句中動詞“至”處于主語的位置,活用作名詞,譯為“到的人”。

  (1)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主語,是省略了主語。如在“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中,“度我至軍中”一句的謂語“度”處于句子開頭的位置,屬于上述“特別提醒”中所說的第二種情況——省略了主語(被省略的詞是“公”)。

  特別提醒:找到主語后,要考慮是否存在主語的定語后置的情況。定語后置的句式一般為“中心詞+后置定語+者”。如:“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句子的謂語是“倚”“和”,“客”作整句話的主語,“有吹洞簫者”作主語的定語并后置。

★在謂語之前找狀語:

(1)如果狀語是名詞,為名詞活用作狀語。如“相如廷叱之”的謂語是“叱”,主語是“相如”,“廷”是名詞活用作狀語,譯為“在朝廷上”。

(2)如果是介賓短語作狀語,有可能存在介詞的賓語前置的情況。如:“微斯人,吾誰與歸?”在“吾誰與歸”一句中,謂語是“歸”,主語是“吾”,介賓短語“誰與”作狀語,正常語序應為“與誰”,即賓語“誰”前置到了介詞“與”之前。

(3)如果謂語之前出現介詞,而介詞之后無對象,這是省略了介詞的賓語。如“豎子不足與謀”,“謀”作謂語;“與”是介詞,它后面省略了賓語“之”,“與(之)”構成介賓短語作“謀”的狀語。

(4)看謂語動詞之前是否出現數量詞。如有數量詞,翻譯時視情譯為狀語、補語、定語。如:(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中“一鼓作氣”一句,謂語是“鼓”,句中的“一”作狀語,譯為“第一次”。同理,“再”“三”分別譯為“第二次”“第三次”。(2)“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騏驥一躍”“駑馬十駕”的正常語序應為“騏驥躍一”“駑馬駕十”,“一”“十”作補語,分別譯為“一次”“十天”;而在“不能十步”一句中,“十”作賓語“步”的定語(“不能”后面省略了謂語“躍”)。整句話譯為:“駿馬跳躍一次,不能(超過)十步;劣馬拉車十天(也能走很遠),(它能)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第三步:分析謂語及謂語之后的部分。

★在謂語之后找賓語:

(1)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如果確定出來的賓語是動詞、形容詞,則屬于動詞、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第二句中動詞“亡”“北”處于賓語位置,活用作名詞,譯為“逃跑的軍隊”“敗北的軍隊”。

(2)謂語后出現名詞、代詞時,它不一定作賓語,這時要考慮謂語之后是不是省略了介詞(如“于”“以”等字)。如省略了介詞,這個被省略的介詞和它后面的名詞(代詞)往往構成介賓短語作補語,或成為后置的狀語。如:“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句中“戰”字后面分別省略了“于”字,“(于)河北”“(于)河南”分別作“戰”的狀語并后置,整句話譯為:“您(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

(3)考慮是否存在賓語的定語后置的情況,它的格式一般為“中心詞+之+后置定語”。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句子的賓語分別是“爪牙”“筋骨”,“利”和“強”分別作它們的定語并后置,整句話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沒有)強健的筋骨。”

(4)看是否省略了賓語。在句子中找不到賓語,可能屬于以下兩種情況中的一種:①謂語是不及物動詞或形容詞,本身不能帶賓語,導致句子無賓語。如“趙嘗五戰于秦”一句,主語是“趙”,謂語是不及物動詞“戰”,無賓語。②省略了賓語。如在“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中,“告”字之后就省略了賓語“之”。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如果一句話的最后一個詞是動詞,很有可能省略了賓語。

  2.分析謂語:

(1)聯系已找到的主語,判斷謂語是否要譯為被動意義,即判斷句子是不是被動句。如果主語承受動作,為被動句,謂語要譯為被動意義。

(2)聯系已找到的賓語,判斷謂語是否屬于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三種特殊用法中的一種。如:(1)“春風又綠江南岸”的謂語是“綠”、賓語是“江南岸”,“綠”屬于使動用法,譯為“使……綠”。(2)“孔子登泰山而小魯”的謂語分別是“登”“小”,賓語分別是“泰山”“魯”,其中“小”屬于意動用法,譯為“認為……小”。(3)“后人哀之而不鑒之”的謂語分別是“哀”“鑒”,“哀”屬于為動用法,譯為“為……哀傷”;“鑒”屬于意動用法,譯為“把……作為借鑒”。

3.看句末:

(1)如果句末出現“介詞+名詞(代詞)”的情況,有兩種可能:①狀語后置。如“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中的“于泰山”“于鴻毛”屬于后置的狀語,翻譯時要將他們放回到謂語“重”“輕”之前。②作補語。如“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中的“于堂上”,作謂語“坐”的補語。

(2)看句末是否有“也”字。如果句末出現“也”字,且是判斷句,在翻譯時就要加上“是”“不是”一類表示判斷的詞。

   上述語法分析法三步中所列的各條,涉及到文言文中的各種詞類活用現象,涉及到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高考要求掌握的四種文言特殊句式,基本涵蓋了文言句子可能出現的各種句式情況,乍看有些難理解,但結合具體句子使用的次數多了,也就能做到熟能生巧,幫助大家提高得分率。

3.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五字要訣

   文言文翻譯要能做到信、達、雅,應該掌握五字訣:留、刪、增、調、變。

 (1)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詞和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年號、某些典章制度名稱以及物品名稱等,這些不必翻譯。硬要翻譯,反而會弄巧成拙。

 (2)刪,刪去一些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無法對應地用現代漢語進行翻譯,刪后又不影響句子的準確通順的,亦可刪去。

 (3)增,把文言文的單音詞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譯時也應增補出來。

 (4)調,將古今漢語不同的語序,按現代漢語的規范調整。如:“何厭之有?”是一個賓語前置句,翻譯時就要把賓語“何厭”調到謂語“有”之后。

 (5)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譯為“(湖面)風平浪靜”。

 

【考點經典試題訓練】

3年高考真題

1.(2015·重慶,8,5分)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贈醫者湯伯高序

   楚俗信巫不信醫,自三代以來為然,今為甚。凡疾不計久近淺深,藥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數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責,殫其財,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責之曰,是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終不一語加咎巫。故功恒歸于巫,而敗恒歸于醫。效不效,巫恒受上賞而醫輒后焉。故醫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為容,雖上智鮮不惑。甚而沅湘之間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罰而不怨恚,而巫之禍盤錯深固不解矣。醫之道既久不勝于巫,雖有良醫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學者日以怠,故或曠數郡求一良醫不可致。嗚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歟?何巫之禍至此也!人之得終其天年,不其幸歟!

   吾里有徐先生若虛者,郡大姓也。年十五舉進士,即謝歸業醫。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百里而師之,以必得乃止。歷數十年,其學大成,著《易簡歸一》數十卷。辨疑補漏,博約明察,通微融敏,咸謂古人復生。其治以脈,不以證,無富貴貧賤不責其報信而治無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顧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專其功矣。余行數千里莫能及,間一遇焉,又止攻一門,擅一長而已,無兼善之者。來旴江,得湯伯高,該明靜深,不伐不矜,深有類于徐。余方憂巫之禍,醫之道不明,坐視民命之天閼而莫救,而愛高之學有類于徐,且試之輒效,故并書巫醫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贈之。嗟夫,使世之醫皆若虛、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勝矣乎!

   伯高名堯,自號常靜處士。若虛名棪。聞廬山有郭氏,號南寄者,亦有名。

(選自《揭傒斯全集》)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藥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棄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為容                            容:容納

    C.被重刑厚罰而不怨恚                              恚:怨恨

    D.其治以脈,不以證                                證:癥狀

【答案】 B

【解析】本題考查實詞。“容”結合語境翻譯為“面容,容貌”,而B選項也可采用詞性進行判別,“容”為名詞,故“容納”不正確。

(2)(考點題)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無富貴貧賤/不責其報信/而治無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顧/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專其功矣。

    B.無富貴貧賤不責/其報信而治/無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顧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專其功矣。

    C.無富貴貧賤/不責其報/信而治/無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顧/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專其功矣。

    D.無富貴/貧賤不責其報/信而治/無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顧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專其功矣。

【答案】C

【解析】通過“無富貴貧賤”可以排除B. D兩個選項,“責”“信”均為動詞,故A選項中“不責其報信”不正確。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地的風俗是信巫不信醫。長久以來,巫禍橫行,巫師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譴責,醫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裝神弄鬼,學者不愿行醫,所以求一良醫而不可得。

    B.徐若虛先生舉進士后,不愿做官,回鄉行醫。他虛心好學,努力鉆研,寫成了學術價值很高的專著;他醫術高明,治病效果顯著,其影響逐漸改變了當地信巫的風俗。

    C.旴江的湯伯高先生和徐若虛先生非常相像,他的醫術全面而精湛,但他為人謙遜,從不自我夸耀,其醫風受到作者的贊賞。

    D.作者寫這篇序是因為擔憂巫禍不除,醫道不明,無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醫生都像若虛、伯高,民眾都像“吾里之人”信醫不信巫。

【答案】 A

【解析】“學者”為學醫的人,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學者” 而原句中為“故或曠數郡”后求良醫而不得。

(4)(考點題) 把第三大題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殫其財,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責之曰,是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5分)

【答案】(1)用盡他們的錢財,耗盡他們的精力,最終不見效,將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責說,這是醫生的失誤,而找巫師太晚了。

【解析】本題注意 “是”古今異義,這里為“這”,“且”譯為“將要”, “卒”譯為“最終”。此外注意直譯。

②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百里而師之,以必得乃止。(5分)

【答案】(只要)別人有一個好的藥方,有一句有價值的(醫學)見解,必定攜重金不遠幾百里去拜他為師,一定要得到才罷休。

【解析】本題注意“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均為定語后置句,翻譯時注意語序。“重幣”“師”為動詞,翻譯為“攜帶重金”“拜……為師”。

 【參考譯文】 

  楚地的風俗相信巫師而不相信醫生,從夏、商、周三代都這樣,現在就更厲害了。凡是有病不管時間長短病情輕重,藥一入口不見效,就排斥掉。至于巫師,反復十數次不見效,不后悔,而且把過失歸在自己身上痛加責備自己,用盡他們的錢財,耗盡他們的精力,最終不見效,將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責說,這是醫生的失誤,而找巫師太晚了。始終不責怪巫師一句。所以功勞永遠歸于巫師,失敗永遠歸于醫生。見效不見效,巫師總是受上等賞賜而醫生總置于他們的后面。所以醫生想急于求利,被人信任,又必定假借邪魅的姿容以為容貌,即使上等智慧的人很少不迷惑。甚至沅湘之間用活人來祭祀邪魅,謀求利益,被施以重刑厚罰不怨恨,巫師的禍害盤根錯結深固不解。從醫之道既然長久不能勝過巫師,及時有優秀的醫生也不能發揮自己的才干,以成就自己的名聲,學醫的人一天天懈怠,所以或者間隔幾個郡求一個好醫生都找不到。嗚呼,先王之道不明白嗎?為何巫師的禍害到這種地步!人能終享天年,不是僥幸嘛。

   我鄉里有個徐若虛先生,徐姓是郡的大姓。徐先生十五歲考中進士,不愿做官,回鄉行醫。只要別人有一個好的藥方,有一句有價值的(醫學)見解,必定攜重金不遠數百里去拜他為師,一定要得到才罷休。過了數十年,他的學問大有成就,著《易簡歸一》幾十卷。

   辨別疑難補正缺漏,廣博簡約,明細觀察,徹底了解,通曉細微,融入敏銳的感知,都說是古人再聲。他通過把脈治病,不憑借癥狀,無論富貴還是貧賤,不苛責報酬。相信就治療,沒有不見效。不能治療,必定預先知道。惟一用巫師就離去了,顧不得自以為是,我鄉里的巫師,漸漸不能專享功勞。我行走數千里沒有誰能趕得上,偶爾遇到一個,又只是鉆研一門,擅長一個方面罷了,沒有兼善的人。來到旴江,得到湯伯高,完備明澈沉靜深奧,不自我夸耀,非常像徐若虛。我正憂慮巫師的禍害,醫生的道術不高明,坐視老百姓夭折而不能救治,愛湯伯高的學問像徐若虛先生,而且嘗試總是有效,所以一并寫下巫師與醫生的行為的利害與虛弱許的本末贈給湯伯高。嗟夫,假使世上的醫生都像徐若虛、湯伯高,信的人都是我鄉里的人,巫師還能長久勝利嗎?

   伯高名堯,自號常靜處士。若虛名棪。聽說廬山有郭氏,號南寄,也有名。

2.(2013·江蘇,8,10)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問題。

  李豐,字安國,故衛尉李義子也。黃初中,以父任召隨軍。始為白衣時,年十七八,在鄴下名為清白,識別人物,海內翕然,莫不注意。后隨軍在許昌,聲稱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閉門,敕使斷客。初,明帝在東宮,豐在文學中。及即尊位,得吳降人,問:“江東聞中國名士為誰?”降人云:“聞有李安國者。”是時豐為黃門郎,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帝曰:“豐名乃被于吳越邪?”后轉騎都尉、給事中。帝崩后,為永寧太仆,以名過其實,能用少也。

  正始中,遷侍中尚書仆射。豐在臺省,常多托疾,時臺制,疾滿百日當解祿。豐疾未滿數十日,輒暫起,已復臥,如是數歲。初,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豐弟翼及偉,仕數歲間,并歷郡守,豐嘗于人中顯誡二弟。及司馬宣王久病,偉為二千石,荒于酒,亂新平、扶風二郡而豐不召,眾人以為恃寵。

  曹爽專政,豐依違二公間,無有適莫,故于時有謗書曰:“曹爽之勢熱如湯,太傅父子冷如漿,李豐兄弟如游光。”其意以為豐雖外示清凈,而內圖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誅爽,住車闕下,與豐相聞,豐怖,遽氣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終后,中書令缺,大將軍諮問朝臣:“誰可補者?”或指向豐。豐雖知此非顯選,而自以連婚國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辭,遂奏用之。豐為中書二歲,帝比每獨召與語,不知所說。景王知其議己,請豐,豐不以實告,乃殺之。其事秘。

  豐前后仕歷二朝,不以家計為意,仰俸廩而已。韜雖尚公主,豐常約敕不得有所侵取,時得賜錢帛,輒以外施親族;及得賜宮人,多與子弟,而豐皆以與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無馀積。

                                (節選自《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

(2)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

(3)中書令缺,大將軍諮問朝臣:“誰可補者?”

【答案】

⑴魏明帝問左右臣子“安國”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豐”來回答。

⑵李豐的兒子李韜因為被選中娶公主為妻,李豐雖然表面上推辭,而內心不怎么害怕。

⑶中書令一職空缺,大將軍征詢朝臣意見:“合適補任的人為誰?”

3.(2013·湖南,9,10)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問題。

   《魏略》曰:劉備屯于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為《三國志·諸葛亮傳》所作的一條注文。《三國志》,中華書局簡體字版)

   臣前被詔,使采三國異同以注陳壽《國志》。壽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誠游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時有所脫漏。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并皆抄內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寫校始訖,謹封上呈。

        (節選自裴松之《上〈三國志注〉表》,《三國志》,中華書局簡體字版)

把文中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

 (2) 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

 (3) 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

【答案】

(1)劉備與諸葛亮不是舊交,又因為他年紀輕,(劉備)把他當作一般書生看待。

(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將軍的部眾不過幾千人,憑借這些對付敵人。恐怕不是辦法吧! 

(3)然而(彼此)背離到這個程度,也確實是值得奇怪。

【解析】

  本題的翻譯,考點在于幾個實詞、虛詞和句式,(1)句中的 “舊”“以” “以”;(2)句中的“而” “以”“得無”(固定句式);(3)句中的“乖” “是”“良”等,都是重要的采分點,關鍵是要注意對譯。

 

創新預測試題

1.( 江蘇省啟東中學2015~2016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三第一次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題。

洧南居士傳

歸有光

   洧南居士者,姓杜氏,名孟乾。其先自魏滑徙扶溝,邑居洧水南,故以為號。曾祖清,以明經任大同經歷;祖璿,贈戶部主事;父紹,進士,官戶部主事。居士少為諸生,已有名,歲大比,督學第其文為首,而戶部乃次居四。時戶部得舉,人曰:“此子不欲先其父耳。”久之,竟不第。

   貢入太學,選調清苑主簿,庀馬政。卻禮幣之贈,數言利病于太守。又欲開郎山煤,導九河。諸所條畫,皆切子時,太守嗟異之。會創蘆溝河橋,雷尚書檄入郡選其才,得清苑主簿而委任焉。然苑人愛其仁恕,及聞居士之孫化中舉于鄉,喜相謂曰:“固知吾杜母之有后也。”升瀘州經歷,丁內艱,服闋,改鞏昌。至則陳茶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竟卒于官,年五十。

   居士為學精博,尤長于詩。所交皆知名士。平生尚氣輕財,收恤姻黨,字孤寡,不憚分產畀之。縣中有事,皆來取決,伉直不容人之過,族人子弟,往往遭撻楚。然未嘗宿留于中,皆敬服,而怨讟者鮮矣。

   初,洧水東折,歲久,沖淤轉而北。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達于河,扶溝人賴其利。居士于家事不訾省,聞有善書,多方購之。建書樓,且戒子孫善保守,刻石以記。

君既沒,其從父弟孟詩狀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進士,明年,為邢州司理。隆慶三年,吳郡歸有光,化中同年進士也,來為司馬,因采孟詩語,著之其家傳。

   歸子曰:大梁固多奇士,尤以詩名。吾讀洧南詩,意其人必超然埃壒之表。及為小官,似非所屑,顧必欲有以自見。乃知古人之志行所存,不可測也。視世之規規谫谫,無居士之高情逸興,雖為官,豈能辨治哉?化中蓋深以予言為然云。

(選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而戶部乃次居四                   次:次序

B.卻禮幣之贈                       卻:拒絕

C.丁內艱,服闋                     闋:終了

D.收恤姻黨,字孤寡                 字:撫養  

【答案】 A

【解析】排定次序。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洧南居士年輕時候就有才名,文章寫得好,戶部曾想舉薦他,但他卻不愿意官位列在他父親的前面;很長時間,居然考試不中。

B.清苑百姓聽說居士的孫子杜化中鄉試中舉后,都替居士有這樣優秀的后人而高興,他的孫子到鞏昌任職以后,深得太守器重。

C.洧南居士為人剛直,對族人子弟要求極嚴,常有人因過錯而遭其鞭打,但族人子弟都很敬重信服他,即使受責罰也很少有人怨恨。

D.歸有光與洧南居士的孫子杜化中是同科進士;歸有光為邢州司馬時,根據洧南居士堂兄孟詩的有關敘述,為洧南居士作家傳。

【答案】  B

【解析】到鞏昌任職的是洧南居士而不是他的孫子。

(3)(考點題)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1諸所條畫,皆切于時,太守嗟異之。(3分)     

2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達于河,扶溝人賴其利。(4分)

【答案】

1他謀劃的諸多事宜都與時事相吻合,太守對他贊嘆稱奇。(切,嗟異,句意各1分)

2居士向縣令極力建言,建議疏浚洧水使它與大河相連,扶溝人得到了好處。(力言,改,賴,句意各1分)

(4)請根據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議論,概括洧南居士的主要品質。(3分)

【答案】超凡脫俗  勤謹敬業志行高遠 高情逸興(每點1分,答對3點即可)

【參考譯文】

   洧南居士,姓杜,名孟乾。他的祖先從魏滑遷徙到扶溝邑,(因為)該邑位于洧水的南邊,所以(杜孟乾)用“洧南居士”作為自己的號。曾祖父杜清,用明經的身份擔任大同經歷;祖父杜璿,獲贈戶部主事一職;父親杜紹,是進士,官為戶部主事。居士年輕是諸生時,已有名氣,這一年正值大比(補充:大比,三年一次,在省城舉行,中者稱舉人),督學評定他的文章為第一名,但是戶部卻按次序排位他為第四名,當時戶部可以舉薦他,有人說:“這孩子不想排名在他父親前面。”(耽誤)時間久了,最終沒有考中。

居士貢入太學(補充:“貢”,封建時代給朝廷薦舉人才,如“貢生”,指經科舉考試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的人),被選拔調任清苑主簿,管理馬政。居士拒絕別人贈送的禮物錢財,多次對太守進言利弊的建議。又想要開采郎山煤,疏導九河。他謀劃的諸多事宜都與時事相吻合,太守對他贊嘆稱奇。恰逢開始建造蘆溝河橋,雷尚書檄文下到該郡選拔這方面的人才,得到清苑主簿(即居士)并任用他。然而清苑的百姓(更)愛他的仁義寬容,當聽說居士的孫子杜化中在鄉里考中舉人,高興著互相說道:“本來就知道我們的杜父母官(居士)一定有(優秀的)后人”居士升任瀘州經歷,遭遇母親喪事,服喪期滿后,改任鞏昌。居士到任就陳述茶馬方面的利弊,太守重用他的才能,郡里事務大多咨詢他。最終死在任上,享年五十歲。

居士治學精心廣博,特別在詩歌方面擅長。他交往的人都是名士。一生崇尚義氣輕視錢財,收養撫恤姻族人,撫養孤寡之人,不害怕分家產給別人。縣里有大事,都來向他取決定,他剛直所以容不下別人的過錯,族中子弟,經常(因犯錯)遭他鞭打,然而沒有人曾經為此記在心里(補充:宿留,常見有三個解釋,1.停留,等待;2.謂存之于心;3.謂使宿衛、滯留),都尊敬佩服他,但是對他怨恨的人卻很少。

當初,洧水向東流淌,時間久了,沖積淤泥(多了之后)轉向北流淌。居士向縣令極力建言,建議疏浚洧水使它與大河相連,扶溝人得到了好處。居士對于家事從不省察(訾省:1.謂計算、察核財物;2.計慮省察),(但是)聽到有好的書,用多種方法去買它。(居士)建造了一個書樓,并且告誡子孫好好保存守護它,刻在石頭上用來記錄(他的告誡之語)。

居士死了之后,他的堂弟孟詩記錄他的事跡像這樣(指上述文字)。嘉靖四十四年,杜化中考中進士,第二年,擔任邢州司理。隆慶三年,吳郡的歸有光(我),是杜化中同年的進士,前來擔任司馬,于是采用孟詩的文字,放進去為他(居士)寫了家傳。

歸有光說:大梁本來就有很多奇士,尤其憑借詩歌有名(的很多)。我讀洧南的詩,料想他為人一定是超然塵埃之外的。等到他做了小官,似乎這不是他看得上的,但他必定想要有所作為來展現自己的才能。于是了解了古人的志向行為存在的地方,是不可以觀測到的。比較世上的那些淺陋拘泥之人,沒有人擁有居士的高情逸興(清高超逸的情致),雖然他們也做了官,難道能考察治績(辨治:1.謂區分等級而治之。2.辨別治績,考察治績)嗎?杜化中深深的認為我的話是正確的。

2.(湖北省優質高中2016屆高三聯考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劉基,字伯溫,青田人。基幼穎異,其師鄭復初謂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門矣。”元至順間,舉進士,除高安丞,有廉直聲。行省辟之,謝去。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儔也。

  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名,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喜。會陳友諒陷太平,謀東下,勢張甚,諸將或議降,或議奔據鐘山,基張目不言。太祖召入內,基奮曰:“主降及奔者,可斬也。”太祖曰:“先生計安出?”基曰:“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誘友諒至,大破之,以克敵賞賞基,基辭。其龍興守胡美譴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后踏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友諒兵復陷安慶,太祖欲自將討之,以問基。基力贊,遂出師攻安慶。

 

基請立法定制,以止濫殺。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夢。基曰:“此得土得眾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寧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縱之。尋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即皇帝位,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

  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勛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于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后憲、廣洋、惟庸皆敗。

  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明年賜歸老于鄉。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至是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篤,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節選自《明史·劉基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其龍興守胡美譴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后踏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

B.其龍興守胡美譴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后踏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

C.其龍興守胡美譴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后踏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

D.其龍興守胡美譴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后踏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

【答案】A

【解析】

先讀一遍憑平時的積累把大意疏通,把人名、地名、官職這些名詞找出來:龍興守胡美、太祖、基、美、江西諸郡,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后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結果,根據情況進行斷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至順:元寧宗的年號,帝王年號紀年法是中國古代常用的紀年法,國君改用新的年號稱為“改元”。

B.辟: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義相同,均為“舉薦”的意思。

C.頓首:叩頭,頭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種禮拜形式之一。此處劉基為辭受丞相一職而拜。

D.卒:古代社會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稱謂,大夫死曰“卒”, 劉基屬于大夫階層。

【 答案】 B

【解析】

   除:任命、授職,辟:征召。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劉基自幼就很聰明,他的老師鄭復初對他贊賞有加,認為他將來一定會光耀劉家門庭;后來又有西蜀的趙天澤十分推崇他,把他看成是諸葛亮一類的人。

B.劉基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深受太祖倚重。強敵陳友諒圖謀向東進發,氣焰非常囂張。將領們建議投降或退守,劉基力排眾議勸太祖采用了誘敵計策,結果大敗陳友諒。

C.劉基善于識人,正直敢言,多次替曾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長說情。明太祖打算讓楊憲做丞相,劉基卻認為好友楊憲不能勝任,認為他沒有丞相的器量。

D.劉基淡泊名利,大敗陳友諒后,太祖要獎賞劉基,劉基推辭了。后來還多次拒絕皇帝給他提高爵位。告老還鄉后,過著閑適的隱居山林的生活,從不提自己的功勞。

【答案】 C

【解析】

誤解原文意思,應為“曾替多次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長說情”。

(4)(考點題)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夢。(5分)

2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5分)

【參考譯文】

   劉基,字伯溫,是青田人。劉基小的時候很聰明,他的老師鄭復初對劉基的父親說:“您祖上德行深厚,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您家門庭。”元朝至順年間,劉基考中進士,被任命為高安縣縣丞,有清廉正直的名聲。行省征召他,他推辭拒絕。西蜀人趙天澤評論江東人物,第一個就推崇劉基,認為他是諸葛孔明一類的人。

   等到明太祖攻下金華,平定了括蒼,聽說劉基的名氣,拿禮物來聘用他。劉基沒有答應。總制孫炎又寫信堅持邀請他,劉基才出山。到任后,獻上了“時務十八策”,明太祖非常高興。恰逢陳友諒攻陷了太平鎮,圖謀向東進發,局勢非常緊張,將領們有的建議投降,有的建議逃到鐘山據守,劉基瞪大眼睛不說話。明太祖召他入內,劉基憤激地說:“主張投降和逃跑的人,都應該斬首。”明太祖說:“先生有什么計策?”劉基說:“敵人驕橫,等到他們深入我地,埋伏兵馬攔擊他們,很容易。”明太祖采用了他的計策,引誘陳友諒到來,把他打得大敗。太祖把打敗敵人的賞獎賞給劉基,劉基推辭了。駐守龍興的大將胡美派他的兒子表達誠心歸順的意愿,請求不要遣散他的部屬。太祖感到為難。劉基從后踢太祖床榻,太祖突然明白過來,答應了他的請求。胡美投降后,江西諸郡縣隨后全部攻下。陳友諒的部隊又攻陷了安慶,明太祖打算親自去征討,拿它詢問劉基。劉基極力贊成,于是出師攻打安慶。

   劉基請求定立法制,來阻止濫殺無辜。太祖正要對人施用刑罰,劉基問為什么,太祖把自己夢中的情景告訴他。劉基說:“這是得到土地和人民的征兆,應該停止刑罰來等待。”過了三天,海寧投降了。太祖高興,把囚犯全交給劉基放了。不久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登上皇帝位,接連幾次想要給劉基提高爵位,劉基堅決推辭不接受。

   起初,太祖因為某事責怪丞相李善長,劉基說:“李善長是有功勛的老臣,能夠協調諸將的關系。”太祖說:“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卻替他說話?我要讓你做丞相。”劉基叩首說:“換丞相就比如換柱子,必須用大木頭才行。如果捆束小木頭做柱子,房子馬上就會傾覆的。”等到李善長被罷免,太祖打算讓楊憲做丞相。楊憲一向和劉基交好,劉基卻極力說不行,他說:“楊憲有丞相的才能卻沒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處事須心平如水,把義理作為行使權力的標準,而自己的私見不參與其中,楊憲卻不是這樣。”皇帝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說:“這個人大概比楊憲還要器量狹小淺薄。”皇帝又問胡惟庸如何,劉基回答說:“就譬如駕車,我擔心他會把車轅給毀壞。”后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殺。

   洪武三年任命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封爵為誠意伯。第二年賜他告老還鄉。劉基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到此時回到山林隱居,只是喝酒下棋,從不提自己的功勛。八年,劉基病重,過了一個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歲。

3.(2013·湖北省黃岡市3月質量檢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 12題。

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董仲舒為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為從諛。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繆西王。”膠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獲罪,疾免居家。至卒,終不治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故漢興至于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于春秋,其傳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為谷梁春秋。自公孫弘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蘭陵褚大,廣川殷忠,溫5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長史,持節使決淮南獄,於諸侯擅專斷,不報,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以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為郎、謁者、掌故者以百數。而董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請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   

(2)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         

(3) 自公孫弘得用,嘗比其義,卒用董仲舒。

 【答案】

(1)他居家教書,(上門求學的人很多,不能一一親授)弟子之間便依學輩先后輾轉相傳,有的人甚至沒見過他的面。

(2)他依據《春秋》記載的自然災害和特異現象的變化來推求陰陽之道交替運行的原因。(3)自從公孫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較了谷粱學和公羊學的經義,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傳授的公羊氏的學說。

【解析】

  (1)“下帷”、“次”、“或”各1分;

  (2)“所以”、“錯行”各1分;

  (3)“集”、“義”、“用”各1分。

4.(2013·湖北省華師一附中、黃岡中學、襄陽四中、襄陽五中、鄂南高中、荊州中學、黃石二中、孝感高中八校第二次聯考)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問題。

  擴廓帖木兒,沈丘人。本王姓,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兒甥也。察罕養為子,順帝賜名擴廓帖木兒。

  汝、潁盜起,中原大亂,元師久無功。至正十二年,察罕起義兵,戰河南、北,擊賊關中、河東,復汴梁,走劉福通,平山東,降田豐,滅賊幾盡。既而總大軍圍益都,田豐叛,察罕為王士誠所刺,事具《元史》。察罕既死,順帝即軍中拜擴廓太尉、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如察罕官。帥兵圍益都,穴地而入,克之。執豐、士誠,剖其心以祭察罕,縛陳猱頭等二十余人獻闕下。東取莒州,山東地悉定。

  初,察罕定晉、冀,孛羅帖木兒在大同,以兵爭其地,數相攻,朝廷下詔和解,終不聽。擴廓既平齊地,引軍還,駐太原,與孛羅構難如故。會朝臣老的沙、禿堅獲罪于太子,出奔孛羅,孛羅匿之。詔削孛羅官,解其兵柄。孛羅遂舉兵反,犯京師,殺丞相搠思監,自為左丞相,老的沙為平章,禿堅知樞密院。

  太子求援于擴廓,擴廓遣其將白鎖住以萬騎入衛,戰不利,奉太子奔太原。逾年,擴廓以太子令舉兵討孛羅,入大同,進薄大都。順帝乃襲殺孛羅于朝。擴廓從太子入覲,以為太傅、左丞相。當是時,微擴廓,太子幾殆。擴廓功雖高,驟至相位,中朝舊臣多忌之者。而擴廓久典軍,亦不樂在內,居兩月,即請出治兵,南平江、淮。詔許之,封河南王,俾總天下兵。

  初,太子之奔太原也,欲用唐肅宗靈武故事自立。擴廓不可。及還京師,皇后諭指令以重兵擁太子入城,脅順帝禪位。擴廓未至京三十里,留其軍,以數騎入朝。由是太子銜之,而順帝亦心忌擴廓。廷臣嘩言擴廓受命平江、淮,乃西攻關中,今罷兵不奉詔,跋扈有狀。順帝乃削擴廓太傅、中書左丞相,令以河南王就食邑汝南,分其軍隸諸將;而以貊高知樞密院事兼平章,總河北軍。太子開撫軍院于京師,總制天下兵馬,專備擴廓。

  擴廓既受詔,退軍澤州,其部將關保亦歸于朝。朝廷知擴廓勢孤,乃詔李思齊等東出關,而令關保以兵戍太原。擴廓憤甚,引軍據太原,盡殺朝廷所置官吏。于是順帝下詔盡削擴廓官爵,令諸軍四面討之。

  是時明兵已迫潼關,思齊等倉皇解兵西歸,而貊高、關保皆為擴廓所擒殺。順帝大恐,下詔悉復擴廓官,令與思齊等分道南討。詔下一月,明兵已逼大都,順帝北走。擴廓入援不及,大都遂陷。

   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會朝臣老的沙、禿堅獲罪于太子,出奔孛羅,孛羅匿之。

(2)當是時,微擴廓,太子幾殆。

(3)擴廓憤甚,引軍據太原,盡殺朝廷所置官吏。

【答案】

(1)恰逢朝中大臣老的沙、禿堅得罪了太子,逃出來投奔孛羅帖木兒,孛羅窩藏了他們。

(2)在當時的情況下,假如沒有擴廓,太子就危險了。

(3)擴廓非常憤怒,帶領軍隊占據太原,殺盡朝廷在這里設置的官員。

【解析】

  (1)得分點:“會”“匿”各1分,句意順暢1分;

  (2)得分點:“微”“殆”各1分,句意順暢1分;

  (3)得分點:“憤甚”“據”各1分,句意順暢1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2014年高考備考:第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上)
文言文中狀語 賓語 謂語 還有賓語前置句 狀語后置句是什么 老師講文言文的時候我都聽不懂 最好說得明白點 網上看其他的 不大懂
文言文句子翻譯有絕招
一句“我愛你”搞定文言文語法| 文言文那些事兒007
句子的成分:主語、謂語、賓語介紹
史上最全文言文翻譯方法匯總!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峰县| 太康县| 囊谦县| 崇义县| 洛宁县| 胶州市| 喀喇沁旗| 和硕县| 桦甸市| 富民县| 祁连县| 曲阳县| 和田县| 玉田县| 邵阳县| 科技| 开鲁县| 朝阳市| 九台市| 永宁县| 四川省| 荔浦县| 封开县| 南江县| 新丰县| 阿巴嘎旗| 北安市| 郓城县| 塔河县| 吕梁市| 乌鲁木齐县| 垦利县| 金塔县| 宁南县| 孝昌县| 福建省| 偏关县| 元阳县| 湘潭县| 依安县| 阿克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