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
寫作題目綜析㈢
東邊不亮西邊亮,在全國課標卷為延續“給材料”寫作題目,做著各種修補實驗的同時,各省市自主命題的寫作題目倒呈現出比較清晰的態勢。它們或許是從2015年全國課標卷(甲、乙)的寫作題目中得到的啟發吧。
【北京卷】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記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老腔”已超越其藝術形式本身,成為了一種象征。
請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從老腔的魅力說開去,不要局限于陳忠實散文的內容,觀點明確,證據充分,論證合理。
[解析]北京卷延續2015年,繼續給出“標題”——“‘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在《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這篇散文里,“老腔”具有古老神秘、傳統悠遠、鄉土本色、質樸純情、奔放激越、雄渾深厚、純正斬勁、酣暢淋漓、原生態等等屬性,寫作題目在提示語中特別提出“酣暢淋漓”這一點感覺特別“撼人肺腑”。這當然并不排斥“老腔”的其他屬性,是這許多屬性共同創設出“撼人肺腑”的藝術效果。提示語進一步申明“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老腔’已超越其藝術形式本身,成為了一種象征?!币簿褪钦f生活中任何人、事、物,只要“撼人肺腑”——讓人怦然心動,都可以是作文思考的對象,使我們更真切地明了“老腔”令人震撼的原因。
作文要求“從老腔的魅力說開去,不要局限于陳忠實散文的內容”,對于論說源頭“老腔的魅力”,作文可以只談“酣暢淋漓”一點;也可以在《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這篇散文中,選擇自己最有感受、有共鳴的“老腔”的其他屬性?!罢f開去”自然就要聯系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只有在熟悉的,“有細節、有感悟”的“人、事、物”中,才能實現題目“觀點明確,證據充分,論證合理”的要求。
這個寫作題目和2015年北京卷的一個題目異曲同工。兩道題目都與試卷閱讀文本有關,這道題目要求“撼人肺腑”,那道題目要求“深入靈魂”。差異在于,這道題目限定“議論文”的體裁,但不限定選材內容(包括“老腔”);那道題目體裁不限,但限定在“植物、動物或器物”中選材(“梅花”除外)。兩項對照,很有趣味。
②書簽,與書相伴,形式多樣。設想你有這樣一枚神奇的書簽:它能與你交流,還能助你實現讀書的愿望……你與它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呢?
請展開想象,以“神奇的書簽”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表現愛讀書、讀好書的主題;有細節,有描寫。
[解析]這個寫作題目和提示語,都要求展開想象。在“神奇的書簽”的標題下,要求完成以“愛讀書、讀好書”為主題的作文。作文內容的要求是“我喜愛的一本書”,“神奇的書簽”只是形式的要求,或者說展開想象的提示。換一種角度思考,即使題目是“我喜愛的一本書”,只要題目沒有禁止,考生仍然可以以“神奇的書簽”或者任何其他想象的形式完成作文。說到底,這種想象天空的開拓,本是作文教學的任務。很慚愧,我們語文教師沒有完成這個任務,使得高考寫作命題,只好屈身俯就,拉上一把——這種帶有對想象方式提示的寫作題目,應該是對寫作教學有所評估的結果吧。
想象方式提示是一把雙刃劍。穿著漂亮的婚紗,未必就是漂亮的新娘,如果是千人一式的婚紗,那也讓人厭倦。作文內容是“言之有物”的問題,作文形式是“言之有術”的問題。在寫作中、生活中,內容永遠應該高于形式?!吧衿娴臅灐睒祟}下,作文的“細節”和“描寫”的主要對象還應該是“書”和“讀書”;如果心思只沉溺于“書簽”,那就成了巴爾扎克塑像的手,會惹得羅丹憤怒揮斧吧?須知,《西游記》不只有奇妙的神話袈裟,更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
至于書簽的“神奇”,可以寫得很童話,天使般展開翅膀;也可以很科技,高智能的“迷你”機器人——無論怎樣,她也不是風景,她只是一位向導。是她,使“我”改變了不讀書、讀書少的狀態,進入了愛讀書、讀好書的境界。
這個題目,應引起語文教育界的深思,應召喚我們猛醒,應催促我們行動——擔起本該由寫作教學承擔的使命,賦予學生聯想想象的翅膀。讓高考寫作命題輕松一點兒,返璞歸真。
兩個作文題目都很清晰,值得稱道。但是都希望用新鮮的題目促進深思,引發聯想,就很有點兒越俎代庖的意味了。思想深刻、聯想豐富,這本應是作文教學的任務。因為無論是桑樞甕牖,還是玲瓏珠窗,都面對同一個世界。思想深刻、聯想豐富與否,只在于你是憑窗遠望,還是牖中窺日;題目綺麗,文章未必風華。原本的洗腳、喝茶,說成沐足、茶道,就有了神奇的“文化”標簽,其實,還是洗腳、喝茶。我認為。洗腳、喝茶對于人的價值遠遠大于沐足、茶道。抹去裝飾,這兩個寫作題目的實質是“我何以感動”和“我喜愛的書”。
【上海卷】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更容易進入大眾視野,評價他人生活變得越來越常見,這些評價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們對“評價他人的生活”這種現象的看法不盡相同,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思考。
要求:⑴自擬題目;⑵不少于800字。
[解析]這道題目雖然沒有冠以“話題”的名稱,但實際上是一個“給話題”的寫作題目。
話題范圍很明確:“評價他人的生活”,要求思考這種現象,談談看法。正如提示語所說,這個話題正是生活發展、運動的產物。
“評價他人的生活”這種現象,生活中的確很常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評價他人生活,在微博、微信、騰訊上司空見慣??梢哉f是天天出新聞,處處是熱點,每個人都耳濡目染:津津樂道者有之,不以為然者有之;一概而論者有之,區別對待者有之;慷慨狂噴者有之,黯然神傷者有之;評后出手者有之,一評了之者有之……。誠如提示語所言“評價他人生活”“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會有正面意義,弘揚健康能量,抑制丑惡行為;也會有負面影響,制造摩擦誤會,擴大矛盾糾紛。
思考應有兩個層面:該不該評價?該怎么評價?兩個層面上都有傳統的、時尚的和辯證的三種看法。
對于第一個層面,“傳統”一般會認為:生老病死、吃喝拉撒、學習工作、娛樂休閑、戀愛結婚、妻子丈夫、老人孩子、房子車子……“他人的生活”都是個人私事,甚至個人隱私,與他人無關,他人也無權評價。“時尚”大致會認為:“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都與我們相關”,任何他人,無論個人,還是群體,都與整個社會相關,都允許公眾關注,都需要公眾評價?!稗q證”則會主張:某些個人生活,在某種情況下,可以評價,反之則否,該不該評價是要看條件的……
至于第二個層面,“傳統”一般會強調“情至上”:與人為善,講究方法,注重效果?!皶r尚”大致會主張“理當先”:是非分明,犀利透徹,敢愛敢恨。“辯證”則會主張“和為貴”:先聽后說,多聽少說,實事求是……
上述種種,對于關注社會生活的考生,應該平素就有見聞,有思考。但是,對于在高考備考環境中封閉了一年的考生,就可能比較隔膜,那就是實打實地在考查他的感悟生活的思想水平了。怎么提高感悟生活的思想水平,當然首先要認識生活的運動,生活中傳統與時尚的碰撞、交融和更迭。
寫作要注意話題范圍,注意就事論事,可以旁征博引,但需要有助于把話題談清楚,說明白。題目既然沒有限制體裁,那也可以寫記敘文。記敘文也可以談思考、講看法。在這一點上,議論文與記敘文的差異在于,前者直接,后者間接。
【天津卷】請根據下面的材料,寫一篇文章。
在閱讀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在寬廣無垠的網絡空間中汲取知識;你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悅讀”有形有色、有聲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繼續手捧傳統的紙質書本,享受在墨海書香中與古今圣賢對話的樂趣……
當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開闊、個性鮮明,在閱讀方式的選擇上不拘一格。請圍繞自己的閱讀方式,結合個人的體驗和思考,談談“我的青春閱讀”。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鮮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解析]寫作題目的材料提出了網絡閱讀、多媒體閱讀和紙質書本閱讀這三種閱讀方式,其后還有省略號,帶便還可能有的其他閱讀方式。這只是對“在閱讀方式的選擇上不拘一格”的一種提示。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沒有2015年全國課標卷(甲、乙)的啟示,仍然還像2015年天津卷寫作題目一樣,只泛泛地要求“請根據上面的材料,結合你的生活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蹦俏业纳铙w驗怎么不可以是“要用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待生活重的事物”呢?又為什么不能像所有的給材料寫作題目一樣,把“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心靈的選擇”或“轉折”當做話題呢?如果想透徹一點兒,涵蓋全部材料的話題還真必須是“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心靈的選擇”或“轉折”呢!可,這又絕對不能被閱卷認可。那么,這樣的閱卷觀念和做法——講理么?
值得稱道的是,上面一段只是假想。2016年天津卷寫作題目煥然一新:“請圍繞自己的閱讀方式,結合個人的體驗和思考,談談‘我的青春閱讀’”——話題明確清晰,考生很容易瞄準踏板,加速助跑,縱身騰躍。看來完成寫作,并非必須借助“任務驅動”來驅動。
那么,這種老套的“給話題”寫作題目,是不是會限制考生的思想,桎梏他們的思維呢?當然不會,對這種那種、一種兩種、三種更多種閱讀方式,考生總有這樣那樣的“體驗和思考”——能寫出某種閱讀方式的獨特體驗和思考,當然很好;寫不出獨特性,也未嘗不可,因為任何“體驗和思考”,自然都是“青春閱讀”的感受和領悟。這是一道將閱讀和寫作有機結合在一起,以考查思想水平為核心,兼顧考查思維能力和語言水平的好題目。天津市自主命題以來,寫作題目一貫清晰平實:“愿景”“有句話常掛在嘴邊”“人之常情”“我說90后”“我生活的世界”——題題值得稱道。到了“請從望遠鏡、顯微鏡、反光鏡、哈哈鏡、三棱鏡中至少選擇兩種鏡,結合自己的感悟,寫一篇文章”就有點兒模糊,之后淪落成“給材料”的模糊題目。四年后,幡然悔悟,我必須點贊!
“給材料”寫作題目的一個初衷是擴展寫作空間,但是這個空間原本就是廣闊無邊的;實際,“給材料”寫作題目只是模糊了寫作思維原點。究其認識根源,無非還是把寫作題目看成是一個圈子,混同于一道常識答題?!敖o材料”寫作題目的另一個目的是防止考場寫作的宿構套用,“宿構”無錯也無法禁止,“套用”是人品道德問題,靠題目形式無法制止。寫作題目要承擔自身無法承擔的責任,反而模糊了寫作思維的原點,使閱卷失去標尺,只能人為規定立意角度。而閱卷的最佳立意角度,都違背題目材料。因為任何材料都體現傳統與時尚的交融、碰撞、更迭,都在反映生活的發展中具有思辨價值。如果人為規定最佳立意角度,那所有題目,涵蓋材料整體的最佳角度只有一個: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如果不規定,那角度將豐富多彩。寫作題目想“解放天足”,閱卷實際須“削足適履”,造成了寫作教學的糾結:注意力集中于審題,忽視了根本的寫作思維和語言。寫作題目是寫作思維的原點,必須清晰。將“給材料”寫作題目用于高考,是一種錯誤;辯清“給材料”寫作題目的錯誤,是語文界的共同責任。
讓我們用一篇考生作文里,描繪“閱讀”的語句,結束對這道寫作題目的評析:“旋亮光色柔和的臺燈,掀開世界文學的經典;徜徉在章章節節,陶醉于字字行行;吟誦時齒頰生香,掩卷處潸然淚下;留連忘情其間,不知東方既白?!?/span>
【江蘇卷】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新意識的閃現。
[解析]這是一則“給材料”的寫作題目,材料里隱含著話題:“有話則短,無話則長”。
這個話題雖體現著對傳統的反思,但也有其淵源?!熬品曛呵П?,話不投機半句多”“當說時潑墨如水,不該講時惜字如金”都表明,“話”之長短,不在于表面上的“有”或“沒有”。更深層的原因在于是不是“知己”,是不是“投機”;是不是“當說”、是不是“該講”。材料對“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做了明確的解釋,還包含著多項提示:“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惟陳言之務去”;“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能言他人之不能言,敢言他人之不敢言”。很明顯,材料對于“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的評價是肯定的:彰顯個性、創新意識。
對這個話題,考生可以同意材料的解釋,也可以反對材料的解釋;可以同意材料的評價,也可以反對材料的評價;也可以做出另外的解釋,也可以有條件的肯定,做辯證的評價。
選材立意的角度也很寬廣,當然不會僅限于說話。既然“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那么,別人已寫的我不必再寫,別人無字可寫處我也許有字要寫,也可以;以此推衍,別人已想的我不必再想,別人無心可想處我也許有心要想,別人已做的我不必再做,別人無事可做處我也許有事要做……這個“我”,也可以是個體或群體。
從另一個角度看,寫作題目的原意是要求考生以“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為話題寫作,可偏偏不捅開這張窗戶紙。模糊就出歧義:“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只是引子,但是以它做話題寫作也未為不可;或者從“俗話說”到“有人卻說”的差異里,談到生活中人的觀念的變化、發展,大約也可以;或者由“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新意識的閃現”,扯到“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應該也符合邏輯?;蛘哌@樣看:圍繞“有話則短,無話則長”,這則材料先用“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對照,后用“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來解釋,再用“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新意識的閃現”作評價,這表明,闡釋一個見解,要多角度、多層面、言之有序,才有更好的效果,這樣,您說行不行呢?……
在閱卷中,“給材料”寫作題目帶來的爭議層出不窮,這些爭議原本不應該出現的。曾有一次閱卷,很多閱卷人就命題人對題目的解釋提出異議,命題人理屈詞窮,只好解釋為“試卷呈現”與“命題意圖”相悖??墒?,考生面前只有白紙黑字的“試題呈現”,他們如何去猜測與“試題呈現”相悖的“命題意圖”?他們又為什么要猜測試題中并未呈現的“命題意圖”呢?
江蘇省高考寫作題目有著優良的傳統。當全國課標卷首倡的“給材料”寫作題目風行全國時,江蘇卷一直堅持“給標題”寫作題目,這種對高考寫作考查規律的透徹認識和務實態度,令我敬仰。江蘇卷直到2013年,是全國最后一份皈依“給材料”寫作題目的試卷,當年那篇特別雷人的“山洞中蠟燭驚擾蝴蝶”的材料,也讓我想到江蘇高考寫作題目受到的驚擾。現在,前有2015年全國課標卷(甲、乙)對“給材料”寫作題目“任務”規范的倡導,后有2016年北京卷(給標題)、上海卷(給話題)、天津卷(給話題)、浙江卷(給問題)的風起云涌,江蘇卷寫作題目回歸傳統完全可以期待。
【浙江卷】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網上購物,視頻聊天,線上娛樂,已成為當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業內人士指出,不遠的將來,我們只需在家里安裝VR(虛擬現實)設備,便可以足不出戶地穿梭于各個虛擬場景:時而在商店的衣帽間里試穿新衣,時而在診室里與醫生面對面交流,時而在足球場上觀看比賽,時而化身為新聞事件的“現場目擊者”……
當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越來越成為現實世界中的“現實”時,是選擇擁抱這個新世界,還是刻意遠離,或者與它保持適當距離?
對材料提出的問題,你有怎樣的思考?寫一篇論述類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②標題自擬。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解析]這是一個鮮明的“給問題”的寫作題目,值得一贊!
看材料前兩段,他和此前多年主流的“給材料”寫作題目一樣:第一段用“網上購物”“視頻聊天”“線上娛樂”這三個例子,介紹“虛擬世界”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狀況;第二段設想“在商店的衣帽間里試穿新衣”“在診室里與醫生面對面交流”“在足球場上觀看比賽”“在現場目擊新聞事件”這四個場景,介紹在不遠的將來,“VR(虛擬現實)設備”創設的“虛擬場景”。
按慣例,材料之后應該是“要求”和“注意”了。我們比較了2015年和2016年浙江省高考語文寫作題目的相關部分。二者的差異如下:
㈠2016年的材料增添了第三段:先歸納前兩段的介紹:“‘虛擬’越來越成為‘現實’”,接著提出問題:擁抱、刻意遠離、保持適當距離(實質也是“左、右、中”)?——2015年的材料之后,沒有這一歸納和提問。
㈡2016年對作文的“要求”是:對材料提出的問題,你有怎樣的思考?寫一篇論述類文章。2015年對作文的“要求”是:綜合上述材料,結合你的所思所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015年“要求”的方向是模糊的,體裁是不限的;2016年“要求”的方向是明晰的,體裁是限定的。
㈢2016年提出的“注意”事項是: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②標題自擬。2015年提出的“注意”事項是:①自擬題目,選好角度,確定立意。②不得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③明確文體,但不得寫成詩歌?!驗?016年的寫作題目由“給材料”改成了“給問題”,明確了、清晰了,所以“注意”事項,也就少了好多婆婆媽媽的叮囑,好像年輕了20歲,變得輕松透脫了。
明確、清晰的寫作題目是不是會束縛考生的思維空間?當然不會。問題是明確的,選擇是多項的:擁抱、遠離、保持距離?面對生活中傳統與時尚的碰撞、交融、呈遞,也只有這三種選擇。當然,如果在歷史、傳統、現實、時尚和未來中分別斟酌、推敲、選擇、交叉;再在各種互不相同的具體“虛擬”現實中,具體分析,就會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思考——這有點兒像三原色和萬花筒的關系吧?
題目限定“論述類文章”,是為了防止光怪陸離、不負責任的幻想紛至沓來。將考查重點落實到考生的思想水平,對生活、對生活運動的認識水平上,也值得稱道。
【山東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經備好,開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檢行囊會發現,有的東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暫時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準備,有的會一直伴隨我們走向遠方……
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擬題目;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征鮮明。
[解析]材料是用來提示的。試想,在材料之后,提出明確的標題“行囊”——或者拋開文學的裝飾,標題“反思”——多么清晰明白。命題人的意圖明明就在這“行囊”里,卻偏偏不說破,不說開,不說明白。偏偏要猶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讓你猜。
沒有打開的行囊,里面到底裝的什么藥?看看?捉摸捉摸?“行囊已經備好”——是真的備好,還是自以為備好?開始一段新的旅程——不會是第一段旅程吧?那么,上一段旅程準備行囊的經驗是不是發揚,教訓是不是記取?路途漫漫,翻檢行囊會發現——路途漫漫,用時不少,只有特意翻檢行囊才會發現?有的東西很快用到了——用的時候不知道嗎,一定要翻檢總結時才想到?有的暫時用不上——是沒用上,還是用不上?都是怎么估量出來的?有的想用而未曾準備——是想用,還是必須用?想用而不是必須用,想它做什么?想用又必須用,那怎么辦?有的會一直伴隨我們走向遠方——一生嗎?代代相傳嗎?結末的省略號更是綿綿不斷,意味深長。
如果在一個明確的標題下,這些本用不著捉摸。但是,類似于全國課標甲卷抹掉了漫畫的題目“進步與退步”一樣,諸多細節就易于引發捉摸的興趣。題目又要求“選準角度,自定立意”。那考生自然可以選準一個角度去自定立意了。你說,你選的那個角度不“準”,那我倒想起了一件不久前發生的事兒:
2012年陜西省發生一起特別重大的道路交通事故。8月26日,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親臨事故現場指揮搶險。消息和照片發表在媒體上。如果我們把它當作寫作題目的材料,而不設任何標題、話題或問題,那么,潛在的“看準角度”應該是有關領導重視指揮事故搶險。但是,網民看到的是楊達才不合時宜的“笑臉”和佩戴的名表等問題。這一角度,在網上引起強烈反響和“人肉搜索”。對此,陜西省紀委高度關注,及時進行了認真調查,法庭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楊達才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一案。2013年9月5日,陜西省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楊達才案作出宣判,楊達才因犯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兩罪并罰,被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4年。
面對同一個材料,發表材料認定的角度和網民關注的角度大相徑庭。很難說哪個是“最佳”角度,但絕不能說哪個沒有“選準”角度吧?您說,我說材料選準的角度,就是“行囊”;那我倒要問:您為什么不明白告訴我們呢?您說:為了防止宿構套用……我想我會哈哈大笑:考寫作,要請閱讀垂簾聽政。這是一種怎樣的心理暗示——在考生或進入大學,或步入社會時。要求他先揣測“老佛爺”的心思,而且以考試成績作為要挾和誘餌?用意當然善良,結果未必如愿。
是不是定出標題就會限制思路呢?當然不會。我們都在人生的道路上,時代的道路上前行。行走中會準備、會獲得、會失去、會損耗、會附著……吾日三省吾身,隔一段時日,更要主動反思“翻檢”,為了以后的行走——思考、斟酌、珍惜、揚棄……
一個人如此,一個班級、學校、團隊、城鎮、國家、民族、政黨……莫不如此。
在清晰的寫作題目的窗口前,眺望廣袤無垠的天地,尋覓自己熟悉的園地——發一番慷慨淋漓的議論,講一個輕靈雋永的故事,寫一篇情詞并茂的散文,都應能得心應手吧!
縱觀2016年十個高考寫作題目,七分喜,三分憂。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